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这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盐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南海藤业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已有南海把藤席作为朝廷贡品的记载。明朝末年,已有乡人从葵编转为藤编。

初期主要原料是海南白藤,至18世纪中叶,当时属盐步的沙贝人周月庭在广州十三行打工,他利用包装进口货物的藤料制成简单的竹箩耳、船浆箍、牛鼻圈等物品出售。之后,人们购入产自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洋藤”,编造品种渐多,此乃南海近代藤业的发端。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清宣统《南海县志》称:“

白沙乡藤货……每年出产万余包,运往外洋行销,今内销亦居多数。”1947年《南海公报》载:“泌冲不多藤,然乡民均以制藤为业。其原料来源自南洋或琼崖,藤类不下二三十种。”1949年初期,主要集中在浔峰洲的藤业、藤器作坊和工场就有200余家。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盐步炮竹业同样历史悠久。清光绪《南海乡土志》记载,“炮竹神安司为多”“神安司运省,每年廿余万行销本地

”。1949年前,盐步地区就有许多生产炮竹的家庭作坊和小工场,比较出名的有宝升、利升、冼成兴、黄广兴、关记、关裕升等。

1949年后,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运动,至20世纪60年代初,盐步地区的藤业、炮竹业基本整合为南海东风藤厂(东藤)、南海藤厂(南藤)、南海炮竹厂(南炮)、红旗炮竹厂(红炮),俗称“两藤两炮”。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藤业、炮竹业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计划经济年代,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两藤两炮”以其自身的生产力根本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于是,利用本地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发给各家庭加工便成了不二选择。

“东藤”“南藤”分别将藤编材料或半成品发外加工成藤席、藤织件、藤笪等藤制品,盐步地区的家庭以加工藤织件为主。“南炮”“红炮”也将生产炮竹的一些前期工序,如搓炮、凿炮等派发出去,然后由各家各户负责加工制成半成品。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那时候,无论你走到哪个村落、哪条街巷,都会见到许多家庭的屋里放着一堆堆藤料,而家庭妇女和小孩子大多都在编藤织席。同时你会听到“嚯嚯嚯”的搓炮声(俗称“行船声”)和“咄咄咄”的凿炮声。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当年,从五六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大多都会编藤织席和“行船搓炮”。孩子们用灵巧的小手,赚到一些学费、书簿费,完成了学业。家庭妇女凭着熟练的双手,日夜操劳挣来柴米油盐,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曾有一个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太太,千叮万嘱儿孙一定要买一张家乡的藤席,以作纪念。可见,童年时代编织藤席已成为她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加工点的兴起,特别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两藤两炮”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鼎盛时期,“两藤两炮”生产总值超过2亿元,出口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它们不仅是南海的支柱企业,也是当时广东著名的出口创汇大户。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南海藤编,织出七色彩虹;南海炮竹,让中国声音响彻寰宇。岁月如梭,斗转星移。当年日收“席边”、夜推“木船”的盐步人,他们大多都老了,但我们不会忘记这些勤劳的人。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盐步印记》

捧读《盐步印记》,如同展开一幅长长的画卷,那些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经济发展、俊彦人杰和古韵今风,一一跃然呈现。该书所记,上溯千年。从筚路蓝缕的南迁到波澜壮阔的发展,这里孕育了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底蕴,留下了时光的印记,演绎了传奇的故事。

盐步,一方水土,钟灵毓秀。灵动的蟾溪流淌着盐步人世代辛勤的汗水,古老的祠堂庙宇是良风美俗的最好见证,昔日繁盛的直街恰似“清明上河图”的情景。这里丰饶的物产、崇文的传统、俊贤的风采、腾跃的龙狮,以及继往开来的拼搏图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诚然,盐步不愧是千年古镇,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书写记录,让其传承光大、激励后人。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目录预览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书名:《盐步印记》

装帧形式:平装

ISBN:978-7-5623-5831-2

开本:16开版次:1-1

字数:12万字 页数:204页

定价:68.00元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书山开道

美不胜收

两条藤,两个炮,养活盐步几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