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給側改革, 改什麼怎麼改?

■ 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 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

■ 要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把好市場入口和市場出口兩道關,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

■ 要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提供精準金融服務,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

■ 要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推動金融服務結構和質量來一個轉變。

■ 要更加註意尊重市場規律、堅持精準支持,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

金融供給側改革, 改什麼怎麼改?

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這次集體學習強調要深化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認識,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精準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決打好防範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推動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

這是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會議上明確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是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關鍵之年。在這個關鍵時刻,以更深入的研究與思考,聚焦金融與實體、金融高質量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金融與實體的關係更加明晰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這是此次集體學習會對金融與實體關係的進一步闡述。

吳先滿,江蘇省社科院原副院長、江蘇金融研究院院長,從事金融研究工作30多年。“這樣的闡述,比以往更加深刻,也更加符合貨幣金融學原理。”他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對金融與實體的辯證關係的理解也更進一步。

“實體經濟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資金是重要的生產要素,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支撐。”吳先滿說,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系統,其實是一個高負債的經營機構,其運作的絕大部分資金來源於社會,包括企業存款、居民存款、政府存款等。“他們要對這些資金的安全負責任。”他說,這種責任,不能僅停留在支付利息這一步,而是要將資金服務於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金融一旦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可能放大風險,造成嚴重後果。1929年美國股災、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事件,是非常好的警示。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黃志龍說,此次會議為2019-2020年中國經濟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明確了方向,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和血液,始終處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樞地位。“金融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這個中心目標,特別是服務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發展,將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優先內容。”他說。

“6個要”直指金融業深層次問題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述上,是最新的提法。學習會提出了改什麼、怎麼改,總結為“6個要”。

“金融總量很大,但結構不合理、供求關係失衡。”對於“6個要”,吳先滿說,近一段時間以來民企暴露出的資金困境、長期存在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象、科創企業融資難等,都說明金融服務並沒有真正與實體需求相關聯,導致社會上出現了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以及一些非法金融亂象。“金融業要轉型,尤其要改變資源配置的機制,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他說,實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的是不斷暢通金融血脈,服務經濟和百姓民生。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金融高質量發展作為支撐。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的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在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提出了“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耿強說,“6個要”繼續突出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本質,特別是突出了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即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比如發展直接融資,擺脫融資過於依賴銀行;還要滿足經濟轉型的需要,尤其是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他說,在服務人民生活方面,最為突出的是要增加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解決融資渠道不暢、大部分財產集中於房產的失衡現象。

穩金融重點在於防範重大風險

此次集體學習會,金融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升: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耿強說,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不能忽視金融的重要性和牽制力了,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對整體經濟影響較大,進而直接影響國家整體安全。

黃志龍說,任何大國經濟發展,都需要相應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發展。另外,金融業的競爭力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面因素。因此,金融業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而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特別是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防範重大風險的關鍵在於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比較嚴格的金融監管政策仍將延續,這也是下一步金融工作的重點方向之一。”他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金融領域的相關政策先後出臺,意在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迴歸本源。當前,在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中實現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已在業界形成共識。

防範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這涉及到規則、制度、基礎設施、反腐等多個方面,實現“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牆”。

吳先滿認為,此次集體學習會,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擴大金融改革開放上也各提出了“6個要”,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新時代,中國金融追求高質量發展,近期重點是完善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做好穩金融這篇文章。”他說,當前也是金融業高水平開放的關鍵時期,金融業要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管理能力和風控能力,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記者:趙偉莉

頭條號關注“新華經濟分析師”,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