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媽媽教育孩子的5條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1.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自己事情自己做。

德國的媽媽非常看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從小便有意識的訓練孩子自己吃飯,如廁,睡覺,穿衣和其他自理能力的訓練。到長大後自主地學習,獨立的思考,遇到問題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們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並且也尊重他們的選擇。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和交談。

德國媽媽教育孩子的5條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老一輩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微不至的。孩子四五歲了,家裡大人還在幫忙孩子穿衣服的絕對佔到了大多數。有幾個孩子能做到吃完飯把自己的飯碗收拾掉的?這些不是孩子不懂,而是大人沒教。大人把家裡的家務活全攬在了自己身上,孩子只需要負責學習就好了。這樣對下一代的發展極為不利。等到了30歲,孩子沒錢沒房子娶老婆,反過來還怪爹媽窮。而爹媽呢?心裡還真會過意不去,連兒子娶不上媳婦都怪自己沒能力!這就是中國式的溺愛教育。

2. 和孩子一起制定和建立家庭的規則體系,在規則下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

規則不是用來限制孩子的。規則的健全能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發揮更多的自由做想做的事情。例如:大家要輪流玩玩具,誰第一個拿到的先玩。玩玩具要分先後順序,並不是為了限制孩子玩,而是在發生爭搶玩具的時候,給孩子提供了一種公平公正的問題解決方案。

再來說吃飯,德國的媽媽把吃飯當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們不會強迫孩子吃飯,但吃飯不能離開餐桌,只要離開了再回來,就會把飯菜收掉,不準再吃了。孩子餓肚子了自然就會吃,在承擔自己的行為結果之後,規則能讓孩子更自覺的遵守。而不是靠利誘,哄騙或者威脅:“再不吃飯,就不能看電視了!”“不把飯吃完,等會不準玩!”這就是屬於利用威逼利誘來管教孩子。規則的本質是認可和內化,孩子學到的是尊重,是承擔,是認可。而管教的本質是威脅和害怕,孩子是因為害怕而聽話的,很可能助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德國媽媽教育孩子的5條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3. 不強迫孩子,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同時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

後果教育不是懲罰教育。後果是做了選擇之後,自然會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人為刻意的批評或者懲罰。例如冬天孩子出門不願意穿外套,德國媽媽會問孩子,要不要穿外套,如果孩子不願意,德國媽媽是不會強迫孩子穿衣服的。下樓之後,孩子有自我感知冷暖的能力。如果他冷了自然會有需求穿衣服,如果這次生病了,下次就長記性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能做主的事情,儘量讓孩子來決策,並承擔相應後果。相應孩子會根據後果,自主的對選擇和行為進行優化和改善的。

4. 重視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從小創造豐富的社交機會。

大家都知道外國人愛party。有孩子了也是一樣,父母會組織各種類型的聚會,一方面媽媽們可以聚在一起交流育兒經,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在一起玩。和同伴一起玩的過程,是孩子成長最快的過程。德國媽媽從小就會有意識的帶著孩子結交1,2個固定的小玩伴,每星期幾乎都會邀請孩子來家裡玩。社交也是熟能生巧,一來二去的孩子的組織能力,協商能力,溝通能力,衝突處理的能力,愛的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提升。

德國媽媽教育孩子的5條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5. 尊重孩子,重視孩子的自信力培養。

之前我在歐洲留學4年多,也接觸到一些歐洲人的家庭,他們在孩子做了不恰當的事情或者做錯的時候,給的反饋令我到現在都印象深刻。

情景1: 大人們在交談,孩子大叫或者想插話,德國媽媽的反饋會是,看這個孩子的眼睛對孩子說:“寶貝,媽媽聽見了,我知道你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說,媽媽現在在和阿姨說話,等我們講完了,就請你告訴我,好嗎?” 而不是:“大人在說話,叫你不要插話!”

情景2: 媽媽讓孩子寫a,b,c三個字母,寫到c孩子在紙上開始亂畫,德國媽媽會說: 哦,我看到你a,b都寫的很棒,能給我看一個漂亮的c嗎?”而不是:“這個孩子,又不好好寫作業了! 能給我認真點嗎?”

情景3: 數學題2+5等於幾?孩子回答6。德國媽媽會說:“哇,已經很接近正確答案了,你再想想?”而不是:“不對,又錯了!”

試想下孩子在聽到前後兩種反饋的心理活動是什麼?如果孩子長期聽到的一直是第二種負面反饋的話,那麼自信心一定會有影響。

德國媽媽在教育的過程中常用的是鼓勵的方式,既做到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同時又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雖然這可能是非常簡單的話,但這種回應的思維方式正是基於人與人的尊重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