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也算是華夏戰史上的幾大BUG級別的戰役了,要說清楚本期這次驚天逆轉的大戰役的經過,就不得不說一下兩位主人公,新朝皇帝王莽以及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了。

先說說王莽和他的新朝。西漢自漢成帝起,劉氏的大權逐漸旁落到以孝元皇后王政君為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團手中。王政君為漢元帝的皇后(即孝元皇后,簡稱“元后”),生子漢成帝。漢成帝時,孝元皇后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次子,元后之侄。 他的堂兄弟多因是公侯之子而 “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少時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學。侍奉母親及寡嫂,撫養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結交英俊,侍奉父輩,符合禮儀,使得他在整個外戚集團中脫穎而出,不斷受到重用,至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年僅三十八歲的王莽就擔任了大漢王朝的三公之一——大司馬,成為軍隊一把手,乘著漢成帝駕崩後輔佐哀帝的時機,通過各種手段剪除異己,獨掌大權,直至最後,在親信的鼓動和不斷膨脹的權力慾望的支配下,於居攝三年(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 史稱“新莽”,王莽即“新始祖”(另記載為“新太祖”),簡稱新帝。至此,西漢滅亡。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建新代漢


而王莽的對手,後來的光武帝劉秀呢,出身挺好,皇族宗室,但是起點太低。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公元前5年1月15日),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後殿。因這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元始三年(3年),父親劉欽在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縣令任上去世, 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的叔父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漢光武帝劉秀


王莽在建立新朝後,不顧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實際狀況和生產關係的構成,推行了許多超越時代的改革法令,例如: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等等,這些法令雖為惠民,然推行過程中簡單粗暴,加劇了社會動盪,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新朝建立之初,便伴隨著接二連三的起義,其中最大的兩股便是北方的赤眉軍起義和南方的綠林軍起義,這些極大的牽制了新朝的力量。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新朝綠林、赤眉起義


更始元年(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 更始政權建立,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由潁川向昆陽方向前進,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禹縣西北)撤回昆陽。嚴尤本打算直接進攻宛城,擊破圍攻宛城的漢軍,但是統帥王邑卻是相當自信,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自信在自己的四十萬大軍面前,一個小小的昆陽,還不手到擒來,於是執意攻打昆陽。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戰役過程簡圖


當時昆陽漢軍僅九千人,即使加上劉秀手下的漢軍騎兵三千,總數只有一萬有餘,,與洶湧而來的新軍相差太大,守將王鳳等人皆是驚慌失措,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勸說諸將固守昆陽。但是,昆陽守將王鳳向來輕視劉秀,大怒說:“你怎敢教訓起我們來!”而在城內眾人爭論去留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王鳳等見當前情況急迫,才互相商量決定留下堅守昆陽,請劉秀計劃破敵之策。劉秀經過深思熟慮,命令王鳳等堅守昆陽,以待援兵。自己則親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率領大軍到達昆陽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作戰能力,把昆陽包圍了十層以上,設置了一百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於數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並且不間斷的進攻昆陽,聲勢相當浩大。新軍挖地道,使用衝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洩。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鬥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於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新漢兩軍昆陽攻守戰正在膠著狀態,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五月底,宛城在綠林軍(漢軍)的長期圍困下,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守將岑彭終於被迫投降 。但這個消息尚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傳宛城已破,綠林軍(漢軍)主力將至昆陽。消息傳到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決守城,並隨時準備出城殲敵。新軍得此消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綠林軍(漢軍)在氣勢上已佔據了優勢。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六月初一,李軼、劉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漢軍到達昆陽地區。劉秀自率步騎兵一千多人為前鋒,李軼率主力跟進,趕到昆陽地區,為了鼓舞士氣,劉秀身先士卒,率領部隊同昆陽最外圍的新軍作戰,並且屢屢獲勝。為著進一步瓦解新軍的戰鬥士氣,鼓舞昆陽城內漢軍軍民的鬥志,故意渲染宛城漢軍的勝利,他把寫有宛城漢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新軍手中,引起新軍統帥王邑、王尋的恐慌。新軍將士看到,一個小小昆陽,大兵壓境,苦戰一個多月,都沒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十萬漢軍,則更無法對付。

為了解決昆陽之圍,劉秀又選出三千敢死隊,衝擊新軍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餘人巡視陣地。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王邑、王尋迎戰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新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新軍其餘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劉秀率領漢軍,奮勇衝擊,並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後,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守軍見莽軍已亂,乘機出城掩殺,配合城外漢軍,內外夾擊新軍,新莽的四十二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史載:“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再加上新軍兵敗之時,天空突現大風和大雷雨,連村舍的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致使河水暴漲,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餘殘兵一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消息後,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驚世駭俗的“驚天大逆轉之戰”至此畫上了一個句號,但是王莽的新朝卻在這次大敗之後走向了毀滅,之前名不見經傳,隱沒在歷史大流中的小人物——劉秀,卻逐漸開始走向舞臺的中央,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強盛的王朝,而華夏曆史就像在昆陽出現了一個拐點,另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又將拉開序幕,而這將是我們下次故事要講的內容了。

昆陽大捷後,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急攻武關,三輔震動,各地豪強紛紛誅殺新朝牧守,用漢年號,服從更始政令。 不久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華夏戰史系列(四)不可思議的驚天逆轉——昆陽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