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之间有天然的合作关系 两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互利互补

中以之间有天然的合作关系 两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互利互补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受益于“一带一路”引领、中以双边关系稳定发展和以色列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等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中国与以色列在政治、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今年10月下旬,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对以色列进行了4天的访问,这也是中国领导人18年来首次对以色列进行访问,彰显出两国关系正不断加强。“中以之间有天然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扩大它以造福我们两国人民,造福全人类”,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表示。

政治:“中国副主席的到来是以色列的极大荣耀”

10月22日至25日,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访问以色列。抵达后不久,王岐山来到耶路撒冷旧城,访问了西墙和圣墓教堂,并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总理官邸进行了会面。次日,王岐山在耶路撒冷会见了以色列总统里夫林。10月24日上午,王岐山访问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王岐山表示,他的这次访问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访问,也是一次聚焦于对犹太民族及其价值观认知的访问。

另一场访问的“重头戏”发生在24日下午:内塔尼亚胡和王岐山在以色列外交部共同主持了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第四次会议。内塔尼亚胡和王岐山听取了参与推进合作的各部委的简要介绍,会议签署了在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创新、数字健康和农业领域的8项联合协议,包括中以创新合作2018-2021年行动计划。

在以色列访问期间,王岐山还在内塔尼亚胡的陪同下参观了以色列高科技企业在自动驾驶汽车、卫生保健和农业方面的展览。“我们的双边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王岐山在演讲时表示,对创新的国度和创业的国家,中国的双臂是敞开的。“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在过去18年来对以色列最重要的访问,是我们友谊日益增长的标志。对中国国家副主席的到来,以色列感到一种极大的荣耀,这反映了中以关系日益密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这样评价王岐山的访问,他相信中以合作“没有限制”,它延伸到科学、创业、文化交流、研究以及很多其他领域。

经贸:“多去中国已成以色列商界共识”

除了政治关系的深化,近年来中以经贸关系也取得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00万美元飙升至2017年的13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以色列对华出口达到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

农业是中以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农业市场巨大,而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则是全世界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尽管80%国土面积为沙漠,严重缺水,以色列却用科技造就了一项“奇迹”: 不仅农产品自给率超95%,甚至远销欧洲,占据欧洲瓜果蔬菜市场40%的份额。“如今,多去中国,多与中国企业接触,共同寻找创新合作的机会,已成以色列政商界共识。”在 “进博会”期间,以色列驻华大使何泽伟这样感叹道。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以色列企业为这场“进博会”筹备了近一年,最终有10家企业参展,除6家钻石行业企业外,其余4家分别为世界顶尖的金属切削刀具公司、乳制品企业、移动医疗健康企业和健康美容产品制造商,均为以色列在智能及高端装备、食品和医疗等领域的佼佼者。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学者、察哈尔学会研究员王晋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以关系近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两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经贸合作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和互补优势被不断挖掘。

科教:“有利于高科技深耕和增加软实力”

以色列是全球重要的研发中心,被誉为“初创国度”,也被称为“中东硅谷”,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水处理、精细农业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早在2014年,中国和以色列就建立了创新联委会机制,每年在耶路撒冷或北京举行会议,旨在促进政府官员和私营部门项目合作、科学工业联合研究等。2017年,中以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致力于加强政府及企业层面在创新领域的联系。

目前,已有7家中国大型跨国公司在以色列成立了创新研发中心,包括中国电信巨头华为。而在民间层面,今年8月举行的“中以创新峰会”等科技会议,也凸显出两国民间层面在高科技创新合作上的深度交流和合作。王晋表示,以色列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工业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契机,而中国是以色列经济发展和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目标,科技合作必然会成为未来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根基。

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两国在基础科研、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2016年末,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合作成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并于2017年正式开始招生,标志着以中学术合作达到新高度。该学院将培训数千名中国学生修习环境科学、工程和医学等学科。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在持续影响着以色列的教育界。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和巴伊兰大学的亚洲研究项目已吸引超过1000名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