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沿海“漢奸潮”氾濫,清廷大呼:漢奸是戰敗禍首!

東南沿海“漢奸潮”氾濫,清廷大呼:漢奸是戰敗禍首!

英軍佔領廣州城,漢奸龜縮城頭一角

翻開鴉片戰爭歷史檔案,會驚訝地發現:在清廷與東南各省的來往諭折中,關於“漢奸”的內容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換句話說,凡言戰事必論及漢奸!

清廷所指的漢奸包括哪些人?有漁民、疍戶、水手、商人、鄉村之民、無賴之徒等等,一句話,凡沿海省份各色人等,都有漢奸的嫌疑。

清廷指控漢奸的罪行有哪些?主要兩大點:一是給英軍當嚮導;二是為英軍提供淡水糧食。清廷認為,英軍初來乍道,對中國沿海情況並不熟悉,如果不是漢奸指引,英軍斷不能如此精準地攻取各海防要塞。另外,英軍遠離本土,長期飄泊在海上,水糧供給必成大問題,如果沿海民人不把水糧提供給英軍,渴也把他們渴死,餓也把他們餓死!

清廷針對漢奸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概括來說,”軟硬兩手,恩威並施”。先說硬的方面,禁止沿海民人出海,否則視為漢奸殺無赦。內地民人不準出海,就無法與艦船上的英軍接觸,沒有接觸,自然就無法為之效力了。可這樣一來,新問題又出現了。沿海民人大多靠捕魚販運為生,不出海就沒了生計,一天兩天還可以,時間長了誰受得了?這就迫使清廷又想出“軟”辦法,即把沿海民人組織起來,臨時編入行伍,聽候調遣,這就是所謂的“勇”,類同於民兵吧。

東南沿海“漢奸潮”氾濫,清廷大呼:漢奸是戰敗禍首!

清代勇兵

東南沿海“漢奸潮”氾濫,清廷大呼:漢奸是戰敗禍首!

清代勇兵

清廷“治奸”的成效如何呢?不用說,相信大家也能猜到,那就是:收效甚微。從防範英軍角度看,英軍照樣獲取到他們所需要的情報,照樣對沿海重鎮、要塞進行精準的軍事打擊;在吃喝上似乎也沒遇到大的問題,每天都有新鮮的牛羊肉和蔬果。再從清廷角度看,他們把大量民眾變成勇兵,表面上加強了管制,實際上卻埋下巨大隱患!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群龐大的勇兵,缺乏基本軍事技能,缺乏基本組織紀律,倚賴他們對付英軍無異於痴人說夢。打仗不行,吃穿住行一切用度,政府要承擔吧,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所以,道光帝即使在戰爭期間,也經常三令五申的要求裁撤兵勇、裁撤兵勇,不為別的,完全是“錢”鬧的,正所謂“勇兵早撤一日,即節省一日之資費”。最窘迫的問題:戰爭結束後,幾十萬的勇兵如何安置?由於處理失當,此一時期的勇兵紛紛轉為海盜、綠林、鄉間起事者,成為戰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重要根源。

近代中國的漢奸問題,是極其複雜的社會問題,學術界的探索與爭鳴一直進行中。期待您的參與,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東南沿海“漢奸潮”氾濫,清廷大呼:漢奸是戰敗禍首!

影視作品:清代海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