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在福洲的不远处的罗源中房镇乾溪村保存着一座始建于宋代古宅——陈太尉宫,陈太尉宫整个建筑为榫卯结构的木房子,据说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一宫之内并存着五代,宋,明,清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为“江南瑰宝”,并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公展示出来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历史遗迹。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原是陈氏家祠,系陈苏所建。,单开间,进深2间,高9米,建筑面积54.9平方米。陈苏(831-915),字高行,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华岳村灵潭境贡士,唐乾符三年(876年)随王审知入闽,唐末至罗源新丰里曹峰(今乾溪村曹塆)定居。他教民众种稻种菜,植桑养蚕,还办学校,对百姓进行文化和文明教育,贞明元年(915年),陈苏卒,年85岁,乡人感念他的恩德,把他作为神,供奉在陈氏家祠,称“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1209年)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抗金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并予以扩建,改名“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坐西向东,偏南十度,由宋代建的正殿、明万历年间建的北配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的南配殿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的戏台、门楼组成,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宋、明、清三朝风格的一座木结构古建筑, 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宫外建筑物有大道、门亭、旗碣、宫埕等五地1800平方米,宫内建筑占地1155.07平方米。由正偏殿、戏台、宫门组成,支承构件为拱斗叠接,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五代,宋,明,清风格的一座木结构古建筑,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前殿由门楼、戏台组成。大门结构独特,面阔五间,据记载是清咸丰年间所建,正间为门廊,廊左右砌八字屏墙,门廊上方由斗拱组成藻井,廊前檐下为七层如意斗拱连叠,上承歇山顶屋盖,翼角翚飞,古朴大方。门两侧石柱上嵌着一幅对联:“神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斗里显威灵”。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与门楼连为一体,飞翼高翘,上有八角形藻井,沿口嵌着花鸟等图案的雕板。戏台中间平时是过道,演戏时将木板铺设对道之上。戏台两侧有包厢,与南北配殿相连。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南北配殿均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单檐歇山顶,由20根梭形柱支撑抬梁式梁架,明间上方六角形藻井以斗拱装饰,雀替刻卷草云纹。其中南配殿瓜柱、斗拱等处雕刻的花纹更为精细繁缛。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10米),进深五间(21.22米),其中明间间阔6.80米,木构架中保留有早期构件。据现状分析,抬梁式构架的原构,进深应为四间八架椽,南宋扩建时将后金柱位置后移,并向后扩展一间二椽,改为十椽屋,梁架随之变动,屋脊也相应抬高;清代扩建时,又于殿前加建轩廊一间,构成现状。36根梭形柱硕大、齐平。拱头卷杀无瓣。柱头不施普柏枋,阙额出头,垂直搭交,且垂直平截。垂拱素枋重复叠置。尤其是大屋架采取以山面横架铺作支撑架两道大额枋,不用内柱,其上再安重拱分别支承前后两中平椽缝上的梁架的做法,中结方形藻井,层叠有致,别具一格。阙额、额栿、乳栿、四椽栿及平梁,截面近圆形,几乎是采用原木搭建,为宋代福建地方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陈太尉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