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由“硬”變“軟”,市值蒸發100億美元,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3月26日,蘋果召開的發佈會一反常態沒有推出任何硬件,反而展示了一系列的軟功能。發佈會結束後,蘋果的市值蒸發了100億美元,花這麼大成本要變“軟”,蘋果打的什麼算盤?

蘋果由“硬”變“軟”,市值蒸發100億美元,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3月26日,蘋果2019年春季發佈會於史蒂夫·喬布斯劇院成功召開。時長110分鐘的發佈會上,蘋果並未發佈任何硬件新品,而是帶來了Apple News+、Apple Card、Apple Arcade和Apple TV+等四項軟件及內容類服務。

回顧以往每一屆大型發佈會,蘋果往往都會展示硬件新品,甚至是多款產品,然而此次卻一反常態的只展示了軟件類產品。這一舉動不免使人遐想,蘋果重軍挺進軟件應用及內容服務市場,是迫於無奈還是……

不惑之年,蘋果確實“軟”了

本次發佈會主要發佈的四款新品分別是Apple News+、Apple Card、Apple Arcade和Apple TV+,它們各自的性能及產品特徵如下:

1、Apple News+:作為Apple News的升級版,相較於原始版本,本次News+引入了諸如《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世界知名媒體出版物,雜誌內容排版將適配不同設備,而且目前已經在美國、加拿大等地上線,並將會在今年內登陸歐洲。

2、Apple Arcade:蘋果在App Store裡單獨開設的一個專區,主要用於提供遊戲訂閱服務,蘋果希望通過Apple Arcade服務將一些最受歡迎的遊戲整合到自己的訂閱服務中,並允許用戶在任意臺蘋果設備上在線或者離線暢玩全部遊戲。

3、Apple Card:作為蘋果推出的虛擬信用卡業務,Apple Card在申請時無需多日等待,可線上申請待通過後立即使用。而且在全世界的範圍內,無論是線下超市的結賬、餐廳的買單還是線上的App付費、服務訂閱等,都可以使用Apple Card進行支付。同時Apple Card會將所有支出的明細用不同的顏色以及圖標進行歸類,讓用戶對每一筆消費的細節一清二楚。

4、Apple TV+:Apple TV+本質上也是訂閱服務的一種,不僅支持100+個國家以及地區的內容訂閱服務,同時還支持三星、LG、索尼等智能電視以及Amazon Fire TV內容訂閱。區別於一站式的捆綁訂閱,Apple TV+的訂閱模式更靈活,支持單一頻道訂閱。而且在視頻內容方面,蘋果還準備推出自己的原創視頻和電視劇。

不得不承認,從本次發佈四款核心產品的形態上來看,硬件產品一件沒有,全是軟件以及內容類產品。由“硬”轉“軟”已然成為了蘋果本次發佈會透露出的一個重大信號。

1976年創立至今,蘋果已過不惑之年。提起蘋果,最先浮現在大眾腦海中的首先一定是蘋果的Mac電腦、iPhone手機、iPad等系列硬件產品,極簡主義的產品外觀、工業風、科技感十足。硬件是蘋果的發家之本,同時也是其企業品牌的核心標籤。

但是此次大型發佈會卻沒有一件硬件產品,再聯想起更早之前頻頻觸發的專利侵權事件,以及蘋果註定不可能在2019年推出5G手機的論調,這不由得引發人們的憂思——不惑之年,蘋果是否真的老了?憂思的背後,蘋果市值在發佈會結束後瞬間蒸發100億美元。

蘋果由“硬”變“軟”,市值蒸發100億美元,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軟”的背後,更有新的圖謀

客觀上來講,蘋果此次發佈會驟然在硬件產品發佈層面保持緘默,卻在軟件以及內容服務業方面連續推出新品,這與短期內無法推出類似於5G手機等爆款的硬件產品有著莫大幹系。但如果只是把這一次發佈會上發佈內容以及軟件類服務的做法看做是硬件方面佈局不利,也有失偏頗。

對於蘋果而言,其早已不再是一家純粹的硬件公司了,而且硬件也不足以撐起蘋果的全部市值。絕大多數IT企業往往不是硬件屬性嚴重,就是偏軟件屬性更多一些,微軟以及IBM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是世界級巨頭,微軟以軟件業務為主,但IBM則以硬件業務為主,然而區別於微軟與IBM,蘋果走的卻是“軟硬兼顧”的策略。在憑藉底層硬件建立起基礎設施之後,蘋果基於硬件而打造的iTunes、App Store、Apple Music、AppleCare、Apple Pay等軟件產品也早已成為構建蘋果整體生態的關鍵部分,並且已經成為了公司的第二大營收來源。

蘋果2018財年營收數據顯示,蘋果包括iTunes、App Store、Apple Music等全部軟件形態的服務業務總營收已達370億美元,不僅早已成為了蘋果第二大營收業務,而在營收穩定性以及可預測的增長度上都比硬件業務更加突出。

此外,自庫克上任之後,其一直有意將軟件以及內容類服務形態的業務提升為公司的核心業務。並且放出在2020年蘋果服務業務要達到約480億美元左右營收的“誓言”,後續在相關業務上的佈局也動作頻頻。本次的春季發佈會,也可以理解是公司再次發力服務業佈局的關鍵舉措。

蘋果由“硬”變“軟”,大力佈局軟件以及內容類服務等形態,這一系列動作背後的意圖也值得揣摩。

從本次發佈會蘋果對於用戶數據的重視以及內容等層面經營情況來看,蘋果不但對用戶數據的重視程度以及保護意識格外突出,而且正著力於通過邊緣智能的方式協助用戶進行個人數據管理以及相關運用需求的開發。

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火熱,國內外科技巨頭均開展了自己的AI計劃,但區別於谷歌、亞馬遜、微軟等競爭對手依賴於雲端上的資源的模式,蘋果在人工智能戰略上,一直持續專注本地設備上的運行。伴隨著此次發佈會新品的推出,蘋果在內容方面展開的佈局,也為幫助蘋果沉澱更多的用戶數據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再加上蘋果全球近20億的終端設備數,龐大的數據量將為蘋果的AI戰略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雲端和邊緣端智能將會成為所有人工智能技術匯聚並落地的兩大方向。相關數據表示,未來邊緣端智能的將佔據整個AI產業30%的份額,對於蘋果而言,邊緣智能無疑是公司真正的戰場所在。

蘋果由“硬”變“軟”,市值蒸發100億美元,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蘋果“軟”了,但更具智慧

蘋果本次發佈會未發佈硬件新品的做法固然可惜,但站在行業發展角度而言,這卻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在喬布斯時代,蘋果憑藉著一代又一代的硬件新品不斷顛覆自己,引領市場以及行業的發展,而全球首創的智能手機——iPhone的發佈更是開創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智能手機熱潮迅速席捲全球,不僅迎來了大批的消費者,同時也引來了一大批智能手機的生產研發廠商。

經過多年的發展,智能手機的賽道上已經擠滿了大量玩家,蘋果的“追隨者”也逐漸追趕上來。而蘋果在喬布斯去世之後少了天才式自我顛覆的創新力,想要發明出一個顛覆式的創新產品難上加難。再加上此前與高通“分手”,錯失5G,蘋果眼下選擇基於已有生態做好運營以及管理,防止已有客戶不被轉移到其他品牌或者手機廠商,無疑是明智的,這或許使其有望再度趕上下一輪的產業爆發。

在這一轉型的過程中,向來孤傲、堅持封閉式生態的蘋果逐步走向開放。自去年開始,蘋果宣佈與競爭對手亞馬遜簽署合作協議,將蘋果音樂帶到Echo智能音箱上。今年1月,蘋果宣佈將在競爭對手三星生產的電視機上安裝電視應用程序,讓那些不一定擁有蘋果硬件的人也可以使用。而在本次發佈會上,蘋果又宣佈和三星、索尼和LG等電視廠商建立聯繫。

這也再一次證實了之前蘋果方面所提到的——“我們希望客戶高興,我們為客戶工作。讓他們高興,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們高興,就不會更換別家的產品。最終服務和生態系統才能保持繁榮。”現階段,蘋果在儘快推出5G手機的同時,確實需要防止自家用戶換了別家的產品。

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坐看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學到了自家產品的技能,並逐漸實現趕超,感慨後生可畏的同時,卻也愈發的不敢小覷天下英雄,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行業並且尋求發展。

不惑之年,蘋果確實變“軟”了,少了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少了壯年時期的強勢獨裁,但是變得更加智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