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都挺好》成功地塑造了本年度最令人討厭的國產劇角色——“蘇家男人幫”。

父親蘇大強虛榮作妖挑撥子女關係;

老大蘇明哲犧牲妻女來成全自己的愚孝;

老二蘇明成則是沒有責任感和羞恥心的巨嬰。

讓人看著這仨就想把他們團滅,然後讓蘇明玉和嫂子們一起愉快地生活。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但是隨著劇情的展開,明成面對父親的責備、妻子的鄙視和長兄的不信任,進行了一番聲淚控訴。

細數自己為父親做出的種種努力,被母親嬌慣成巨嬰的心路歷程。

“媽走了,我成廢物了,我靠你們要求也太高了吧。”

髒話、嘆氣、哽咽、抹淚,一系列動作下來竟然讓我對這個渣男角色移了情。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真切動情的表演,讓#郭京飛的演技#上了熱搜,同時也表達出了人物的另一面。

明成除了啃老,他對這個家庭承擔了最大的情感功能。

他不夠獨立自強,背後跟蘇母強烈的控制慾也撇不開關係。

只是,剛剛心疼了蘇明成三秒,轉眼他又將自己的親妹妹打進了醫院。

#蘇明成怎麼下得去手#再度喜提熱搜。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不愧是年度話題國產劇,幾乎每集都能貢獻新的刺激點


在如此沒腦子、沒良心的實際行動面前,他此前一番陳訴也就無異於一場自欺欺人的“開脫”。

只有在媽媽和妻子的包容與愛面前,他才像是個親和陽光的男孩子,一旦面對壓力與責任,立馬變成一幅脆弱易怒的嘴臉。

整個人的心智發育是不健全的。

在此之前,這樣全家互恨的家庭劇並不多見。

它第一次不藏不掖地將親人之間的小心思擺在明面上。

蘇明玉這個冷眼旁觀、洞穿一切的角色,更加讓我們看清了家庭內部藏著的虛偽與裂痕。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原來一個父親面對自己的子女,也以金錢和社會地位來衡量他們;

原來兄弟姐妹之間也會存在混得好壞的嫉妒心理;

原來血緣關係意味著家人對你犯下的錯誤總會被原諒,但是你要承擔的義務一個跑不了。

“一家人”三個字,成為了掩飾和吞噬一切的終極武器。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在這裡,理兒說不通,委屈呢,都得受著。

裡面算不清的賬,讓你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感複雜、無處可逃。

不同於以往家庭劇裡的人物形象,要麼是無私父母,要麼是不肖子孫,充滿刻板印象和兩極分化。

《都挺好》則從兩代人生活習慣差異,到贍養老人互相甩鍋等等大小不一的事件中,將人物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拿捏得尺度得當。

每個人物的言行立場,幾乎都能引起觀眾的自發站隊。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來自豆瓣的劇情討論


尺度把握得愈加精確,“自私”、“虛偽”、“裂痕”便顯得愈加真實,也愈加刺痛拒絕承認這一面的中國式家庭。

一些生活幸福、正能量的觀眾對這部劇表示不滿,認為當今的都市家庭中,怎麼可能存在如此重男輕女、父不慈子不孝的“狗血”場面?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正如之前很多人對《狗十三》的反感一樣,他們認為電影對成長中的權力規訓的揭露,不過是“過於矯情”、“無理批判”。

其實評價一部作品,與我們自身情況能不能對號入座,壓根兒毫無關係。(何況人這一輩子,沒見過的事兒多著呢)

能夠揭示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的另一面,挑戰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便是意義本身。

《都挺好》,便是這樣的作品。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但與其說這部劇成功在“夠特別”、“夠犀利”,不如說它

“夠典型”、“夠真實”

長子明哲對應了“大家與小家的平衡問題”;次子明成對應了“月光族啃老問題”;小女明玉對應了“重男輕女問題”。

中國式子女的困境,應當都逃不過這三個典型的範疇。

明哲深陷於血緣親情的自我感動,在責任上大包大攬,等到實際行動中卻習慣性地指導弟弟妹妹幹這幹那。為蘇家獻身時也絲毫不考慮小家的生活質量,一心只顧著去彌補自己心中的虧欠。

這種面子至上的大男子主義,常見於那些從小習慣優秀但實際能力又不足的人。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明成所體現的經濟上啃老,精神上巨嬰,在如今的生存壓力下,幾乎成了眾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掙錢不夠花,積蓄不夠付首付,大手大腳的消費觀念一時又難以更改。於是本該到了孝敬父母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離不開父母的支持,甚至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一切。

誰都知道這不對,但中國式家庭觀念卻會包容這樣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還有一個神奇的現象——最不受寵的子女往往最孝順。

你或許聽過這樣的例子,或許不幸地正是例子本身。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就像是劇中與蘇家斷絕關係卻又一次次出面解決家庭危機的蘇明玉。

失去偏愛的孩子,從小就會鍛煉出好強個性和獨立能力,反而成長為最有出息的那一個。

但親情的缺失又會不斷刺激自己做得更好。

努力向親人證明他們錯了,向他們強調自己的存在感。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如何做得更好?對家庭而言無非就是為家人提供廕庇、解決出現的麻煩。

作為一個戲劇人物,我們當然想看著蘇明玉成為殺伐果斷的復仇女神。

但這不是爽劇。

正如阿耐在原著中將明玉比作剔骨還父、剔肉還母的哪吒:

“她也恨不得剔骨剔肉把這身血肉還給父母,從此與蘇家一刀兩斷。但是,這不是神話,這是生活。”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面對不對等但卻割捨不了的情感時,我們常會這樣平衡心態,我上輩子欠你的,這輩子當還你了。

但是親情的債,是還不清的。

其中羈絆,讓不論是蘇家的男人們還是女人們,都一致呈現出“受害者”的身份。

這場家庭的戰爭中,沒有一個人會是贏家。

即使是自私自利的蘇大強,失去親情這層保護罩,他也只是一個令所有人討厭的退休老頭。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中國式家庭,真的只剩下不堪了嗎?

事實上,跟一般中國家庭相比,蘇家甚至是令人羨慕的人家。

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每月退休工資加起來有8000多塊。

三個兒女 ,一個是斯坦福畢業的高材生,一個在國內二線城市的國企上班,另一個則是事業成功的精英女性。

妥妥的中產之家。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可是這樣的生活水準竟然都搞不定一位老父親的養老問題?

是否為了戲劇衝突刻意誇張?

雖然戲劇會集中展示矛盾讓人覺得危機不斷,但是其中反映的問題確實真實存在的。

蘇大強雖然無比奇葩,但生活中還真不缺這樣的父母。

沒有自己的生活,凡事只想靠著兒女。在外拿兒女顯擺,在家拿兒女撒氣。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他那一句“人老了比什麼,比子女”,不知多少中國父母聽了,會連連點頭。

剝去相對光鮮的外殼,蘇家背後代表著中國式家庭長久以來的痼疾:父母子女之間缺乏獨立人格和彼此尊重

蘇大強身強力健不肯獨自居住,蘇明成年富力強不能經濟自主,是引爆家庭矛盾的關鍵點。

繼而蘇家人之間形成了塔羅牌式的連鎖效應:

明成無法獨立要依靠父母,蘇父蘇母自覺明成不可靠於是萬事依賴“最有出息”的老大明哲;

明哲能力不夠只能常常求助於經濟能力最強的妹妹明玉,最不受寵的明玉於是一次次被牽扯進蘇家的麻煩,慘當“接盤俠”。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所以,蘇家個人的無法獨立逐步擴展到整個大家庭的失衡錯亂。

中國式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無條件的愛與付出,幾乎是不容置疑的“信仰”。

父母必須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孩子長大後要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但“信仰”這種事,通常是摻雜著自我想象和自動美化的。

無私的付出背後,其實暗中都標好了價碼。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待得不到等價的回報時,怨念也隨之而來。

於是無數被犧牲的夢想、越不過的人生阻礙,全被歸結到“為了這個家”。

儒家文化裡的孝悌之義本沒有錯,只是太多人在親情的庇護下,用愛的名義遮掩自己的私心。

親情和愛太正確了,正確到我們剛想質疑它便開始自責起來。

但當我們從客觀視角去看作品中呈現的家庭矛盾時,就很容易理順其中的前因後果,矛盾根源。

就像明玉曾勸誡明哲:蘇家個個都是有經濟實力的成年人,用不著你一個人逞強犧牲。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每個人只有先做好了自己,負責起自身的生活品質,才有能力構建起健康安穩的大家庭。

我們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的某某。

我們只有追逐過夢想,然後才能給下一代傳遞夢想的力量。

我們只有發出自己的光芒,然後才能照耀整個家庭。

就像全劇最引起舒適的兩個人,是精英御姐蘇明玉和居家暖男石天冬。

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隔絕於羈絆重重的家庭親情網絡,反而打拼出了自己的理想人生。

蘇明玉用雙手掙來了一份體面的事業,彌補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被踐踏的自尊。

石天冬熱愛美食,不管外界怎麼看待廚子這個身份,他只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幸運的,不幸的,都是蘇明玉


“玉石cp”就像一塊萬能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每每出現問題,只有他倆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人。

除了經濟獨立,更重要的,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在承擔家庭角色之前,他們首先完成了個體的成長與進化,擺脫了巨嬰心態,成為了獨立個體。

而太多人,把認識自我與家庭責任繞成一團麻。

許多解決不了的人生問題,最終都被扔進原生家庭這個大熔爐。

親情缺失的蘇明玉,顯然是不幸的。

但是相比找到一份熱愛的事業、錘鍊出獨立自信的人格,這種不幸,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互動話題

你如何看待中國式家庭關係?

戳下方“瞭解更多”,和小十君一起瞎說大實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