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故鄉連續13年桑蠶產量全國第1,蠶農收入近30億元!

2018年宜州區喜獲中國蠶學會授予“中國蠶桑之鄉”稱號,宜州桑蠶產業再添一張“金字招牌”。宜州是中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區),連續13年保持中國第一桑蠶生產基地縣(區),被授予“中國蠶桑之鄉”稱號。2018年宜州蠶種發種量達92萬張左右,鮮繭產量約6萬噸,宜州鮮繭產值超過15億元,農民養蠶收入近30億元,農民人均養蠶收入約63000元,佔可支配收入60%以上;擁有繭絲綢加工企業超20家,絲綢企業總產值達22億多元;全年桑蠶生產、繭絲綢加工、資源綜合利用及電商銷售總值達63億元。

當前,宜州市全域桑園面積已超36萬畝,白廠絲產量4600噸左右,坯綢產量為300萬米,而且已經連續13年桑園面積和鮮繭產量保持全國縣域第一。那麼,我們將如何加快廣西宜州市蠶桑行業的發展呢?

劉三姐故鄉連續13年桑蠶產量全國第1,蠶農收入近30億元!

(一)政府加大對產業的支持力度

1、宜州市相關政府機構應對每年或者每個季度的桑蠶生產指標進行嚴格監督和實行。各機構由上至下,堅決執行生產和監督計劃。

2、政府桑蠶研究部門不斷對桑蠶產業生產技術進行創新,同時鼓勵民眾不斷創新,對提出有建設性改進建議或者研究出能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的桑農或者蠶農,相關機構將授予其錦旗與相應的獎金。政府應加大對桑蠶技術研究部門的研究經費。對於宜州市來說,在種桑養蠶這個方面仍是小農戶生產佔大比例。所以,民眾自己是比較熟悉現有生產技術的不足以及改進的方向,因而政府應該鼓勵民眾自主開發對有利自身有利行業的技術,提高桑蠶生產效益,從而使桑農、蠶農獲得更多利益,讓這個桑蠶行業一直充滿活力。

3、選出作為每村或者屯的桑農代表,在非農忙時請他們進行桑蠶經驗交流會議。交流最新桑蠶技術或者在桑蠶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較為嚴重的問題,代表們互相學習經驗,讓其回去後再分享給同村或者同屯的村民。讓桑農和蠶農們都能從中學到經驗並獲得更多的利潤,從而保證桑蠶產業長期發展。

劉三姐故鄉連續13年桑蠶產量全國第1,蠶農收入近30億元!

(二) 把小農桑蠶純人工生產轉化為小型機械化生產

1、由於宜州市的山地地形決定了我市實行大規模機械化桑蠶種植是沒有條件的。宜州山地多,只能小型機械化,。所以需要的是個頭小、智能化程度高、靈活的小機器。但是現實情況是有很大比例的桑農、蠶農是全部依靠純人力進行桑蠶勞作,他們有的是覺得機器貴,有的則覺得自己不會使用,或者根本用不上。這種情況下,生產利潤也隨之降低。所以這不僅需要政府在桑農購買桑蠶器具時進行部分財務補貼,同時各個縣支部和村支部加大對桑蠶器具的宣傳,逐漸把小農桑蠶純人工生產轉化為小型機械化生產。

2、政府從桑蠶源頭質量上抓起,只有高質量的蠶源才能有後續桑蠶行業的發展。政府監督部門應經常性開展蠶種、蠶藥等生產、經營市場督查等活動。

劉三姐故鄉連續13年桑蠶產量全國第1,蠶農收入近30億元!

(三)宜州桑蠶業與宜州旅遊業強強聯合

1、可以利用“劉三姐故鄉”的知名品牌,把桑蠶、絲綢等產品和宜州這個旅遊城市捆綁起來,一起對外宣傳。在宣傳“劉三姐”的同時也宣傳桑蠶等產品,總的就是我市是山清水秀的桑蠶之鄉,這裡有“劉三姐”,還有絲綢。以“劉三姐”吸引遊客,後續再宣傳桑樹、蠶、絲綢等。

2、宜州市每年的養蠶時間為3月份到11月份。在這個階段,宜州市每個縣每個村都種有大量的桑樹,可供遊客旅遊觀賞。而且桑樹結的桑果的價值也很高,可以專門開發一片田地專門供旅遊者體驗撿桑葉和摘桑果,吸引遊客遊玩與宣傳桑蠶特點與其相應產品兩不相誤。

相信,這三大舉措會讓宜州市桑蠶業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