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國人曾為中國經濟開出“藥方”,200年後我們才痛徹領悟!

一外國人曾為中國經濟開出“藥方”,200年後我們才痛徹領悟!

還得從鴉片戰爭後說起。英國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西方列強蜂擁而至,企圖佔據中國市場大發橫財。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他們想象的那般美好。中國大門雖被強行打開了,但中國市場彷彿並不“歡迎”他們的到來,英國工業化產品仍然滯銷難行。

舉例說明,中國是茶葉的故鄉,生產種植茶葉非常普遍,一些英國商人從中發現商機,發明生產了一批相關的機器設備,如烘培機、包裝機等,準備賣給中國的茶園主們。可是,儘管這些機器設備能夠顯著提升茶葉生產效率,但絲毫不能引起中國茶園主們的興趣。反而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大量引進此類機器設備,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就這樣,印度茶葉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僅幾年光景,無論茶葉產量和質量均超過了中國!

一外國人曾為中國經濟開出“藥方”,200年後我們才痛徹領悟!

到底是怎麼回事?一位名叫史密斯的英國商人決定親自來中國考察一番。他來到中國茶葉的盛產地——福建,經過近一個月的觀察,他終於明白了:福建的茶園較多,面積普遍不大,一些實力較強的園主會請一些人幫忙從事生產,但這些人與園主的關係不是“僱傭”關係,而是一種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師徒”關係,二者最大區別在於,僱傭關係中的僱主要給付僱工報酬,而師徒關係中的師傅只要提供徒弟基本生活所需即可,無需支付任何報酬!

史密斯認為,正是由於中國茶園主們的用工成本非常低,幾乎為零,這是導致他們拒絕引用先進機器設備從事生產的根本原因!他進一步指出,依靠廉價的人工成本,拒絕先進機器設備,將使中國經濟永遠陷入低效率、低水平的循環!

200年過去了,曾幾何時,我們還將廉價的人工成本作為一大優勢,並準備憑藉這一優勢登臨世界之巔?!如今,我們終於明白,依靠人多、廉價是不行的,只有提高生產力,依靠科技進步,中國才有出路。

大家認同200年前那位史密斯先生的判斷嗎?中國的人口優勢已成為“過去時”了嗎?歡迎留言點評,老唐願與諸位共同探討。

一外國人曾為中國經濟開出“藥方”,200年後我們才痛徹領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