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雞”

“雞”是較早就成為詩人們吟詠的對象的。在《詩經》中便有“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齊風·雞鳴》),“風雨悽悽,雞鳴喈喈”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風·風雨》)等關於雞的詩句。

古诗中的“鸡”

戰國時期楚國愛國大詩人屈原有“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卜居》)的詩句,三國魏詩人曹植有“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名都篇》),南朝宋詩人鮑照有“雞鳴洛城裡,禁門平旦開”(《代放歌行》)的詩句。《玉臺新詠》中收錄的詩句“所畏紅顏促,君恩不可長。雞冠且容裔,豈吝桂枝亡。”是一首寫得很妙的關於雞的詩句。

古诗中的“鸡”

唐詩中詠雞的詩句與詩篇數量眾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詩篇有大詩人杜甫的五言律詩《雞》,詩人崔道融的七言絕句《雞》、韓偓的七言絕句《觀鬥雞偶作》等。宋詩可謂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詠雞的詩句與詩篇超過了唐詩。其中頗具特色的詩篇有劉兼的《晨雞》、宋庠的《鬥雞》、李覯的《惜雞詩》、周紫芝的《責雞》、高斯得的《雞禍詩》等。宋代之後,也有不少詠雞的詩句與詩篇。其中,寫得較好的詩篇有元代詩人陳廷言的《金雞洞》、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的《詠雞詩三首》、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雞》等。

古诗中的“鸡”

古詩詠雞,有的是以雞意象作為自然景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句“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其一),唐代詩人顧況的詩句“板橋人渡泉聲,茅簷日午雞鳴”(《過山農家》),描繪田園風光,雞為構成景物的意象之一。而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的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中的“雞聲”則不僅是構成景物的意象之一,而且以此突出了“早行”之“早”字,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古诗中的“鸡”

詩人詠雞,有的是對其不幸命運的同情。但多數是以此作襯托,抒發詩人的情感。三國魏政治家、文學家曹操的詩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以"千里無雞鳴”襯托亂世景象之淒涼;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以“故人具雞黍”襯托“故人”對詩人的真摯友情。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古風》中寫到鬥雞:“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其二十四),“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其四十六),以此抒發詩人對當時的權貴、奸佞小人的憤懣之情。可謂是見微識著,雞也變得高大上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