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閘”助力鎮江水運大發展——諫壁船閘改革開放40年記

“江南第一閘”助力鎮江水運大發展——諫壁船閘改革開放40年記


“江南第一閘”助力鎮江水運大發展——諫壁船閘改革開放40年記


“江南第一閘”助力鎮江水運大發展——諫壁船閘改革開放40年記


“江南第一閘”助力鎮江水運大發展——諫壁船閘改革開放40年記


“江南第一閘”助力鎮江水運大發展——諫壁船閘改革開放40年記


截至11月8日,諫壁船閘已運行14000天安全無事故,再次刷新歷史記錄。

諫壁船閘地處長江與京杭運河的十字交匯處,是京杭大運河蘇南段惟一的直達通江口門,素有“江南第一閘”之美譽。船閘於1976年2月立項, 1978年開工建設,至1980年7月正式通航。常年通航的船舶遍佈全國十餘個省市,成為江蘇內河水運溝通南北、橫貫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船閘的發展和變遷與改革開放同步,它見證了我市改革開放後水運經濟的騰飛。近十餘年來,諫壁船閘的通航能力大幅攀升,堪稱鎮江經濟建設的“晴雨表”,成為助推我市經濟發展、繁榮蘇南經濟的“助力劑”和“傳動軸”。

改革開放40年,船閘的通航能力歷經三次飛躍

1980年7月11日,諫壁船閘一線閘正式通航。一線船閘閘室長度230米,寬度20米,門檻水深4米,年設計船舶通過量2100萬噸,這在當年的內河船閘中已經屬於大型船閘了。從此,鎮江大運河一改原來靠天吃飯的原始航運面貌,船閘成為振興鎮江水運經濟的“排頭兵”。至1997年底,諫壁船閘的年船舶通過量已達3755萬噸。船閘的通航能力實現了第一次飛躍。

1999年,隨著蘇南運河四級航道整治工程竣工,蘇南運河的航道等級已達國家內河四級航道標準,航道寬度達60米,橋樑淨高達7米,枯水期水位不低於2.5米,常年可通航500噸級的頂推駁船。原有鎮江運河丹徒泰山灣至丹陽大泊段“九曲十八灣”航道已經裁彎取直,而歷史上著名的“卡脖子”航段——丹陽陵口段也已得到全面整治。航道等級的提升吹來了內河水運的春風,船閘的通航能力已經不能滿足船舶航行的需求。作為蘇南運河擴容配套工程的諫壁船閘複線船閘於1999年開工建設,二線閘閘室長度230米,寬度23米,年設計船舶量2333萬噸。至2003年通航後,諫壁船閘成為蘇南運河上唯一的大型單級複線船閘,年船舶通過量增至4433萬噸,常年可通航千噸頂推駁船。至2003年底,諫壁船閘的年船舶通過量已達8500萬噸。諫壁船閘的通航能力實現了第二次飛躍。

2003年以後,隨著全國水運經濟的蓬勃發展,船舶大型化已成趨勢,內河航閘設施的升級迫在眉睫。2007年6月,蘇南運河鎮江段“四改三”整治工程開工建設,至2017年鎮江段42.6公里航道已全面完成整治任務,達到國家內河三級航道標準,航道口寬90米,橋樑淨高達7米,常年枯水期水位不低於3.2米。從2006年至今諫壁船閘年船舶通過量已連續十餘年超億噸,2017年全年船舶通過量達1.5億噸,貨物通過量首次超億噸,船閘的通航能力實現了第三次飛躍。

通航能力提升助力我市水運經濟發展

隨著諫壁船閘通航能力的提升,內河航道等級的升級,鎮江段水運經濟飛速發展。從九十年代鎮江紙漿廠的草料和索普化工的鹽滷、冰醋酸,至2000年後丹陽大亞集團的木材,丹徒宏泰綱廠的鋼材、礦粉,直到現在鎮江惠龍易通的船舶貨物配載,無不得益於諫壁船閘。

據統計,僅2012年全年經諫壁船閘由鎮江始發或目的港在鎮江的焦煤運量就達1805萬噸,成品油達260萬噸,石子、鋼材等各類建材超5000萬噸,丹陽大亞集團的木材運量為25.6萬噸。運河沿線也逐步誕生了丹陽石油河碼頭、丹徒伊斯特碼頭、大亞木業、宏泰鋼鐵、京口工業園等物流和大型廠礦企業。

從貨種變遷看水運經濟的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初期,通過諫壁船閘的船舶多以原材料作為主運貨種。如:山東、安徽南下的煤炭、宜興的石子,上江的原木,長江或鄱陽湖的黃沙等等。據統計,僅2012年經諫壁船閘下行的煤炭運量高達1793萬噸,黃沙、石子等建材運量達3557.7萬噸。而到2017年,全年途經諫壁船閘的煤炭運量已降至不足百萬噸,取而代之的則是發熱量大、排煙量小的焦炭,運輸量高達1992萬噸;2017年黃沙、石子等建材運輸量也縮減至1150萬噸,而鋼材、木材、礦粉、水泥、大型構件等工業半成品類物資卻大幅上升,全年上述貨物通過量高達3684萬噸。貨物運輸種類的變化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市經濟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大力推廣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

上世紀80年代,通過諫壁船閘的船舶種類多種多樣,材質大都為木質船、水泥船、木排筏,其中鋼質船極少;動力上分別有帆船、掛漿機船(動力多為6135、6120柴油機),艙機船較少;噸位上幾乎全部是幾十噸級的小型船舶,100噸級的駁船在當年就足以老大自居了。而這些船舶在行駛過程中廢油排量大,生活垃圾多,直排運河對運河生態環境危害十分嚴重。

2000年後,隨著鎮江運河、船閘的不斷升級,人們對環保問題的日益重視,催生了保護“母親河”的發展新理念,諫壁船閘先後於2002年1月1日和2006年1月1日依據法律、法規,分別對運河上行駛的水泥質船舶和掛漿機船實施禁航,並於1999年按照省廳有關規定對過往貨輪要求安裝油水分離裝置,減少油汙直排運河;對400總噸以下的小型貨輪要求安裝生活汙水收集裝置,集中上岸清理,對400總噸以上的貨輪要求安裝生活汙水處理裝置,對大功率船舶統一要求安裝空氣防汙裝置等等,有效地降低了運河汙染。

近年來,諫壁船閘對使用LNG等清潔能源的船舶實施優先過閘,以鼓勵廣大船員使用高效、清潔能源;2017年對裝運固體廢棄物的船舶,船閘更是加大管控力度,堅決杜絕其進入蘇南運河。船型標準化、能源清潔化成為船閘節能減排、綠色生態的有效抓手。

智能便捷是新時代船閘服務水運的方向

安全、高效是諫壁船閘多年來為之努力的方向。建閘40年來,船閘根據地處沿江口門的特點,採用了套閘與通閘相結合的放閘方式,開創了全省首家“集中控制運調”模式,使諫壁船閘成為全省船舶待閘時間最短、運轉效率最高、安全係數最大的船閘之一。為了確保船閘運行安全,諫壁船閘編寫的《江蘇省沿江口門運行操作規程》,作為省廳科技項目於2015年已在全省推廣。

十九大之後,內河水運進入新時代,智能、便捷成為船閘服務水運的新目標、新方向。2006年諫壁船閘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站式服務”,並於2013年全面完善。2018年7月諫壁船閘成為全省航道系統第一批推行“水上ETC智能、便捷過閘系統”的大型船閘。使用新版水上ETC後,船民只需手機操作登記過閘流程,並使用電子支付即可過閘,不僅為船民降本增效,提供極大便利,提升安全係數,同時也提高了船閘運行效率。新版“水上ETC”、紅外線激光監控、智能網絡通訊等一系列高科技產品的投入使用成為了新時代船閘服務水運的新舉措。

隨著2018年4月南京以下長江431 公里12.5米深水航道全面竣工,5萬噸級的海輪從上海吳淞口可以直達南京;而去年全線通航的256公里浙江杭甬運河與蘇南運河242.6公里形成對接,經諫壁船閘的船舶可在內河航道中直達寧波北侖港。“江海河聯運,港產城融合”的經濟格局已初步呈現。蘇南運河通航里程的增大,“江南第一閘”的通江達海,使鎮江更大力度的接受上海、杭州等經濟強市的輻射,勢必將為新時代鎮江經濟發展再立新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