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歸途之四:舌尖上的“香”愁

袁先斌是土生土長的長樂人,甜酒早已融進了他的生活。2006年,袁先斌在湖南省平江縣創立了一家農副產品加工公司。他請來甜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熊湘和,擔任公司的技術顧問,建立甜酒生產線,延續古法釀造的純正口味,銷路漸廣,訂單激增。

2014年,在袁先斌和熊湘和的大力推進下,長樂甜酒入選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生意興旺了,帶動平江農副產品的產值連年提升。去年,平江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這其中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古法釀造,“心要清淨”


千里歸途之四:舌尖上的“香”愁


熊湘和與袁先斌對甜酒的記憶,與祖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袁先斌記得,兒時家家戶戶做甜酒,母親用家裡特製的酒麴和米飯做甜酒給他喝,“老遠就能聞到甜酒香味。”

12歲那年,母親便教熊湘和學做甜酒:“母親告訴我,學會了這門手藝,今後的生活衣食無憂。”他日復一日操持著這門古老的手藝,遠近鄰里公認他釀的甜酒馥郁濃醇,純正香甜。

“七分米,三分水,水乾飯就熟。”甜酒釀造流程非常繁複,淘米、浸米、上甑、解淘、拌曲、裝壇、入窖……整個流程講究嫻熟的手法和恰當的火候。柴火蒸煮約半個小時,散熱時米飯要保持在10至15攝氏度,發酵時間兩天左右,最佳溫度是25至28攝氏度。


千里歸途之四:舌尖上的“香”愁


隨著技術和設備更新,溼度、時間等需要量化的流程更容易控制,擴大產能的同時,關鍵的製作工序依舊完全由手工完成,按照老祖宗傳下來的工藝,誠信釀造每一罈甜酒。袁先斌篤信,唯有最傳統的手藝,最虔誠的心,才能夠釀出正宗的家鄉味道:“水要乾淨,心要清靜,做出來的甜酒才會好喝。”

魚米與稻香


“長樂與平江,共飲一江水,同乘一條船。”袁先斌說。不比長樂自古為湘東北通衢,商賈雲集,往來通暢,平江的山區丘陵地形限制了地方發展,人均耕地面積稀少,常年交通閉塞,是全國出了名的貧困縣。“沒有高速,沒有鐵路,有東西也運不出去。”


千里歸途之四:舌尖上的“香”愁



近幾年,地方政府部門打響脫貧攻堅戰,拓寬路面,建立通信基站,建設運輸和信息等基礎設施,發動企業參與精準扶貧。2018年5月,平江成為碧桂園集團全國幫扶的14個縣之一,幫助當地創業人士拓展市場、革新技術、建立品牌等。袁先斌是碧桂園重點扶持的青年企業家之一。

通過產業帶動扶貧,袁先斌的甜酒事業與碧桂園的產業扶貧理念不謀而合。他們將種子和有機肥料提供給農戶,收穫之後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作物。“農民最擔心農作物沒有人要,辛辛苦苦白忙活。如果給他們保障,價格還高於市場價,他們就有信心。只要他們願意種,我們就去收購。”

迴歸與新生



千里歸途之四:舌尖上的“香”愁



2018年6月,袁先斌開始和碧桂園旗下的碧鄉農業合作,碧鄉通過自身渠道和資源拓展市場,為辣醬、甜酒、紅薯粉等產品打開銷路。

碧桂園看中了譽湘產品的綠色天然品質,幫助提升包裝設計和品牌管理,根據市場風向和消費者喜好定製,再通過遍佈全國各地的鳳凰優選門店和電商平臺等,銷售給碧桂園業主。

袁先斌說:“碧桂園的平臺能夠增加我們的渠道,讓企業擴大產能,農戶的作物再不愁銷路。”他透露,與碧桂園合作至今,已經對接了二十多個大額訂單,“我們還在著手研發更易攜易儲存的易拉罐甜酒、可以沖泡速食的甜酒、多元口味的辣椒醬等等。”

產品在碧桂園平臺上供不應求。袁先斌表示,今年要進一步擴大甜酒、調味品以及紅薯三條生產線,更新設備,拓展基地,並解決更多農民就業問題。


千里歸途之四:舌尖上的“香”愁



平江縣大洞村羅導生、杜妹英一家種植的線紅椒,是平江辣椒調味系列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在當地政府、袁先斌的企業和碧桂園幫扶下,羅導生老兩口走出了貧困艱難的日子:政府為一家人安排了縣城的安置房,企業收購老兩口種植的農作物和養殖的豬仔,子女找到了新工作,孫輩讀書也有了著落。“如今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我們這辣椒都銷到上海去了。”

一桌人就著新鮮美味的辣椒醬,佐一口甜酒衝蛋,配上一桌子山裡的美味,夾一筷子,舌尖上是家的滋味,希望的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