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来自紫手环的神秘力量


《不抱怨的世界》—来自紫手环的神秘力量


有想过吗?

我们每天都在抱怨什么?

书籍作者威尔·鲍温是美国著名的心灵导师,他发起了一场“不抱怨”的紫手环运动。操作很简单,每位参与者被戴上一个特制的手环,当觉察到自己在抱怨、讲闲话或者批评时,就将手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上,循环往复,直到这个手环能够持续戴在同一个手上21天为止。

这本书很畅销,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球80多个国家的600多万人参加了这场运动。

旨在改变自己的习惯,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篇幅也不长。我把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分成了几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1

我们每天都在抱怨哪些无关紧要的事?


作者讲了一个他自己真实的故事。

他家住在马路边的急弯处,弯道需减速,但离他家不远处又是高速公路,他家就成了驾驶员加速或减速的必经之道。

某日,一声奇怪的尖叫打破作者思绪。才发现,自家的猎犬金吉尔被车撞了,躺在路边痛得大吼大叫。她伤得很重,无法站立。他家的女儿一直叫着狗的名字,眼泪止不住的流……

作者四处寻找肇事司机,最后看见一辆卡车牵引着拖车,正爬坡加速准备上高速。他把在路边大哭的女儿以及一脸惊恐的妻子丢下,跳上车子驶出车道,疯狂加速,只是想要马上抓住那人的领口质问:“你为什么要撞我家的狗!”

在路面颠簸着,看见车速已到八十三英里的时候,作者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突然想到自己如果在开车时丧命,对家人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放慢了速度,保持了一定距离,卡车司机却停了下来。

作者从车上气势汹汹地下来,对着司机尖叫到:“你撞到我的狗了!”

司机说了一句,作者没听清。在他眼里,司机的微笑就是一种挑衅。

“什么?你说什么!”作者大吼了回去。

司机还是微笑着,慢条斯理地说到:“我知道我撞到你的狗了,你现在究竟想怎样?”

作者对司机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十分不满,扯着嗓子大吼:“把手举起来!混蛋!我要宰了你!”那一刻,作者写到,自己是真的气得火冒三丈。虽然知道打架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想要把眼前这个目中无人的司机暴打一顿。

“先生,我不跟你打,如果你打我,那就是伤害罪。”

作者在一旁紧握拳头,咬牙切齿,司机还是保持一贯的微笑,在他面前大摇大摆地开车远去。

后来几天,作者都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那人满脸微笑的样子让他怒火中烧,那句“你想怎样?”在耳边回响,自己在脑子里不停地演绎,如果打起来,自己要怎么恶狠狠的去揍他,要打到他何种程度才能释放心中的愤怒……

在无法派遣自己心中的愤怒,连续失眠之后,作者在日记里写满痛苦、不满和抱怨后,突然写出了一句: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的人。

作者觉得自己痛苦,但也逐渐释怀,也通过这句话觉得那人也许过得并不如意。

每天发生的事情都那么多,而抱怨就像我们的自然反应。话是从我们口中说出,耳朵听得见,却不一定听得懂。

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一些话语像是在抱怨生活。但那些东西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们是能够真切感觉到抱怨真的无处不在。这就像空气,充斥在我们身边,不刻意去留心,你就不会觉得它存在。

但,生活里那么多的抱怨,我们好像真的没有注意到。

《不抱怨的世界》—来自紫手环的神秘力量


02

别人的抱怨是否是自己的抱怨?


当你觉察到抱怨在自己身边炸开的时候;当你觉得别人的抱怨不可理喻的时候;当你无法忍受周围人无休止的抱怨并对他们产生憎恨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也许和她们是一样的。

作者提到我们说闲话或者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希望在相较之下,自己能显得更加优秀。

“我至少不会像***那么糟;那人真丑;那人很自私……”当我们指出他人缺点的一瞬间,也就是在暗示自己,很庆幸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

抱怨就是变相的自夸或者来自内心深处一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叫做吸引力法则的东西,含义就是表面之意。

作者的观点就是:如果你注意到别人身上的某个缺点,是因为自己也有;自己对他人的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

如果你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一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找到它并加以修正。

同样,你看见别人那些优秀特质的时候,是因为自己也有。而且这些特质还蕴含着潜能,如果你能在自己身上发现并聚焦于此,好好培养,这些优点就会越来越明显。

作者引入了一个概念叫“曳引作用”(entrainment),——人类在振动中会趋向和谐,若是无法达到和谐,振动就会自动消散。

我们一直都会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我们曳引着他们,他们也反过来曳引着我们。

就像女生宿舍里的生理周期,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在时间上同步;家里人的品行爱好,也总会在潜移默化中趋于一致;抱怨也是如此,当你与一位爱抱怨的朋友待久了之后,自己抱怨的次数只会是有增不减。

所以当我们觉察出自己身边有多少抱怨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我们可能正藉由自身的参与而引来抱怨,然后发出抱怨。

自然,如果你希望周围人不再抱怨,那就必须先以身作则。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改变,人们会改变只是因为他们自己想改变,而我们一旦露出希望改变他人想法和行为的时候,他们反而会更加守住现有的行为。

但我们可以影响他们。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变成怪兽。如果阁下长时间的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

这句话是一位著名哲学家说的,他叫尼采。

有注意到吗?当人们聚在一起,对话是怎样发生的吗?

对话不断从一个主题跳跃联想到其他的事情,每个人都想要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占领话语主动权。

酗酒者和吸毒者的勒戒文学写着:“我们的疾病是与日俱增的。”抱怨也是。

下一次谈话时你可以注意一下,当有人开始抱怨的时候,这个局势就会急转直下。而一旦较劲的态势出现,抱怨就会变成一场竞技运动。

本来没有人想要发牢骚,但是每个人都想要赢过其他人,觉得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才是痛苦的、伤害性的、不公平的……

而我们大可选择停止抱怨,但当时,周围人和自己都不会意识到我们已经有多么大的负面情绪了。

《不抱怨的世界》—来自紫手环的神秘力量

03

杜绝抱怨,才是健康的沟通。

我直接引用了书里某一节的标题,也是我最需要努力去改变的一点。

抱怨疾病与痛苦从小就充斥着家里的生活,之前没有想过,我们需要去改变这一状态。

对于家里人情感破裂、无休止的争吵与抱怨也只是当做我们对于生活艰辛、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作者说:人们抱怨自己不健康,好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并且回避让自己“反感的事件”——例如采取更健康的方式。心理之于身体,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没有很好的研究结果能支持这一论点,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我还是愿意选择相信作者这一说法。

在几年前看过这本书和《非暴力沟通》后,我就尝试放下自己对父母的种种抱怨与不满,与自己的家人好好沟通了一阵。具体过程已经记不太清,但最后我和我妈都大哭了很久,父亲在他的房间里沉默不语。

没有说一次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很多微妙的东西随着我去北方后缓和了很多。

朋友说是我给家庭带来无休止的争吵与痛苦,以及母亲的病痛。我没有反驳,我也宁愿相信这就是事实,毕竟纠正自己身上的问题比努力改变别人容易很多。

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更像是自我处理:直接找到与自己发生矛盾冲突的人交谈,而且只跟那一个人谈。但我们知道很多人在抱怨的状态下,总是忍不住到处诉说自己的痛苦。但如果我们与这件事不相关的人谈论,这就变成了抱怨。也许一个简单的问题会变成一个复杂的三角问题,也会无意中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问题,而不是一出现就彻底去解决掉。

在沟通里,还出现了一个和抱怨一样,不可忽视的一个词:闲话

作者没有反对我们说闲话,但是有两个原则:

1.我们说闲话是为了恭维那个不在场的人。

2.那个不在场的人如果现身了,我们也可以一字不漏的重复自己说过的话。

但我们闲话的内容往往都不够严肃与正经。有些话表面听起来说得很正面,但总能感觉到里面有不舒服的深层次含义。要是我们写文章都有这手法,那也是很不错了。

如果你是个平常喜欢说闲话的人,那你会发现,只说好听话赞美那些不在场的人,一点都不好玩。

在今天的社会里,说闲话就像是在"挑虱卵",也就是"吹毛求疵"。所谓的"挑虱卵",就是要从头皮里挑出头虱的幼卵,而头虱最爱从一个人身上传给另一个人,所以不要随便乱挑,不然你可能会被传染。

《不抱怨的世界》—来自紫手环的神秘力量

04

停止抱怨,从一个紫手环开始。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过多抱怨的世界。但在我们不断找寻身份认同感的当下,承受了过多的批评、责骂、沮丧、压力等负面情绪。抱怨是不会短时间消失的,也不会在我们合上《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后烟消云散。

可能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不在于它的文字,而是这场“紫手环”运动。

  • 附上书本里手环的使用方法:
  • 1.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
  • 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如果要做这种事,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抱怨。

坚持下去,当连续21天不换手的时候,不抱怨的目标,才算是完成了。时间会很长,但改变刻不容缓。

紫手环只是一个替代物,我们完全可以拿身边的任何一样方便携带的东西立马开始,或者是一根皮筋,或者是一条手链,或者是一枚戒指……

当我们逮到自己在抱怨、批评、讲闲话的时候,就移动一次手环。移动它很重要,这样的动作将在意识里深深地刻下痕迹,让你的大脑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一定要去移动它,没有一次可以例外。

当我们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后,在周围朋友抱怨的时候,我们也会刻意地去避免谈论出自己的抱怨,慢慢地,朋友们在我们面前的抱怨也会越来越少。这就是正能量的辐射与传递。

现在开始,想象我们是个积极的人,谈论着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那些让人抱怨、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大家都想与我们共事或者为我们工作,而我们也会缔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获,远胜过自己梦想所及。

给我们自己一点时间,加入这场小运动,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也不会有人知道你在做什么,至少主动去尝试一下。同时记得仔细观察,我们想要的那些成就,就会在你身边发生。

最后祝你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