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學史之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漢族,生於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歷北齊、北周,入隋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薛道衡少孤,好學。13歲時,讀《春秋左氏傳》,有感於子產相鄭之功,作《國僑贊》一篇,詞藻華美,世時人稱為奇才。由此以文才著世。北齊武平年間,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陳使者傅。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其詩雖未擺脫六朝浮豔綺靡的餘風,但有些作品已具剛健清新的氣息。如與楊素唱和的《從軍行》,就是較好的邊塞詩。他的《出塞詩》一首:“絕漠三秋幕,窮陰萬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斷鴻聲。”詩中有一種邊地的悲論情調,而又瀰漫著一股粗獷雄壯之氣,體現了北朝文風的特點。薛道衡因多次出使南陳,受南方文風的影響也較深,比如他的《昔昔鹽》一詩,辭采絢麗,對仗工整,描寫鋪排,極為細膩,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句,為千古吟誦的名句。甚至傳說是此詩句引起隋煬帝嫉妒而遭殺害。小詩《人日思歸》含思委婉,也是歷來傳誦的名作。當時,薛道衡的詩名就極著,文風極盛的南方都很推崇道衡的詩作,可見其成就之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事蹟見《隋書》、《北史》本傳。

隋唐文學史之薛道衡

北周“永通萬國”青銅錢

北齊時,薛道衡待詔文林館,兼主客郎,負責接待、應對北周及陳的使者。北周滅北齊,武帝用薛道衡為御史二命士,薛道衡自以為不受重用,遂棄官歸鄉里。後又入仕途為州主簿,又為司祿上士。楊堅為北周宰相時,薛道衡入大將軍梁睿府,參與平定王謙之亂,並從徵突厥,還朝後任為內史舍人,遂入中樞。薛道衡還兼任聘陳主使,往還江東,甚查南陳內情,數上奏隋文帝,要求對陳“責以稱藩”,也就是不承認陳朝和隋對等,實有滅陳一統之意。

隋唐文學史之薛道衡

隋文帝開皇八年(588年),薛道衡任淮南道行臺吏部郎,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熲出兵伐陳,專掌文翰。隋師臨江,找到薛道衡,要他分析和預測戰爭形勢,薛道衡縱論天下,鞭辟入裡,見地極高,令高熲忻然歎服。在隋文帝時,薛道衡倍受信任,擔任機要職務多年,隋文帝楊堅每次談到他,常說:“薛道衡作文書稱我意。”當時名臣如高熲、楊素等,都很敬重他。薛道衡名聲大振,一時無雙。皇太子及諸王爭相與之結交,引以為榮。

隋唐文學史之薛道衡

西安城牆

然薛道衡為人迂闊,隋文帝多次“誡之以迂誕”,然而薛道衡未有改變,由此得禍。 隋文帝開皇年間,薛道衡因受株連除名,流放嶺南。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時任揚州總管,派人傳言欲使取道揚州去嶺南,然後啟奏文帝留他在自己身邊。然薛道衡不喜楊廣為人,遂取道江陵而去。楊廣即位後,仍對薛道衡存有傾慕之心,外放他到番州去做刺史。薛道衡只過了一年多,便上表請求致仕(退休)。楊廣准許,並打算留為秘書監。然薛道衡到京後,卻上一篇長文《高祖文皇帝頌》,對已逝的隋文帝極盡讚頌之詞。楊廣讀後大怒,對大臣蘇威說:“薛道衡極力讚美先朝,和《魚藻》的用意相同。”(《魚藻》是《詩經》中的作品,借懷念武王諷刺幽王。)楊廣隱忍未發,任薛道衡為司隸大夫,暗中準備治罪。司隸刺史房彥謙(唐初名臣房玄齡之父)勸其“杜絕賓客,卑辭下氣”,薛道衡也未放在心上。有一次朝廷議定新的律令,久議不決,薛道衡便對同僚說:“向使高穎不死,令決當久行!”當時裴蘊擔任御史大夫,他知道煬帝討厭薛道衡,藉機上奏彈劾。高熲因得罪楊廣被處死,此話傳到楊廣耳中,他怒不可遏,當即把薛道衡傳來責問:“你懷念高熲嗎?”下令逮捕,以“悖逆”罪賜自盡。他的妻子兒女也被流放到新疆的且末。

隋唐文學史之薛道衡

隋 蓮瓣紋青瓷碗

《隋唐嘉話》等野史筆記也記載詠詩一事。隋煬帝楊廣愛好文學,才華橫溢,他曾對臣下說:“人們都認為我是靠父祖的原因當上的皇帝。即使讓我同士大夫比試才學,我還是天子。”有一次,朝廷聚會上,有人出題以“泥”字押韻,眾大臣苦思冥想,(大概是等皇帝創作)隋煬帝便作了一首押“泥”字韻的詩,眾大臣驚歎不已,隨之唱和。薛道衡也作了一首以“泥”字押韻的詩,為所和之詩最佳,其中以“空梁落燕泥”一句尤受激賞。據說薛道衡臨刑,煬帝曾問:“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後人據此把薛道衡之死看做“詩禍”。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