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士兵竹篓打饭,没有任何下饭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抗战士兵竹篓打饭,没有任何下饭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1941年,抗战国军士兵在竹篓里打饭充饥,没有任何下饭的菜。这些士兵身体单薄,衣着简陋,脚上穿的是草鞋。抗战14年,中国军民凭着一口气,付出重大代价,终于将日军赶出了中国!】

抗日战争艰苦卓绝,永难忘却。中国军民在和日军作战时损失惨重,一个重要原因是武器装备落后,经常被日军猛烈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勤补给困难。以士兵的伙食为例,待遇和日军相比,差得不是一点点。在艰苦时期,能有白米饭吃就很不错,遑论下饭菜。

按理说,国军有国家层面的保障,应该享受较好的伙食保障才对。蒋某的确是这么说的,早在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南京当局就详细制定了国军士兵的伙食标准,必须必须按标准执行。按照一日两顿正餐的量来算,每名国军士兵每餐起码要有350克大米、2两罐头肉(午餐肉)、1两干菜、1两小菜(咸菜)以及适量的油盐酱醋。从纸面上的标准来说,国军吃得虽然不及欧美军队士兵,但也不算太差了。但纸面标准能否兑现,一要看蒋某的意思,二要看当时的国力是否有能力给士兵保障伙食了。

抗战士兵竹篓打饭,没有任何下饭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淞沪会战期间,一名中国士兵在街头锻炼。从瘦削单薄的身体看,明显营养不良,却精神昂扬

按照成年男性一天正常的能量消耗规律,即使什么都不做,起码也要消耗1500大卡的能量。如果要参加军事操练或者机动,则需3500大卡以上的能量补充。在紧张的战争中,士兵如果没有5000大卡的食物保障,时间一长必然营养不良。根据抗战期间的统计数据,国军的陆军部队每日能获得的稳定食物配给,是每人每天450克大米,折合一下仅有1557大卡。如果什么事都不干,勉强也能生活,但如果要打仗,这个标准实在差得太远。

而且国军士兵除了米饭外,经常什么菜都吃不到。偶尔伙夫买回一些青菜萝卜,士兵都像过年一样,拿宝贵的猪油在锅沿擦一圈,这样对士兵来说算得上“山珍海味”了。老照片中的士兵捧着这样的饭和“菜”吃得如此开心,着实让人感慨。

当然,国军士兵在困难时期也会“苦中作乐”。虽然经常吃不饱饭,但有的部队会变着法子调剂口味。比如有一种叫“八宝饭”的食物,在抗战期间的国军部队颇为普遍。当然,他们所做的“八宝饭”,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用糯米、豆沙、果脯等食材制作,而是用少量稻米,加上稻糠、虫子以及藤草等一起煮,就连少量的稻米也往往是发霉的。就是这样让人难以下咽的食物,也成为士兵们抢着吃的“香饽饽”。

抗战士兵竹篓打饭,没有任何下饭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1942年12月27日,一名侵华日军军官在用餐,餐食精致讲究

相比之下,侵华日军吃得好很多。根据日本军部1938年修订的战时伙食标准,在中国战场的日军每人每天光是大米就有17两,超我们一倍左右。在副食方面,国军几乎没有,而日军每人每天蔬菜、腌肉、味增汤、饼干、茶叶、梅子、香烟、清酒应有尽有。日本虽然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但日本依靠侵略,大肆掠夺各类物资,在军队食品保障上下足了血本。即使到了二战末期日军伙食质量严重下滑,但起码能吃饱饭。

抗战士兵竹篓打饭,没有任何下饭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侵华日军支那派遣军军粮补给之一角,是从日本国内运来的菜干和萝卜干等

日军不仅普通士兵的伙食标准高,甚至他们的军犬伙食待遇都比国军士兵好。根据日本军部给中国战场的军犬发放的“狗粮”看,每条军犬每天米饭标准有400克。为了保障军犬能保持凶猛的攻击特性,肉食必不可少,一般会有300克牛肉或沙丁鱼肉。

抗战士兵竹篓打饭,没有任何下饭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侵华日军以“扫荡”之名四处掠夺,加强其伙食补给,犯下累累罪行

仅从这一对比看,国军的单兵战斗力就很难和日军相比。由于常年吃不饱饭,营养不良,中日两军的战场伤亡比甚至超过了3:1,这还算上了日伪军。在白刃格斗中,需要3名以上国军士兵一起协力,才能对付1名日本兵。这和抗日神剧中轻松杀鬼子的情景截然不同,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中国军民不屈抗争,经过14年的血战,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