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爆雷4家公司“受傷”,還有720家上市公司也買了理財產品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22日電 (吳亦涵)近日,多家上市公司陸續發佈公告稱“踩雷”同一家私募產品,引發市場對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風險的關注。據中新經緯客戶端統計,今年以來,A股共有720家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金額達2437.14億元。

市場人士表示,隨著監管層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普通家庭,購買理財產品都存在著投資失敗的風險,對於那些一味追求高收益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需要謹慎對待。

私募爆雷4家公司“受傷”,還有720家上市公司也買了理財產品

4家上市公司“踩雷”私募產品

近日,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四方達、康力電梯陸續發佈公告披露,“踩雷”同一家私募產品,該私募產品的基金管理人為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因涉嫌違規情形,基金產品存在重大違約風險,可能導致相關投資資金不能如期、足額收回。

據統計,此次“踩雷”的4家上市公司所涉金額合計為2.84億元,其中上海洗霸為1400萬元,四方達為5000萬元,中原內配為1.1億元,康力電梯為1.1億元,所“踩雷”的產品涉及“良卓資產銀通2號票據投資私募基金”和“良卓資產穩健致遠票據投資私募基金”兩隻產品。

目前,4家公司均組建了專項小組,並稱將積極與上海良熙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良卓資產母公司,以下簡稱“良熙投資”)、良卓資產及其團隊主要負責人等相關方溝通並磋商,尋求解決方案,以減少公司潛在損失。

不過,上述公司也均表示,目前所投資私募基金出現的重大風險情形,可能導致公司面臨無法取得投資收益乃至本金的風險。公司可能將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及投資本息預計回收情況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3月20日,良卓資產在其官網發佈公告表示:“由於基金管理人過度追求盈利,致使運作中部分基金產品的實際投資方向存在和募集用途不一致的違規操作及越權交易,造成基金在某些投資領域存在多項投資失誤的情況,加之2018年以來金融市場的變化以及相關交易對手不能按約兌付票據等原因,導致私募基金產品總體流動性不足,我司即日起停止申購、贖回及兌付收益。

良卓資產法定代表人季正棟近日表示,目前公司實際需要兌付的基金額為17.5億元,目前公司賬上金額約為2000萬元,所有的銀行票據均已變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踩雷”私募產品的4家公司中,康力電梯“受傷”最深。該公司曾在“踩雷”前發佈業績快報稱,公司2018年實現淨利潤1.07億元,而此次所涉及的金額達1.1億元,也就是說如果全部本金難以回收,那麼康力電梯此次損失的金額將超過去年一整年的淨利潤。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中新經緯客戶端指出,隨著監管層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再穩健的理財產品也有投資失敗的可能。少數上市公司在理財產品上一味尋求高收益,將會導致較高的風險,投資者應謹慎對待這類公司。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持續降溫

4家上市公司“踩雷”同一私募的消息,也讓不少投資者擔心是否還有其他上市公司存在同樣的風險。

中新經緯客戶端梳理Wind數據發現,事實上,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數量以及金額都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2019年共有72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為2437.14億元。而去年同期,A股共有935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達到4075.51億元。

對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降溫的現象,董登新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國內經濟仍存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不少企業存在產品積壓、資金緊張的情況,這使得企業的閒置資金減少,投資理財產品的金額也隨之下降;二是隨著此前金融去槓桿的推進,上市公司發債、借債不像之前一樣容易,企業資金抽緊,對於理財產品的投資就會更加謹慎。

經濟學家宋清輝此前表示,上市公司短期內選擇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只要不違背相關規定就無可厚非,若疏遠主業過度投資理財,或者把理財作為長期性投資,這種投資行為可能會荒廢主業,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並非穩賺不賠,事實上,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且監管逐漸趨嚴的背景下,未來上市公司‘踩雷'理財產品的數量或有增加的可能。”董登新說道。(中新經緯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