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克信空手道調音:降龍十八掌詳細用法

第一掌

調喇叭的第一步,是決定您聆聽的皇帝位。作為訓練,您不妨將喇叭擺靠背牆開始。(許多人喜歡如此擺位似乎有豐滿的低音,其實是虛胖。)若要快速,則可從1/3空間處或視覺優處開始。原則上喇叭間距不超過3.5公尺。首先,喇叭不轉角,正面朝前,所謂內投(toe-in)或外投(toe-out)留到最後微調之用。第1招先檢視喇叭左右是否接對。看似理所當然,接反卻是在音響展或音響店常見的事實。這第1招【取自Stereophile Test CD2】,讓您檢視人聲或低音吉他是否發自左右喇叭之間正中,在音場較深處。假設中位偏左,您可將左喇叭住外移,或右喇叭住內移,或右喇叭往前移。反之亦然。您要採取何種移法,可以人聲口型大小做參考。若太緊以拉開喇叭為宜,若太鬆則縮小喇叭間距。請記得,調正中間定位之後,才可以進行下一步。暫時不去考慮頻域平順與否。

第二掌

第2招同樣取自【Stereophile Test CD2】,正相與反相的檢測。先是反相示範,您聽到的是懸在半空中無法理清的音像,即人聲或低音吉他聲沒有明確的輪廓。正相示範則可聽到音場正中輪廓明確的人聲或低音吉他聲音像。若非如此,應是喇叭有一隻正負接線接反。當然也有遇到擴大機喇叭端輸出弄反的情況。無論如何,以耳聽為憑。正相呈現極為重要,否則以下的調音即無意義。

第三掌

第3招對一般音響迷不重要,對要求極致調音者仍不可忽視。取自Chesky的測試唱片。在絕對(正常)極性,您應當聽出在音場正中小號獨奏以非常凝聚的形體吹出。在反轉相位,小號獨奏以稍寬的形體表現。這與反相完全沒有形體不同。您可反覆比較就能瞭解。若喇叭在正常極性出現反轉聲形,請檢查電源插頭正負是否插反。在目前電源大多采用3插頭的情形,極性反轉發生的機會大為降低。

第四掌

接下來的3招都是取自梅紐因解說的【管弦樂團的樂器】CD。在LP時代就有英、法、德語版。所有示範樂段都來自多位名指揮家與樂團的錄音,是認識音色與表現的絕佳參考。對於不瞭解何謂頻域平順的,我常建議用耳機(平價即可)聆聽這張CD內各種樂器的拉奏作為學習,因為它的每一節每一段音樂旋律頻域都是平順的。

在第4招,您可以在這張CD的絃樂部小提琴,聽到音場正中梅紐因的解說,這也可提供移動喇叭後隨時檢測正中音像有否偏離的參考。另外,音場左中有各種小提琴技法的示範,也可提供中音與高音延伸絕佳參考。不過,通常我會把這招放在低音調妥之後微調再用,特別是以toe-in或toe-out調節中高音域音像的結像度。

蔡克信空手道調音:降龍十八掌詳細用法

第五掌

第5招,大提琴,除了提供人聲正中定位參考,右側喇叭中與大提琴先拉出4個音符,然後才是獨奏大提琴的下行與上行旋律掃描,正可提供檢視右側喇叭低音域是否平順的參考。如果低音太多,就將喇叭離開後牆往前平移。直到低音適量。反之亦然。原則上,兩側喇叭同步移動。到最後微調時可只動單側。由於各個音響空間規則不一,調音完成,兩側喇叭呈現不對稱是極其自然的結果。

第六掌

第6招是低音提琴。同樣提供中間定位以及右側喇叭更低音域調整參考,也是先大提琴再出現低音提琴的頻域掃描,調整原則一如第5招。

第七掌

選自這張【大提琴與吉他二重奏】CD第13軌(Dotzauer的【Potpourri Op.21】)的第7招,是非常好用的一式。您只要聽第一樂章稍慢版,音場右中是吉他。大提琴從高把位到低把位的拉弓,正提供中頻到低頻的掃描,也是檢視左側喇叭中低音域平順與否的指標。若是大提琴的形體過肥不凝聚,表示低音過多,喇叭得離開後牆往前移。反之亦然。提醒您,移動喇叭時以公分計、並在地板上以膠帶作記號,作移位時過猶不及的參考。反覆運作直到頻域平順,實體明確。生手使用此招,起初不專注大提琴部分即可,等到心有餘力時,可同時兼聽音場右中的吉他。當調音正確時,吉他形體明確,撥絃的基音與泛音結構也會自然明確。

第八掌

第8招是取自【與低音提琴對話】第1軌,著名的羅西尼【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二重奏】第一樂章。音場左中是大提琴,右中是低音提琴,提供左右喇叭低音域平順與否的評估。請注音大提琴拉弓的形體與低音提琴撥奏的量感,同樣看低音過多或過少,決定喇叭離後牆或近後牆的移位。在低音提琴尾段的拉弓擦弦若不清晰同樣是低音過多的表徵。若是左右喇叭大致平順,但形體稍大,則可將喇叭後緣往外作toe-out。如此可稍減低音並使音像較為凝聚。

第九掌

意大利The Bass Gang低音提琴四重奏技藝高超,唱片錄音更是發燒至極。選自其專輯【LaContrabassata】第8首,改編自古諾的《牽線木偶的喪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 of a Marionette),四把低音提琴分居音場左前、左中、右中、右前。如果您在調音精準的喇叭四周行走,都會聽到非常清晰又平順的低音提琴頻域與纖毛畢露的弓弦際會。因此這一第9招通常用於調音完成,作為評估或細微精調之用。

第十掌

第10招選自兩位爵士大師的二重絕唱。低音提琴手Ray Brown在音場左中拉奏Monk著名的Round About Midnight旋律,吉他手Laurindo Almeida在音場右中撥彈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主題,爵士與古典,如慕如泣,溫馨對語,卻也是絕佳的調音參考樂段。請注音低音提琴在前半樂段的高把位線條,以及後半樂段的低把位潛沉、紮實與量感,都可作為調整左側喇叭離牆或近牆的指標。另外,音樂起頭的吉他獨奏,也要呈現實體感,清晰的音箱,以及撥奏可感的平順泛音結構。當然,在低頻有限或無超低音的喇叭,要調出左側平順下沉的低音提琴即可,切勿以膨脹低音誤作低域。

蔡克信空手道調音:降龍十八掌詳細用法

第十一掌

1970年代日本著名音響評論家菅野衝彥為Audio Lab Record混音製作一系列爵士唱片,後來也以CD復刻。2000年由Octavia唱片母帶重製並以SACD發行,音效明顯勝過CD。第11招與12招即採自其中專輯。第11招St.Thomas(【Side by Side】第7首)是由左喇叭貝斯,正中鋼琴,右喇叭鼓組演出的三重奏。調音仍以左側的貝斯(低音提琴)為指標,同樣以貝斯的音域(40-200Hz)加泛音是否平順,形體是否凝聚並且不緊不松決定喇叭離牆與近牆。中間的鋼琴提供史坦威的音色與質感參考,右側的鼓組為瞬應與高頻延伸評估。


第十二掌

第12招選自【對話】第一首的(鼓組與貝斯),作為調音或評估都非常實用。雖然是二重奏,由於採用近距離麥克風拾音,可說是鉅細靡遺。鼓組在音場後排橫跨左右,貝斯在其前左中位置,二者的音像雖大卻是呈相對正常比例。鼓組大鼓雖非巨大,其適度量與沉是中低域的參考,小鼓的鼓皮震動得呈現清透,敲鈸的瞬應要極利落,高頻動態要夠又要飄逸。刷鈸更是低音量解析的考驗。貝斯的撥奏一方可供低音域調校參考,其高把位的急撥絃振是否音階清晰又有餘韻,都是精細調音的絕佳指引。

第十三掌

人聲低音炮趙鵬的船歌,從序奏的叮噹與流水聲,即可評斷高音域的延伸與解析。接著從音場正中下捶的大鼓雖非巨大,卻是低音域足缺有無的指標。人聲除了提供中間定位參考,其唇齒聲也是中高頻是否過度強調或凸出的參考。從這第13招開始到第18招通常作為細微調音或評估系統之用,對初入門者並不建議由此開始。

第十四掌

1964年英國的笛卡唱片為營造更明確的三度空間錄音,於是有一系列所謂Phase 4 Stereo錄音出現。這張由Peco Pena領導的弗拉明戈樂團,是一活生經典之作。在調音精準的喇叭,第14招從左右喇叭往後展開一個方形落地木板舞臺,一般錄音大多從喇叭後緣開啟音場,這一錄音 則是從前緣。您可以發現左喇叭前緣處有坐著的歌者,最後排有吉他手。四周有吆喝拍手群眾,音場中有動態舞者,都栩栩如生,來自四周的迴響更增加空間感。最重的是,從舞鞋踏跳木板或舞者跑跳,來自地板的反響即可判斷喇叭能達到低頻的程度,要完美展現,一定要有極低頻,30Hz是起碼。

第十五掌

挪威KKV唱片演錄俱佳,即使聽不懂語言文辭,也無礙美的感受,也是音響的最苛考驗。第15招選自【守護天使】,女高音與管風琴合奏專輯第4首的Som dend Gyldne Sool frembryder,即為例證。1689年的宗教民歌現代重編,在教堂的錄音,迴音稍長卻完全不影響音符的清晰度。女高音居音場正中稍偏左未及左中,體型可以感受如真人在教堂的比例大小,她清秀又具穿透力的歌嗓極具感染力。伴奏的管風琴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形容,曲式之繁複又幻變,不諧和卻有序,既引人入勝更考驗音響系統的大小動態與解析力。

第十六掌

這一年輕絃樂團展現無比活力,整齊劃一,默契無間的音樂性與音響性。第16招即是選自其專輯中佈列頓的《Simple symphony 第一樂章》,在極低殘響與直接透明的錄音中,提供您檢視系統的質感、解析、瞬應、頻域平順與整體平衡。

第十七掌

已故錄音大師John Eargle是音場派錄音的實踐與教育者。他在Delos唱片留下許多經典作品,也極有心選出其中曲段集成專輯,並逐曲解說音響聆聽。【SymphonicSound Stage】與這張【Engineer’s Choice】都值得音響迷按圖索驥。第17招即選自其中第7首的《葛立格的鋼琴協奏曲慢板樂章》。由於名指揮Gerard Schwarz與西雅圖交響樂團的排列異於尋常,所以在音場前排左右分列第一與第二小提琴組。前排左中是大提琴組,右中是中提琴組。第一小提琴組後音場最左則是低音提琴。大提琴組後排是木管組。音場最後排從左到右為法國號、敲擊樂組、小號與長號、低音號。瞭解相對透視位置有助於評估您調音的精準度。在這一樂章起始,您應當聽到兩側小提琴組弱聲綿密的合奏,逐漸中低音弦群加入營生豐潤絲綢般弦韻,然後法國號進入和絃。請注音主奏的鋼琴,如同音樂會現場形體比例出現,但是琴韻的迴響仍清楚縈繞舞臺側牆。這一如真的音效就是錄音師的技藝。在這一錄音,Eargle特別在離開鋼琴2英尺處以一對心型麥克風以較低適當電平拾音的效果。

第十八掌

【被丟棄的寶貝】這張專輯是我所認知臺灣有史以來至今最好的打擊樂錄音,名師宋文勝的經典作品。由臺北打擊樂團在中○新生教會的錄音。第18招就是選自其中的《為打擊樂四重奏的三首小詩》(金希文作曲)第三首《擺動你的手臂》。您應當明確【看】到在音場深處,四位打擊樂手連成一氣,活生跳躍。在音像的定位、瞬應、大小動態以及極低頻都令人吧為觀止。

蔡克信空手道調音:降龍十八掌詳細用法


蔡克信空手道調音:降龍十八掌詳細用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