赴廈門大學參加宣傳文化能力提升班學習心得體會

文| 韋漢春

5月2日至8日,我榮幸作為鄉黨委通訊員到廈門大學參加縣宣傳文化隊伍綜合能力提升班學習,為期一週的培訓時間,我收穫頗豐,感想頗多。現將本次學習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學習總體回顧

5月2日18:40卸下行李後,我們一行直奔廈門大學,從西校門走進校園,首當其中是陳嘉庚先生銅像、中西合璧校園建築映入眼簾,廈大包容兼收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我走在久違的大學校園裡,心中收不住做回學生喜悅的心情。此次培訓時間短、課程容量大、內容豐富,主要採取理論課堂和移動課堂相結合授課方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地考察高度融合,為我們對宣傳工作和文化建設提供可借鑑的經驗。

5月3日至5日我們聆聽朱冬亮教授對新媒體時代危機應對及輿情管理創新舉措;吳隆增教授對卓越領導力與高效溝通幽默講析;吳凡教授對文明城市創建總結廈門經驗;趙振祥教授對新聞採編與寫作精彩講解等,為宣傳理論工作打下基礎。

5月6日至7日我們實地考察鎮海社區和青礁村社區生態文化創建經驗;我們到十里炮臺舊址進行入黨宣誓,接受紅色精神洗禮。通過移動課堂教學,使我學到文化建設實踐載體創新經驗。

二、宣傳工作幾點思考

作為黨委宣傳通訊員,承擔著本單位信息傳播任務。通過學習,我認為做好一名宣傳員,關鍵在於溝通、基礎在於文化素養、核心在於寫作技巧、根本要立足時代特徵、保障在於輿情管理。

(一)溝通是信息宣傳對稱重要因素。信息宣傳具有時效性、真實性特點,有效的溝通易實現信息整合與信息宣傳對稱,不偏離信息真實性。吳隆增教授以《西遊記》取經隊伍為例,分析卓越領導與高效溝通特點、實現途徑。他指出,溝通主要目的是陳述事實、表達情感、建立關係和達成目標。這不由使我想到,宣傳信息整合要深入基層採訪,在第一線進行有效溝通,第一時間獲取真實信息,實現溝通四個目的,牢牢把握正確宣傳輿論導向。

(二)文化素養是“字外功”。自古有“修己以安人”之說,宣傳文化也是如此,從宣傳的思想深度到宣傳文稿的精度,無不與宣傳者文化素養所做的“字外功”有關。胡旭教授從儒學、道家和禪宗三個傳統流派為我們講述國學人文修養,從孔子論修身到道家構建理想社會和禪宗意境,送我們“讀書貴悟,明心見性,始得如真”十二字箴言。我認為信息宣傳方向是否具有人文視角,它應該是厚植於我們與生俱來的文化素養。為此,國學文化素養是我們畢生的課題。

(三)寫作是信息宣傳的核心載體。趙振祥教授在講授新聞採訪和寫作技巧中,提出“採訪即是寫作”,講解採訪與寫作關係,細緻講授“勾推法”、“現場觀察法”,引導我們從空間、時間、主體意識和客體多樣性分析採訪事件,提出新聞報道要準確真實,不允許存在合理想象等理論。通過本節課,我深知寫作在信息宣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信息宣傳的核心載體,離開寫作宣傳報道將無從談起;同時也為我的寫作建立更加清晰的思路。

(四)網絡輿情管理是新時代宣傳工作要求。當前,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意見階層朝著多元化發展,在這樣時代背景下,宣傳工作不僅僅要做好正宣傳,還要對“負”宣傳加強應對和管理。朱冬亮教授在新媒體時代危機應對以及輿情管理一課中講到,十九大後我國網絡輿情面臨新目標要求,當前網絡輿情新形勢主要表現在:一是網絡直播平臺野蠻生產,互聯網同領域相互競爭日趨白熱化;二是各類公眾號以及各類APP迅速崛起,互聯輿論陣地呈多元化和可視化日漸凸顯,對宣傳工作提出全新課題,要求我們加強宣傳輿情管理,把握宣傳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以第一時間、尊重事實、科學應對、民生情懷相結合,應對網絡輿情,營造良好宣傳陣地。

三、廈門文化創建的啟發

(一)文明城市創建之“廈門經驗”。吳凡教授就廈門創建文明城市經驗做法作專題講座報告,對於長期在鄉村基層工作的我來說,是一次開闊視野、學習經驗的寶貴機會。吳教授以“三個突出”總結廈門經驗,一是突出思想道德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建美麗鄉村、鄰里“我們的節日”等10個主題活動,紮實推進思想道德建設;二是突出創建為民惠民,以政務高效便民、法治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等7個載體,持續推進文明建設;三是突出健全完善機制,從領導機制、責任機制、宣傳機制、管理機制和創新機制,同步推進文明創建常態化。我們在創建美麗鄉村過程中,還存在諸如衛生差、村民面貌有待提升等問題,雖然與廈門地理人文環境不盡相同,但在思路建設機制和為民惠民機制創新上值得我們借鑑。

(二)青礁村“城市菜園”生態文化村建設經驗。青礁村院前社全社226戶750人,村民經濟主要來源主要靠種菜務工為主。2013年該村抓住“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契機,以黨支部為紐帶,發動村民通過土地、資金入股,成立濟生緣合作社,利用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集中統籌分塊經營“城市菜園”,建成菜地向市民租出,由租客挑種菜品,合作社農戶負責管護的經營管理模式,實現菜地畝均2萬元增至畝均8萬元。合作社以“城市菜園”為載體,建設集教學基地、DIY伴手禮為一體的農家樂,成為生態文化村建設典範。

(三)鎮海社區“網格中心”治理經驗。5月6日下午,我們到鎮海社區進行實地考察,該社區隸屬思明區一個城中村老社區。社區負責人介紹到,該社區創建“社區網格中心”,將整個社區分為6個網格,每個網格區設有工作隊負責管理本片區工作。通過創建鄰里互助促進會,推進“菜單式”物業管理、“親情化”老人管家等服務鄰里惠民項目,形成多元參與社區治理格局,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值得我們借鑑。

為期一週的培訓,時間不算長,但對我的影響將是深遠的。鎮海社區支部書記、青焦村致富帶頭人事蹟深深感染了我。我堅信作為一名鄉鎮基層工作人員同樣大有可為。搭架自己工作平臺的寬度在於自身能力深度,只要保持初心不改,在學習道路上漫步前行,我相信平凡工作同樣展現出獨有的精彩。

赴廈門大學參加宣傳文化能力提升班學習心得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