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觀,怎麼看歷史

歷史是消失在蒼穹裡的過往,從前的時光像流水一樣逝去了。

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有強烈的溯源欲。我們從哪裡來,過去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的今天與過去有什麼關聯。

怎樣才能看到我們的過去。別的星球上的生物若接收到地球上的光影信息,可能可以恢復地球上裸露的過去。屋子裡,宮殿內發生的事情還是被遮擋,不能再現影像。

回望歷史,有一點像沒有B超儀器以前,猜測孕婦的胎兒性別,有人看孕婦的臉,有人看肚子隆起的形狀,有人看孕婦口味。史官的現場記錄如同幾個月後的嬰兒哇哇墜地,揭曉了性別。幾個月前的猜猜猜充斥在文字裡,是古籍裡常見的後人對前人的歷史“記錄”。

現場記錄還是猜測,面對充棟古籍需要辨識力。

人類歷史是以加速度發展的,進步越來越快。

幾十上百萬年前是以石器為工具的時代,幾千年持續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種植方式,有了銅鐵兵器後的幾百年間混戰中打出一個一統天下的王朝,最近十多年路人皆持著一部前人沒有見過的智能手機,行走時觀看萬里以外發生的事件。

文字使我們能夠看到古人所思所想所聞所見,古人中的智者靠著著書之前的文字和道聽途說,寫下來他們身邊和距離他們幾百上千年前的故事。就是我們謂之為記錄歷史的古籍。

一場四十多年前在我們身邊發生的“革命”,我們能說清楚嗎,我們能完整全面的記錄下來那段歷史嗎,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歷史是人在觀,不光需要據有物件文字影像,還需要角度和視野,常識和邏輯。

看了海量的四十年前的照片,“講話”“座談會記錄”,當事人回憶錄,拼出一頭完整的大象恐怕還是有困難。這些點點滴滴的碎片,距離展示一幅歷史全息圖,差在“肚子裡的貨,識不破”。一個二千多年來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許多事件往往在於決策者的“一念”。生理上,外部環境上對決策者“意念”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形成歷史的因素。

商代以前是目前還沒能發現文字的時代,那時沒有青銅重器,有城池,有宮闕,養蠶,種植,燒陶,制玉,古人穿衣戴帽,禮分階層,近幾十年來通過考古發掘良渚,神木石峁,石家河,陶寺,凌家灘,尉遲寺等等遺址,讓我們窺見到五千年前的歷史一斑,知道了距今4400年前發生的氣候事件對文化的影響。通過考古遺址和對遺存,遺物的研究,對存世古文物的剖析,我們知道了氣候事件前曾經存在著璀璨的文明。(網上 “遠古北方玉人再現4400年前的歷史

距今4400年前發生的氣候事件阻斷文化,帶來了改變。

氣候事件前制玉使用石質工具,那時的北方古人尚黑。

氣候改變造成的族群遷徙使青銅冶煉和精密鑄造技術在中原的商朝落地並結出碩果,制玉工藝也隨之改變。商人尚白。

歷史存在於地下,存在於古籍文字間,存在於老物件上,也散落在口頭和村落裡。通過口口相傳,偏居一隅的海南島上還保留著數千年前的製陶手藝。農村田間地頭的木製農具上凝固了幾千年的農耕工藝史。

有變有不變,觀物,觀人,觀事,翻開書頁,歷史在我們眼前閃動,在我們大腦裡演繹。

歷史觀,怎麼看歷史

歷史觀,怎麼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