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任何一個潛在的婚姻對象當然都是有瑕疵的,在結婚這個事情上,悲觀一點是明智的。

雖然在生活中,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不悅也是常態。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但是在婚姻中,我們總能見到有些伴侶之間那種原始、全方位、烙印在骨頭裡的不匹配。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這些不匹配不只是都會出現的小失望,而是真的,有些人根本就不該在一起。

這些錯誤是怎麼鑄就的?為何它們如此地常見?

和錯誤的人結婚,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容易犯的錯誤,而這也可能是人一輩子最昂貴的一個錯誤,更不要提這種錯誤對於社會、僱主和下一代的影響。

我們在國家和個人層面上,會系統性的去解決安全駕駛、吸菸等社會問題,但是對於選擇正確的結婚對象這個事情,我們卻是睜眼瞎。

更讓人難過的是,人們選擇錯誤的結婚對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易懂。

下面就是常見的九類原因:

我們並不瞭解自己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開始找伴侶的時候,我們對另一半的訴求充斥了模糊又美麗多彩的情緒:

我想找一個在一起開心的人;有魅力的人;有探險精神的人...

並不是說這些情緒是錯的,而是說這些情緒不夠精確。

根本沒法用來描述那些能讓我們獲得快樂的因素 —— 或者用悲觀的說法,讓我們不是一直都慘兮兮的因素。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瘋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經質、本末倒置和不成熟。

只是從沒有人會真正的鼓勵我們,去找到自己這些缺陷的細枝末節。

所有愛情中的人,最緊急和首要的任務,其實就是去理解自己身上,那些惹人不爽的點。

他們需要了解自己獨有的神經質的癥結,瞭解這些問題的起源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明白:

什麼樣的人能刺激這些癥結,而什麼樣的人能緩和它們。

一個良好的伴侶關係,不是兩個健康的人之間的(世界上這樣的人不多),而是兩個有殘缺的人,互相都有能力或者運氣,找到兩個不健全的心智中,一處能夠溫和共存的避風港。

當我們有了「我們在一起應該不會太糟糕」這種想法後,就要敲響警鐘了。

很多時候往往就是這些地方會出問題:

  • 也許我只能在專心投入工作時才能放鬆;
  • 也許我在做愛後不太喜歡過於親密的擁抱;
  • 也許我在心中充滿憂愁時,不太會表達自己……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這些看似不大的問題,在經過數十載的發酵後,會造成大災難。

所以我們要提前知道這些自己的問題,然後去尋找那些能承受這些問題的人。

所以在剛開始約會的飯桌上,你就應該問一下對方:“你有什麼讓人不爽的點?”

麻煩的是,我們對於自己的癥結的知識是非常難以獲得的。這常常需要多年的時間,和不同的新鮮經歷。

在婚姻之前,我們常常沒有辦法經歷,那些讓我們見識到自己神經錯亂的情景。

當一些戀愛關係開始讓我們的這些錯亂暴露出來的時候,我們更傾向於指責對方。

而身邊的那些普通朋友,並不會有任何的動力幫你瞭解深層次的自己,他們很多時候就是想有個伴一起吃飯玩耍。

所以,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本性中糟糕的一面。

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生氣而怒罵,因為沒有人在聽。—— 這讓我們低估了自己暴怒的潛力

當我們獨自專心工作的時候,因為沒人催我們吃飯而廢寢忘食,於是我們用工作來獲得對生活的掌控 。—— 當任何人試圖打斷這種掌控的時候,我們就會為此暴怒

一個人獨自生活的時候,總是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是個很好相處的人。

我們對於自己的人格如此缺乏瞭解,也就難怪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找怎樣的人了。

我們更不瞭解別人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這類情況就更嚴重了,因為其他人也和我們自己一樣,陷入同樣的對自己人格的缺乏瞭解之中。

即使對方心中坦蕩和充滿善意,他們同樣沒有辦法有效的,讓人知道自己身上那些讓人不爽的點。

很自然地,我們會試圖去了解他們:拜訪他們的父母,參觀小時候上學的地方,看他們以前的照片,見他們的朋友。

這一切讓我們心裡有了一絲安慰,好像我們努力去了解過他們。

然而這一切的效果,就好像一個在屋裡飛過紙飛機的人,覺得自己能夠開飛機一樣。

在一個更理智的社會里,潛在的伴侶會給對方做詳細的心理問卷,並且讓自己接受心理學家的長時間評測。

也許到22世紀的時候,這一切不會再是笑話,真正的笑話是,為什麼人類花了這麼久才開始這麼做。

我們需要去了解,將要結婚的那個人的內心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需要知道對方對於權威、羞辱、內省、性親密、心理投射、錢、孩子、衰老、忠誠等等,數百樣事物的觀點和態度。

這樣的瞭解,不是簡單的問答能夠提供的。

在這一切都缺失的時候,我們更多時候會被外表所迷惑。

我們好像能從對方的五官、前額的形狀、雀斑、微笑中讀出很多的信息。

但這就好像看了一張發電廠外部的照片,就以為自己能夠知曉核裂變的細節一樣可笑。

於是我們在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把一系列的完美形象,投射到我們愛的人身上。我們從一些小的細節上,腦補對方的整個人格。

在我們都沒意識到的時候,我們的腦子就完成了人像的腦補。

我們的腦結構天生就具備,把細微的視覺信息,整合成完整圖像的能力。

可惜的是,我們在觀察潛在伴侶的人格的時候,也是如此。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根深蒂固的腦補藝術家。

使得一段婚姻順順利利所需要的信息,遠遠高過社會能夠提供給我們的。

所以,我們對於婚姻的社會實踐,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

我們不習慣真正的快樂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我們相信自己在愛情中尋找快樂,其實這一切沒有這麼簡單。

有些時候,我們尋找的不是快樂,而是熟悉感。

這種對於熟悉感的追求,很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於快樂的追求。

我們在成年人的關係中,常會去創造兒時的感覺。

在孩童時期,我們就第一次知道和理解愛的含義。可惜的是,我們兒時對於愛的瞭解往往是不對的。

我們兒時對於愛的瞭解,可能與一些不那麼讓人愉悅的情緒相互糾纏:被控制、被羞辱、被拋棄、缺少交流等等,簡而言之 —— 痛苦。

於是長大的我們,可能會因此拒絕一些健康的潛在伴侶。

不是因為他們不好,而恰恰是因為他們太好(太成熟、太善解人意、太可靠等),而這種太好的感覺太陌生,給人壓迫感。

於是我們轉而選擇,那些我們潛意識裡更想接近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能夠讓我們快樂,而恰恰是因為,他們能讓我們遭受熟悉的痛苦。

我們選擇錯誤的人結婚,因為正確的那些人反而讓我們不適應 —— 讓我們覺得自己不配。

我們沒有體會過健全的愛,所以沒法把被愛與滿足聯繫起來。

認為單身是個很糟糕的體驗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當抱著單身是個很糟糕的想法時,我們就很難理智的去選擇伴侶。

我們要有接受單身的覺悟,才能有機會開展優質關係。

否則的話,我們愛的只是不再單身,而不是我愛那個人。

可惜的是,過了一定年紀之後,單身身份在社會上是很難悠然自在的。

群居生活變得罕見,情侶為單身人士的獨立感到威脅。

即使獨自去看電影的時候,也會開始感覺怪怪的,單身人士的性生活也越來越難獲得。現代社會各種新奇的玩意兒,和被鼓吹的自由之下,性依然很難獲得。

而年過30後還期望,能經常和新朋友發展親密關係,基本都是要以失望告終的。

如果我們能把社會結構改造成大學一樣(食堂聚餐,設施共享,參加不完的聚會,和充分的親密關係的機會),我們在做婚姻決策的時候,就會更關注於那些兩人為伴的正面性,而不是為了逃避單身身份的負面性。

但即使如此,其它方面還是會存在短缺。

當恰當的陪伴只有在情侶間存在的時候,人們會雙雙結伴來逃避孤獨。

性解放者們想讓性變得更加自由,也許現在,我們應該讓陪伴也變得更加自由,而不是侷限於情侶之間。

本能被過譽了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過去,婚姻是筆理性的生意:你家有多少地,對方家有多少地,門當戶對就行。

這很冰冷無情,而且這一切計算,與婚姻雙方的快樂根本扯不上關係。

這樣的理性生意,我們至今心有餘悸。

取代了理性婚姻的,是本能婚姻,也就是羅曼蒂克的婚姻。

這種新的理念告訴我們,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的感覺,才是關於婚姻的唯一指引。

如果你愛對方,那就夠了,不該再問更多的問題,感覺勝過一切。

旁人只能為這種感覺鼓掌,尊重這種來自老天爺的指引。

父母可能會不滿,但是他們必須承認,也許只有情侶自己才能真正瞭解自己想要的。

羅曼蒂克婚姻出現的這三百年,我們在集體為愛情正名,一起反抗之前幾千年理性婚姻中的傲慢、勢力和無趣。

老式的理性婚姻是如此的迂腐,本能婚姻的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我們不該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對於婚姻決策的分析,本身是不浪漫的;

做一個列表,來列舉婚姻的好處和壞處,是荒謬和冷漠的。

一個人能做的最浪漫的事情,是在熱情衝擊幾個星期後,就快快的求婚。

在雙方還來不及開始糟糕的理性思考的時候,就完成婚姻決定,避免重蹈之前幾千年的理性婚姻的覆轍。

雖然老式婚姻的保守,對人們婚後的快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這份羅曼蒂克的魯莽真的會帶來順利的婚姻嗎?

學校裡不教愛情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我們應該走入婚姻的新紀元了,也就是第三種婚姻 —— 心理學婚姻

人們不該為了土地,或者單憑感覺結婚,而是要讓這種感覺經過成熟的心理檢驗,再做出決策。

我們結婚前,對於婚姻的信息是很少的。

幾乎不會去讀關於婚姻的書,婚前不會和小孩子待太久,也不會對已婚夫婦的生活刨根究底,更不會真誠地和離異夫婦深談。

我們在沒有深刻的明白,婚姻會失敗的原因時就結婚,並以為失敗的婚姻背後只是當事人的愚蠢和缺乏想象力。

在理性婚姻時代,結婚前考慮的是這些東西:

  • 對方的父母是誰;
  • 對方有多少土地;
  • 我們的文化有多相似……

在羅曼蒂克婚姻的時代,結婚對象是否合適,需要考慮的是這些東西:

  • 我無法停止思念對方;
  • 我對對方的肉體存在渴望;
  • 對方太棒了;
  • 我時刻想和對方說話……

在心理學婚姻時代,新的規則是這些:

  • 對方有哪些讓人不爽的點;
  • 我會如何與對方養育小孩;
  • 我們是否會共同成長;
  • 我們是否能繼續做朋友……

我們希望快樂永駐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對於美好的事物,我們都有一種極端的,讓它們能夠永遠存在的渴望。

  • 想要擁有喜歡的車;
  • 想要在那個去旅過遊的地方長久生活;
  • 想要和那個在一起很開心的人結婚……
  • 我們以為婚姻是快樂的保障;
  • 我們以為婚姻能讓稍縱即逝的快樂變得永恆;
  • 我們以為婚姻就是一個瓶子,能把我們的快樂裝起來……

當你回想起你第一次想求婚的時候:

你們在威尼斯旅遊,坐在河道中的小船上,金色的夕陽在海面上灑下粼粼波光,等一會兒要去小餐館享受晚餐,而此刻你的愛人穿著毛衣依偎在你懷裡 —— 多麼美好的感覺啊,只有結婚才能讓這種感覺永駐。

然而,婚姻和這種快樂的感覺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這種感覺來自於威尼斯,來自於金色的夕陽和悠閒的休假,來自於美食的刺激,來自於和一個新戀人的結識 —— 婚姻並不能保證這其中任何因素會增加,婚姻不會讓那個時刻永駐。

那個時刻的的產生,來自於新戀人的新鮮感,來自於你不需要工作,來自於你住在運河邊的美麗酒店裡,來自你參觀古根海姆博物館的美妙體驗,來自你剛剛吃下的那杯冰淇淋。

結婚,並不會讓這份關係維持在這個美好的階段。

事實上,婚姻會決然的把這份關係帶入另一個階段,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 ——房貸,每天上下班通勤,養育小孩...

唯一能保證被裝入婚姻的瓶子中的,是你的伴侶,但是可能,這是個錯誤的伴侶。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對於稍縱即逝的美好有一種隱秘的哲學理念,也許可以作為我們的指引。

他們認為,快樂的稍縱即逝是存在的特質之一,而這一特質能夠幫我們更好的與快樂共處:

西斯萊的一副法國冬日景,描繪的就是一組美好、卻稍縱即逝的事物。

黃昏將至,陽光穿透視野所及,天空的閃耀讓枯枝不再那麼突兀。

白色的雪和灰色的牆和諧相映,寒冷顯得不再那麼可怕,令人歡欣。

而在幾分鐘之後,夜幕就會來臨。

Alfred Sisley, The Watering Place at Marly-le-Roi, 1875

印象派最關注的的一點是,那些我們最愛的東西是會改變的,並且往往只會存在一小段時間,然後就消失。

印象派讚頌這些延續幾分鐘,而不是幾年的快樂。

在這幅畫裡,雪顯得可愛,但終會融化;那一刻的天空很美麗,但即將進入黑夜。

生命的巔峰往往是短暫的,快樂不會整年整年的出現。

有了印象派畫家的指引,我們應該要學會,欣賞每一天生活中天堂般美好的時刻。

這些快樂時刻來臨的時候,大度地去面對它們,但不要誤以為這些時刻會永恆,更不要想著把這些時刻變成婚姻。

我們錯誤地以為自己很特殊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統計數字是讓人沮喪的,而且每個人都瞭解不少糟糕的婚姻。

我們見過好友婚後的不幸福,我們也都知道,婚姻是要面對很多挑戰的。

但是,我們不會把這些見識,延展到自己的婚姻上,好像這些規律只對別人有效。

當人處在熱戀中的時候,50%的婚姻以離婚告終,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嚇人,畢竟兩個人在一起就已經是小概率事件了。

熱戀中的人感覺,自己都是萬中無一的幸運兒,才能遇上眼前人,運勢如此之好,結婚後離婚的風險,實在是小到可以忽略。

我們默默地把自己從人群從抽離開來。

這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但是如果能把自己也放入人群中,考慮一樣的風險,在心態上會更加有益。

我們想要停止為愛情操心

在我們結婚之前,我們的感情生活通常會有幾年的動盪。

  • 我們也許嘗試過和不愛我們的人在一起;
  • 我們可能開始同居然後分手;
  • 我們曾經參加無數的聚會,希望能夠結識新人;
  • 我們也嚐遍興奮和苦楚。

這也就難怪,到了一定時刻,我們會覺得受夠了。

我們想結婚的一部分原因是,來終止愛情對我們心智的不斷消耗,希望婚姻能夠終止愛情給生活帶來的痛苦。

但是這種希望是虛無的,婚姻不能也不會終止這些痛苦,婚後的猜疑、希望、恐懼、拒絕、背叛,並不比婚前的要少。

哪怕在外面看來,婚姻是歲月靜好。

為婚姻做好準備,最好是一項全社會共同承擔的教育任務。

我們已經對於老式的理性婚姻不抱期望,也開始看到羅曼蒂克婚姻的不足,

現在應該是擁抱心理學婚姻的時候了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