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唯有运动 ,才会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格?

为什么说唯有运动 ,才会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格?

01 中美两国儿童成长的差异


有人整理过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的成长差异:

1-4岁:基本相同;

5-8岁:美国父亲会带着孩子去打棒球,中国孩子开始沉溺于各种培训班。

9-12岁:美国的孩子早已把运动当做日常,打球、跑步甚至健身都是最爱的放学活动;而中国孩子很多已经戴上了眼镜,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榨他们的课余时间,对于成绩的狂热使他们不思运动;

13-18岁:美国孩子的肌肉开始成型,体魄明显强于中国的同龄人。中国孩子此时在为中考、高考努力,运动甚至在初三、高三全面“撤退”,为备考让路。

19-23岁:美国孩子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在社会工作,但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健身锻炼,开始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中国孩子终于摆脱了长年的考试压力,宅在宿舍、家里,放浪形骸,“自由自在”。

对于体育课,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就是:

上课之前,数学老师进来说一句话:“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改上数学。”

世上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

但在孩子没来得及发展处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能。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说唯有运动 ,才会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格?

02 运动与学习冲突吗?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脑海中都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运动与学习冲突。

要学习,以第一为目的;要运动,可以,但同样以金牌为目的。

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它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我们的思想,从来都是非此即彼,绝不调和,而不是兼容并济,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要不就是培养考试机器,要不就是培养比赛机器:

许多运动员即使拿了金牌银牌,退役之后由于没有适应社会的技能,一样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奥运会后,有人总结了一份国外金牌选手的简历:

赛艇女子单人双桨冠军,是一名时装设计师,毕业于德国时装学校;

射击女子飞碟多向冠军,职业是“农业保护官”,大学学的是农业科学;

柔道女子冠军,大学学的是法国文学,职业是警察;场地自行车冠军,职业是法律书记员,23岁才开始训练;

……

实在令我们汗颜。真正的体育精神,是通过运动,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因此国外运动员很多都是业余选手,而中国的运动员很多都拼尽全力,甚至赖以为生,既禁锢了精神,也伤害了身体。

运动既不应该是生活的负累,更加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生活;相反,运动是我们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种方式,虽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

为什么说唯有运动 ,才会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格?

03 完美的人格在体育


我们以为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孩子就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虽然身材不太好看,但最起码脑袋富有,自律自信,事实是这样的吗?

只知道做题,会变得头脑僵硬,不知变通;只认得分数,会变成嫉妒成性;只知道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会变得精神空虚。

我们不缺有知识的学者,教授,我们缺的是人格健全,灵魂丰满的人,他们即使处在人生谷底,依然不改其乐,甚至能自娱自乐。

有句话说——你的脸是你灵魂的模样。

其实也可以说:你的身体就是你灵魂的模样,身体和灵魂,是生命的两面,尊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尊重自己的灵魂。

一个连自己身体都管不好,甚至还要糟蹋的人,怎么可以相信他的灵魂之美?

蔡元培说完美人格首在体育,运动不是别的,只是灵魂的操练。

柏拉图说:神给人进化的两种管道——教育和运动。

教育,是人走出愚昧无知的管道,而运动,是人走向平庸走向强大、突破自我的管道。

为什么说唯有运动 ,才会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格?

04 体育场是治抑郁的


《奇葩大会》曾经来过一位老师,讲有位学生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带学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体看球。他对学生说:“跟着骂。”

学生诉苦:“我不行。”

“有什么不行的,老师给你起个头。”

结果他们就骂了一个整场,出来后,学生对他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这么痛快过。”

后来这个学生办了一张北京国安的联赛季票,逐渐摆脱了生活的不快。

这位老师总结:“体育场是治抑郁的。”

当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运动就是生活对你最大的补偿。

无论你亲身沉浸在运动中,还是仅仅作为旁观者,在身体碰撞、忘情吼叫时,大脑产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是让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奋。

经过运动洗礼的人,才更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观正当、心理健全。

为什么说唯有运动 ,才会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格?

05 身体会告诉你

阿甘智力不如常人,但他有种特殊的运动天赋——跑步。

他为了躲避别人的追赶,跑进了大学校园,误闯橄榄球比赛,教练见他跑起来无人能及,正好把他收编进队里。

结果—,阿甘因此进了大学,成了学校里的橄榄球巨星。

不是说单凭运动才能就能进大学,但美国大学确实经常优待体育特长生,不论你的出身、收入、甚至智力状况如何,运动杰出的人更容易在校园里成为闪闪发光的明星。

热爱运动者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勇往直前的意志,像阿甘一样,只要一听到“跑”,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豺狼猛虎,能避开就避,不能避就闯过去!

其次是遵守规则的意识,每种比赛都有规则,每种规则都是镣铐,比赛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谁越能适应镣铐,他越能舞出精彩。

最后,运动能够帮助人深入灵魂,发现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那就让身体告诉你。

运动的时候,聆听来自身体的声音,确定自己应该走向何方,释放更多潜力。

当你感到人生迷茫、生活无措的时候,如果还没得病,就去田径场跑两圈吧——没有什么事情,是跑两圈不能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再跑两圈。

看了这篇文章后中,更加坚持了我的教育理念。关于孩子的培养顺序,第一,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第二,是德育,要学会做人做事;第三,都是智育。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里的教育理念,影响了400多余的欧美精英教育经典。

喜欢就点个赞,如果对你有用,希望能够转发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也欢迎留言,和源妈一起探讨育儿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