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前世今生

“纸”的前世今生

由人類需要記載事件開始,就出現了各種記事的辦法。例如,古代人把繩子打結,記住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待文字出現之後,人們開始使用金屬利器、石頭利器以及木棍等刻制文字來記事。

各個古國都有其記事媒介的發展歷史,在紙出現之前,人們嘗試著尋求各種記事的方法。我國古代在發明造紙術之前,記事媒介就有岩石(巖畫、碑刻)、甲骨、竹簡和絹,而其他古國有黏土板、紙莎草、泥磚、羊皮、樹葉(貝葉經)和蠟版等。直到紙出現後,人們才慢慢擺脫書寫較煩瑣、較難控制的局面。

“纸”的前世今生

稱“紙”為“記事媒介”是因為早期的“紙”還不能稱作紙,而只是一種記錄當時事情的媒介。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其中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造紙業的興旺、版畫藝術的誕生和各種文化活動的交流,等等。在發明紙之前,人們對記事媒介的尋找付出了努力,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

“紙”字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早,在秦朝的古文中已有關於“紙”這個文字的記載。並且能夠在唐代之前的文獻中找到很多處關於“紙”用字的證明:①晉代張澍《三輔舊事》,“衛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惡大鼻,當持紙蔽其鼻而入”。②唐代馬聰《意林》引東漢應劭《風俗通》稱漢光武帝“東駕徙都洛陽,載素、簡、紙經凡二千輛”。③《後漢書·賈逵傳》記載,“選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

這些記載中的“紙”雖說都是絲織品所製成的,但這也可以表明,“紙”可用於記載和書寫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歷史較為久遠。東漢時期,蔡倫成功地用植物纖維造紙,並且他製作紙的原料也較簡單和易得,有樹皮、麻、舊布、漁網。這些材料在東漢時期是比較容易得到的,且舊布和漁網的原材料是麻,這些材料都有著長纖維,比較方便再次製成更小纖維進行撈漿。這就是蔡倫的植物纖維造紙。

“纸”的前世今生

蔡倫

蔡倫發明造紙後約八十年,東漢末年,山東省東萊(今萊州市)人左伯,首先改良了紙的品質,他造出更細膩、有光澤的左伯紙,這種紙是採用桑樹皮的纖維製造的。

西晉時,因八王之亂以及外戚奪權,都城南遷,造成南北朝對峙的局面,使得長江流域為主要手工造紙地區,造紙原料由原有的麻、樹皮,擴大到竹子、稻草、稻稈、藤皮等多種原料,紙的品種也相繼增加,如側理紙、蜜香紙、剡藤紙等歷史上有名的紙張。

煉丹家葛洪發現黃尼檗煎熬取汁塗抹在紙上可以防蟲,並且還可以用來染色。黃檗為我國長白山及大興安嶺林區主要闊葉樹種之一,既是中藥也是染料。同時還發現使用澱粉施膠塗抹可以使紙張變硬,具有防水的功能。

隋唐、五代到宋朝,紙的發展更加昌盛。原料方面,桑皮、瑞香科樹皮、木芙蓉皮、藤皮、竹料等更普遍,並且印刷術已發明,用紙量增加,因為人們吟詩互贈及社交的需要,箋紙開始流行。在製紙工序中加金花、彩色染料、金泥等材料,可以生產出更高級、更漂亮的紙。

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製“澄心堂”紙,此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李主澄心堂為第一,其為出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出精品。”

“纸”的前世今生

蔡襄《澄心堂帖》

後來也曾出現各種仿製品,但仍然做不出南唐時那樣的紙張。它具有滲透性、潤滑性,被許多書畫家所喜愛,宋代著名的繪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以及歐陽修的《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也是採用此紙。再加上它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纸”的前世今生

《五馬圖》(局部)

宋代,社會的穩定帶動經濟的繁榮以及印刷技術的成熟,紙張也被用於製作鈔票。一場貨幣的變革就此到來,出現了“交子”和“會子”這些用於匯兌的商業票據,且大量發行紙鈔,官府曾專門設立了擁有一千二百餘人的造紙廠來生產鈔票用紙。

元、明、清三代集結了前人的經驗,在原料、工藝技術、設備和加工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並出現了《天工開物》這一類專業技術書籍。紙的用途也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日益擴大,除書畫、印刷、包裝和宗教活動用去大量紙張外,還流行使用壁紙作為室內裝飾,紙屏風也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極為流行。

“纸”的前世今生

《天工開物》中的“斬竹漂塘”

明清時的造紙原料,逐漸集中在竹、樹皮、麻、稻草這些品種中,竹紙以江西、福建的連史紙和毛邊紙最為普遍,多用於印刷和書畫,麻紙仍以北方各省為主,皮紙則南北各省都有,草紙則做包裝、火紙、廁所及生活用品。

安徽涇縣的宣紙,用當地特有的青檀樹皮及沙田稻草製成,在書畫方面的暈染質量極高,古今其他紙張都無法做到,到現在仍是一枝獨秀。其他的加工紙也有一些新品種,如磁青紙、羊腦箋、明仁殿紙、梅花玉版箋、描金雲龍箋、五色蠟箋、砑花紙等都非常有名,現在仍可看到仿製品,但用量及用途卻已減少。

“纸”的前世今生

宣紙

自1798年以來發明瞭機器造紙,1884年引進中國,傳統的手工造紙受到衝擊,產量逐年減少,即使是新興機器造紙,也抵不過國外紙張的傾銷,紛紛用機器來生產傳統式的紙,如仿製連史紙、海月紙、毛邊紙、玉扣紙等,這樣一來,傳統手工紙只有生產廉價的低級包裝紙及衛生紙等,銷路變礙越來越窄。

1949年以後,最初三年內手工紙增產較容易,其年產量比機器紙還多,約佔總產量的50%左右。其後,調整生產方式,將紙錢等儀式用紙改為文化和生活用紙,以彌補機制紙的不足,並生產一部分土法竹漿供機制紙用,且大力發展有名的宣紙及薄型皮紙等。1956年以後每年的手工紙都維持在年產20萬噸上下,但因機器紙發展更快,產量更多,相比之下,手工紙只佔到全國紙總值的2%左右。

但是一部分手工紙廠改為採用手工紙原料,用木製造紙機抄紙,原有的名貴傳統手工紙品質與數量也由此提高,如定量濾紙、擦鏡紙、水彩畫紙、木炭畫紙等,特別是浙江的薄型皮紙,開始用自己創造的造紙機來造紙,實現了韌皮長纖維手工抄紙的機械化,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纸”的前世今生

《紙漿造型藝術之美》將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融合到當今的藝術思想和觀念表達中,探尋其表現和應用的空間。

作者詳細闡述了紙漿材料起源的歷史背景與發展情況、現代紙漿造型藝術技法、紙漿造型藝術在現代生活與設計中的運用,以及用於造型藝術中的紙漿材料實驗,並對相關紙漿造型藝術創作的作品進行分析。

“纸”的前世今生“纸”的前世今生

書名:《紙漿造型藝術之美》

裝幀形式:平裝

ISBN:978-7-5623-5234-1

開本:16開版次:1-1

字數:22.6萬字 頁數:177頁

定價:69.00元

《紙漿造型藝術之美》書中自有顏如玉

“纸”的前世今生
“纸”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