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午揭曉:甲午沉艦遺址等入圍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3月28日-29日在北京舉行。澎湃新聞獲悉,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今天上午公佈結果,最終入圍的名單有: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佈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自啟動以來,收到各地考古文博機構和單位的支持。終評會上,20個入圍項目的彙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20分鐘的終評展示並接受評委和學者的提問。最終10項考古新發現脫穎而出。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3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現場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3月29日在北京舉行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佈會現場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終評項目名單”此前公佈為20個項目,較去年評選入圍的26個項目有所減少。

始創於1990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被媒體稱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會集中將展示過去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也會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術。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以時代早晚為序)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青塘遺址早期陶器出土現場

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北部清遠市所轄英德市青塘鎮,地處北江支流滃江中游,包括黃門巖1號至4號洞、朱屋巖、吊珠巖及仙佛巖等多處洞穴地點。2016年至2018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英德市博物館等單位對英德青塘遺址黃門巖1號至4號洞地點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4平方米。

通過考古發掘,青塘遺址發現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連續的地層堆積,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個重要遺蹟,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建立起距今約2.5萬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

經初步研究,青塘遺址文化遺存從早至晚可分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顯階段性差異,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在工具技術、人類適應行為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演變過程,並揭示出氣候環境變遷過程與史前文化演進路徑之間的耦合關係。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城河遺址M4出土器物組合

城河城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後港鎮雙村村十三組、龍壋村三組,地處漢江西岸,長湖北岸。城河及其支流分別從遺址的西、南及東側流經,於遺址東南方匯合。該遺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2006年,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複查。

2012年11月,為開展長江中游地區中等規模城址的聚落特徵和社會結構研究,在國家文物局“十三五”重點研究項目——考古中國·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創新工程·長江中游地區史前城址研究課題的設計和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至2017年12月,進行了五次發掘和系統鑽探,對城內一般性居址、陶器生產區、中心“廣場”設施、大型院落式建築及其附屬設施,乃至與儀式性活動相關的特殊遺存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與揭露。

城河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後中國史前社會動盪整合的廣闊背景下,屈家嶺文化在自身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在區域間互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河遺址城垣-居址-墓葬三位一體的系統發掘,是屈家嶺文化研究的重要收穫,為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彌補了江漢之間這一重要地區文明演進歷程探索的薄弱環節,並將有力推動我們對該地區在整個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的深入認識。

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蘆山峁遺址大營盤梁臺地上的三座院落

蘆山峁遺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蘆山峁村。2014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對蘆山峁遺址開展調查、勘探和測繪工作,基本確認遺址四至範圍,掌握了遺址核心區及其附近區域的遺蹟分佈規律。2016年開始,對遺址的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核心區的大營盤梁地點。

結合考古地層學和出土器物分析,遺址核心區的大型人工夯土臺基及院落的始建年代不晚於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沿用至龍山時代晚期。第一期遺存的文化面貌與延安甘泉縣史家灣、襄汾陶寺遺址接近。

蘆山峁遺址核心區的多座人工臺城及其之上構建的規整院落,似可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宮殿或宗廟建築雛形,這對於研究中國聚落、都邑形態演變和早期禮制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吉仁臺溝口遺址大型房址F6(東-西)

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地處伊犁河三大支流之一的喀什河北岸。2018年5至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早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時,伊犁河流域就已是多元文化交流匯聚、文明發達的重要地區。

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發現近400平方米大型單體房屋建築,這是目前發現的新疆史前最大的單體房屋建築,它與氣勢磅礴的石構高臺遺存遙相呼應,展現著該遺址在當時人們的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與青銅冶煉有關的遺物遺蹟顯示出該遺址存在一定規模的鑄銅活動,在新疆同時期遺址中罕見。此外,遺址還出土了幾件鐵塊和較多鐵煉渣,對新疆甚至中亞史前的冶金考古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吉仁臺溝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與煤相關的遺存和遺蹟,並且從遺址的早期一直延續到晚期。這表明,自距今約3600年前起,生活在吉仁臺溝口的人們已經熟悉並利用了煤,這是整個人類能源利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遺址還發現了2000多粒碳化的黍種子以及大麥、小麥的遺存,為研究黍的西傳、大麥和小麥的東傳提供了新材料。

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酒務頭墓地M1槨室內器物分佈

酒務頭墓地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河底鎮酒務頭村西北,北、東、南三面環山,北臨沙渠河,南望湯王山。墓地處於垣曲盆地、運城盆地、臨汾盆地交匯的要衝之地,是古代從河南進入山西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亦是考古學文化交融的關鍵地帶。

該墓地於2015年被盜而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市縣文物部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墓地進行了勘探和搶救性發掘,取得了重要發現與收穫。

晚商帶墓道的墓葬在殷墟之外並不多見,該墓地是繼山東滕州前掌大、青州蘇埠屯、河南洛陽東大寺、擺駕路、山西浮山橋北等墓地後,又一次發現帶墓道大墓的大型晚商墓地,對於研究商代墓葬的形制結構、葬俗、墓道功能與等級關係提供了極好的資料。根據墓葬形制與出土遺物判斷,酒務頭墓地時代為殷墟四期,應為晚商高等級方國貴族墓地。從青銅器中兩種族氏銘文的差異性來看,此墓地應為“匿”族墓地。該墓地的發現與發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也填補了晉南地區晚商遺存的空白。

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組合以及器型紋飾風格均與殷墟青銅器相同,但大墓形制又有差異,表現了商文明演進過程的同一性與複雜性,這對於認識晚商文化的區域類型,以及商王朝西部勢力範圍的變遷、中央對地方管控方式和國家政治地理結構等課題的深入研究意義重大。

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劉家窪遺址芮公銅鼎

2017-2018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渭南市、縣相關文博單位組成考古隊,對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展開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勘探,並重點發掘了包括諸侯大墓在內的兩處墓地。

根據高等級墓葬出土的“芮”字銘文銅器,可以確定該遺址為芮國後期的一處都邑:2號墓的槨室東北角發現一隻建鼓,鼓柱銅套上刻有銘文“芮公作器”,一件銅戈上亦有銘文“芮行人”;3號墓出土有兩件鑄“芮公”銘文的銅鼎。3號墓的槨室四壁共有九個壁龕,每龕有一名年輕女性殉葬,有硃砂殘存,這樣的葬俗有深入研究的空間。3號墓出土的編鐘是目前發現的春秋早期最高級別的懸樂,木格漆繪牆圍十分罕見。

該遺址還出土了許多帶有濃厚北方草原文化特色的器物,如大墓所出金首權杖、青銅鍑、鐵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狀金耳環、金手鐲等,展現了周人與北方民族的交流與互動。

此前,梁帶村已發現芮國墓地,而此次發現可以與梁帶村在時間上接續,填補芮國後期歷史的空白,為研究東周時期關中東部政治的變遷、人群的流動提供重要資料。

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黃泗浦遺址宋代河道底部的石構件

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的發掘由南京博物院主導,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和張家港博物館共同參與。遺址位於張家港市楊舍鎮慶安村與塘橋鎮灘裡村交界處,北距長江約14公里,西離張家港市區約3公里。

歷時十年的考古工作在黃泗浦遺址發現了眾多唐宋時期房址、河道、水井、灶址、灰坑等遺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2018年的考古發掘更是初步理清了古黃泗浦的寬度與結構——至宋代時,黃泗浦河口已寬達50餘米,河底距河面深達4.5米。這說明黃泗浦當時完全可以通行大型船隻,應為唐宋時期江南地區的入江主幹道,即文獻所載的“出江大口”。有助於海上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太子城遺址北區1、2、3號院平面圖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崇禮區文廣新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太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測繪、勘探與發掘。

太子城遺址在時代、性質、位置、規模與等級上,都與《金史》記載的金章宗的夏捺缽泰和宮高度契合。因此太子城遺址是第一座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也是近年來發掘面積最大的金代中後期高等級皇家城址,對金代捺缽制度、行宮的選址與營造研究有重要意義,它的重要性僅次於金代都城。

從社會生活史、技術史的角度看,太子城遺址也有很多重要的發現。例如編號“七尺五”、“四尺五”、“三尺”的鴟吻分別對應城內不同等級建築,有助於金代官式建築的研究。城址出土的瓷器特別是瓷器組合,能夠推進我們對金代宮廷用瓷狀況、供御體系的瞭解。

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辦公區圍牆、 中軸線建築群及附屬建築

釣魚城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東城半島的釣魚山上,西距合川城區約5千米。在13世紀宋蒙(元)戰爭中,釣魚城為宋廷川渝山城防禦體系的“八柱”之一,地勢險要、控扼三江,嬰城固守卅六載,創造了以山城設防擊敗蒙元鐵騎的奇蹟。

范家堰遺址位於釣魚城西部二級階地上,地處弧形山坳地帶,背山面江,地勢西北低、東南高,呈四級階梯狀分佈。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范家堰遺址開展了第四次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新發掘清理各類遺蹟59處,補充清理前三次考古發掘揭露的遺蹟46處,出土器物標本644件。

范家堰遺址規模宏大、佈局規整、軸線清晰、性質明確,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經過大規模考古發掘、保存極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遺址。

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是釣魚城的政治軍事中心,符合中國傳統衙署建築規制的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山地城池特色,豐富了中國宋元時期都城以外的城市考古資料,為我國宋代城址與衙署建築、古代園林及宋蒙(元)戰爭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遺存。

范家堰遺址與既往發掘的水軍碼頭、南一字城、九口鍋、山頂環城等遺址共同構成了釣魚城山、水、城合一的城防系統,作為宋蒙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皇冠上的明珠”,為釣魚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午揭晓:甲午沉舰遗址等入围

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經”、“遠”字艦銘牌

“經遠艦”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莊河黑島老人石海域。2014年夏,水下考古隊依據資料線索與磁力儀物探數據在該處發現一艘鐵質沉船殘骸,並推測很可能為中日甲午海戰時沉滅的“經遠艦”。經國家文物局批准, 2018年7-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開展莊河鐵質沉船遺址專項調查工作,最終證實為甲午海戰北洋海軍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調查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目前唯一發現的北洋海軍艦銘牌,其材質、工藝及安裝方法首次得以明確。同時,“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此次水下考古調查摸清了整個沉艦的殘存情況、埋藏狀態、遺物分佈等諸多信息,可以借些還原激烈海戰的一些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