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變“拖歐”

英国“脱欧”变“拖欧”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前)在議會下院進行首相問答。新華社發

“脫歐”進程

議會下院27日完成兩大議程:一是正式確認推遲“脫歐”;二是用“排除法”否決了八個“脫歐”替代方案。

正式確認推遲原定於3月29日的“脫歐”。

議會下院當天還就八種“脫歐”方案舉行“指示性投票”,結果無一方案獲得過半數支持。

特雷莎·梅為“脫歐”最終期限提供“二選一”時間表。

方案一是如果英國議會下院能通過“脫歐”協議,將允許“脫歐”期限延至5月22日,即歐洲議會選舉的前一天。

方案二是如果英國議會下院未能通過協議,則英國必須在4月12日之前再做出新抉擇。

首相

當天,特雷莎·梅明確表態將在實現“脫歐”後辭職,部分保守黨議員隨後轉而支持政府的“脫歐”協議。但是,來自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對“脫歐”協議的反對態度沒有絲毫鬆動。簡言之,未來“脫歐”之路仍迷霧重重。

(顧震球、楊曉靜、桂濤)

民眾

多個媒體民調顯示,多數民眾認為首相特雷莎·梅在“脫歐”談判中未能以公民利益為重;約三分之一的民眾認為政府應對“脫歐”困局負責,另外三分之一則認為議會應該負責。對此,有英國媒體直接呼籲“特雷莎·梅必須停止將‘脫歐’看成是一黨私產,而應將其當作國之大事。”

歐盟

歐盟在剛剛結束的春季峰會同意“寬限”英國至4月12日,是為了幫助英國以較軟方式“脫歐”。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27日談及英國將近600萬人請願要求留在歐洲聯盟,說如果英國想要重新考慮脫離歐盟的戰略,歐洲議會應就“長時間”寬限英國持開放態度。

同時,英國《衛報》以消息人士為來源報道,如果不是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向歐盟要求短期延期,歐盟可能同意把“脫歐”期限後延至2020年3月31日,而非4月12日。(陳立希)

據新華社電 英國議會下院27日經投票表決,正式確認推遲原定於本月29日的“脫歐”。目前“脫歐”最終期限仍未確定。

當日,英國議會下院經過辯論,最終以441票支持、105票反對的投票結果確認將原定的“脫歐”日期從法律中移除。

此前,歐盟已同意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提出的推遲“脫歐”申請,併為“脫歐”最終期限提供“二選一”時間表。方案一是如果英國議會下院能通過“脫歐”協議,將允許“脫歐”期限延至5月22日,即歐洲議會選舉的前一天;方案二是如果英國議會下院未能通過協議,則英國必須在4月12日之前再做出新抉擇。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說,新抉擇可能是批准協議,也可能是無協議,或是繼續延期,甚至是撤銷“脫歐”。

議會下院當天還就八種“脫歐”方案舉行“指示性投票”,結果無一方案獲得過半數支持。議會最反對的方案包括在4月12日未能通過一份“脫歐”協議的情況下“無協議脫歐”。

27日,英國“脫歐”事務大臣巴克利表示,政府可能於29日將此前曾兩度被議會下院否決的“脫歐”協議再度交付議會表決。同日,特雷莎·梅明確表示,只要“脫歐”協議獲議會通過,她將在英國“脫歐”後辭職。

一些英國媒體認為,首相的這一承諾稍稍增加了“脫歐”協議在議會通過的可能性,但阻力依然很大。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領袖、英國北愛爾蘭首席部長阿琳·福斯特27日重申,“脫歐”協議帶來了北愛爾蘭受制於歐盟條款的風險,可能導致北愛爾蘭被從英國分裂出去,因此該黨將繼續反對“脫歐”協議。

英國議會下院議長伯科27日重申,按照議會傳統,他將拒絕“脫歐”協議在“實質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第三次交付議會表決。(桂濤、顧震球)

“脫歐”遭“綁架”

距離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已逾千日,“脫歐”實際已淪為利益鬥爭的工具。在“脫歐”這場政治賭局中,沒有贏家。

用全民公投的方式決定是否“脫歐”是英國一系列政治賭局的開始。許多人在投票時並非投給英歐關係,而只是要用手中的選票表達對現狀和建制的不滿,尋求改變,而不管這種改變會讓國家和社會走向何方。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中,支持和反對選票比例接近,就註定會在英國掀起一場勢均力敵的對壘。英國政府試圖找到一種“能團結起全英國”的“脫歐”方式,但這一願望難以實現。

“脫歐”公投以來,是否“脫歐”以及如何“脫歐”始終沒有取得相對統一的意見。“脫歐”淪為權力和利益鬥爭的工具,英國執政黨內部和不同黨派之間屢屢上演“為反對而反對”,政府和議會陷入對立,輿論和民意被撕裂。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執政黨與反對黨內均出現“反叛議員”,他們在議會下院結成獨立團體,以“獨立議員”身份投票,不再受政黨束縛。一些議員說,他們無法忍受所在政黨在“脫歐”問題上盲目按政治站隊、不顧人民利益。“脫歐”這樣事關國家命運和民眾利益的重大問題已被某些黨派與團體的一己之私所綁架。

國際觀察

“脫歐”無贏家

“脫歐”給英國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都造成不小打擊。

“脫歐”導致英國國內政治面臨危機,不僅削弱了首相和執政黨的權威,也使民主制度遭受質疑。英國輿論開始討論,當代議制民主遭遇“脫歐”這樣程序複雜、利益多元、博弈激烈的政治事件時,是否出現了失靈。

從經濟上看,“脫歐”為英國帶來的長期不確定性,影響了投資者與消費者信心,一些依賴歐洲地區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產業與企業撤離英國。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自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以來,金融服務業約有至少1萬億英鎊資產和7000個工作崗位正從英國轉移到其他歐盟國家。此外,英國智庫“新金融”本月11日發佈的報告顯示,為應對英國“脫歐”,有275家金融機構確認已經或計劃從英國撤離。

而歐盟也要承擔“脫歐”所帶來的經濟風險,包括貿易關稅、跨境貨物貿易、產業鏈等方面的損失。英國一家智庫調研認為,如果英國“硬脫歐”,歐盟27國或因此要共同承擔995億英鎊的損失費。

“‘脫歐’不只對英國,對其他歐洲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可怕的損失。沒有人會為‘脫歐’感到高興。”法國前駐美大使、卡內基歐洲中心高級研究員維蒙說。

(桂濤、王慧慧、柳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