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計時單位如今有多種,而在古代大家都是用時辰來計算,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現在大家所說的兩個小時,所以古人是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這樣依次推算下去。還有“更”也是古人用來計算時間的單位,這個大家應該在電視劇裡看到過。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古裝電視劇裡面常常有這麼一幕,大晚上的會有專門的一個人遊走在街上“打更”,做這個職業的人叫做“更夫”,為大家巡夜報更,因為古代沒有時鐘晚上黑漆漆大家不知道什麼時辰只能靠更夫敲鼓告知,一晚上分為五更,每個時辰都有相對較的稱呼,從一到五分別是“黃昏、人定、半夜、雞鳴、平旦”。每個時間段大家所忙活的時間也就不一樣,白天大家都勤勤懇懇的外出勞作,古人以農作為主,農村裡面的百姓白天的時間裡基本都是在地理幹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有條不紊的生活著,到了晚上因為沒有電燈所以天一黑就會馬上回家。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漸漸的就有了“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的說法,一更相當於如今晚上的七點到九點,也就是說從七點開始更夫就開始出來工作了,也被稱作為甲夜,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剛勞作完回家,和家人一起坐在桌子上吃飯,有院子的地方人也漸漸多了起來,在一起有說有笑放鬆一下,所以一更的時候有很多人出來活動。

二更是現在晚上的九點到十一點,這個時候街上談笑風生的人少了很多,因為大家都回家準備休息了,古人晚上也沒有夜生活,這個時候的夜開始安靜下來,總能清晰的聽到報更人的敲鑼聲,所以有了“二更鑼”的說法。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三更半夜是大家都常說的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宋朝開始的,一夜五更裡面的第三個更,這麼一算一個晚上也過去了一半。而古人認為這個時間點是陰氣最重的時候,但這是古人迷信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四更賊”就很容易被理解了,相當於晚上的一點到三點之間,屬於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大家都辛苦的幹了一天的活,都已經安心的躺在家中睡大覺,街上也都已經靜悄悄,小偷最喜歡在這個點行動,因為這樣不易被人發現,所以四更賊很多。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五更雞大家應該都知道什麼意思,在很多文化中公雞打鳴和清晨的到來有一定的關聯,如今也有實驗證明公雞打鳴和光線確實存在一定的因素,古人早就發現了這麼一個規律,每次天微微亮的時候公雞準時的發出鳴叫聲,也算的上是個活鬧鐘。五更時間段為三點到五點之間,更夫在報更的時候總是伴隨著雞叫聲,大家聽到雞打鳴的聲音陸陸續續的開始起床了。所以五更和雞就這麼扯上了關係。

晚上的時間單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更”一種是“鼓”,其意思都是一樣的。而白天用的時間單位是“鍾”,城鎮的城牆上一般都會設有鐘樓或者鼓樓,每個時間段有人撞鐘報時。所以白天和晚上古人對時間的稱呼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