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1961年,梅蘭芳病逝於北京。周恩來聽聞後,派時任副總理的陳毅前去弔唁慰問。在此時,陳毅稱梅蘭芳為“一代完人”。

此後,這一評述,便成了梅蘭芳幾乎所有形象的代表。但這一形象標籤,多出於後人的尊敬,以及為尊者諱,很多事情隱去不談,真實的梅蘭芳,又哪會這樣簡單呢?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生於清末,成名於民國初年,他的主要藝術成就也集中在民國時期,縱觀梅蘭芳的生平與交往對象,就是一部民國文化史與風情史。縱貫其中的,不單是一代大師的絕唱,更有國家、民族在亂世中的蕩氣迴腸。

正在舉行的北京銀座“梅蘭芳暨師友故物”專場中,提供了大量梅蘭芳的照片及故物,讓我們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位京劇藝術大師,也看到民國時歷史、人文的一角。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段隱晦的歷史

今天幾乎沒人再提梅蘭芳出身於相公堂子,甚至從民國開始,這就是“梅黨”到官方都極力迴避的一點。

戲子陪酒是清末伶人的陋習,清末男風鼎盛(搞基是潮流之一),當時稱為“相公堂子”。這是具有特殊性質的私人科班,其中的學戲幼童,在課業、演出之餘,還要陪酒侍客。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 《春香鬧學》戲裝照1920年


這是不太光彩的歷史,正史中幾乎見不到什麼記載,倒是時人筆記中會出現關於這些的記錄。

民國時,梅蘭芳擁躉甚多,自然也有專門黑他的“水軍”。穆辰公是那時著名的“梅黑”,他曾仿《史記》體例寫了一部《伶史》,其中就有關於梅蘭芳在“相公堂子”的記述:乃以裙姊(即梅蘭芳)拜於朱小芬之門。小芬……亦風月場中班頭也。裙姊既入雲和堂,署名蘭芳,字畹華,以年稚貌美,其香車恆無停軌,士大夫識巧玲二瑣者,無不推其愛於蘭芳……然蘭芳性馴良,雖大家閨秀無其溫婉……小芬以蘭芳有色而無藝,乃使其入喜連成附學……正樂育化會成立,以私寓營業為乖人道,呈請警廳取消之,京師私寓遂絕,而蘭芳藝亦成,唱青衣……

朱小芬是梅蘭芳的開蒙老師,後來“梅黨”等說梅的開蒙老師是吳菱仙,卻是他出堂子後的事。不得不說,梅蘭芳能脫離相公堂子,是時、運相交,既趕上了相公堂子逐漸走向衰敗,還早遇貴人,從此脫離。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 《武家坡》戲裝照


梅蘭芳的這一段歷史,在民國時便已經為人諱,到今天除了少量史料,基本看不到記載。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霸王別姬》戲裝照 八張



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續編》中就說,在1917-1918年間,他本計劃以梅蘭芳為原型撰寫歷史小說《留芳記》,消息傳開後,多人勸誡他收筆。

《申報》主筆趙叔雍說:“畹華的為人,真如出汙泥而不染,你先生也賞識他、呵護他的,關於雲和堂的事,大家以為不提為好,免成白圭之玷。”

《新聞報》副總編輯文公達也說:“蘭芳雖是馮六爺一班人捧起來的,外間那些人,妒忌他盡說些髒話,那是不可輕信的。”


技壓群芳的梅蘭芳

剛一出道,梅蘭芳就在北京引起大量關注。但民國時,一個藝人在北京紅了不算,還要在上海唱紅才算真的成“角”,這在中國藝術史上是絕無僅有之事,對比此時海上畫派在全國的風靡,也可想而知此時上海作為中國對外最大的窗口,其文化影響力是何等巨大。

1913年,梅蘭芳19歲,赴上海演出第一次唱“壓軸”戲(即每晚演出的倒第二場,為演出最重要場次),憑藉豔壓群芳的表演,譽滿海上,此時他才真正成了舞臺上的“角”。

此後幾年,梅蘭芳不斷創排新戲,編排了諸如:《孽海波瀾》(1914年)、《嫦娥奔月》(1915年)、《黛玉葬花》、《一縷麻》(1916年)等,漸成新時代伶界最耀眼的明星,聲名一時無兩,穩居於新崛起的“四大名旦”之首。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上海雙心照相館 梅蘭芳飾西施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上海中華照片館 程硯秋飾梅妃戲裝照1928年


在梅蘭芳之前,旦角在舞臺上並沒有那麼受重視,或者說,旦角在梅蘭芳之前還不能成為舞臺上的擔綱。梅蘭芳之前,“生”才是臺上最耀眼的明星。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傳統戲劇裡,大多還是以男性為主的故事,男性角色始終要佔更重要地位。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晚清 戲曲《翠屏山》等劇中人物合影照


隨著梅蘭芳新戲的不斷推出,以及幾個“生”角因病等退出舞臺,這才顯出“旦”的重要與風采。

此時梅蘭芳在舞臺上到底有多風光呢?縱觀近代戲曲史上無數璀璨的明星,只有他和老生譚鑫培獲得過“伶界大王”的稱號。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譚鑫培《定軍山》劇照



癲狂的粉絲,更是這一時期梅蘭芳藝術生涯的最好註腳。

郭寶昌的電視劇《大宅門》裡,著力刻畫了白家小姐痴迷萬筱菊,最後甚至和萬筱菊照片結婚,這裡面的萬筱菊原型就是梅蘭芳,而“白家小姐”也真有其人,是郭寶昌的十二姑——同仁堂樂家的小姐。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大宅門》中蔣雯麗飾演的白玉婷,就是萬筱菊(梅蘭芳)的超級粉絲


《伶史》中也有關於梅蘭芳瘋狂粉絲的記錄:民國以來,蘭芳名大噪,聲震遐邇……演劇於天樂園,都中人士傾巷往觀,鮮魚口日為車馬所填,至不能行,甚有自數十里外舟車來京,以一見顏色為榮者,婦女尤為所顛倒,夜不能寐,至有發癲疾者。

譚鑫培和梅蘭芳,有過合作,也打過對臺。譚梅演出《汾河灣》,梅蘭芳曾臨時改新身段,譚鑫培也曾臨時在臺上增加戲詞,為難梅蘭芳。

1916年,梅蘭芳在“吉祥戲園”重演他最早的創新戲《孽海波瀾》,而譚鑫培同時在同處東安市場的“丹桂茶園”演出。這次對臺並非梅蘭芳意願,乃是劇院老闆的故意為之。

這次對臺,梅蘭芳的賣座超過譚鑫培,事後梅曾為此向譚道歉,譚也是一笑置之。一年後,譚鑫培因被迫抱病出席權貴堂會,回家後氣累交迫,病勢日重,不久去世。

梅蘭芳的貴人

梅蘭芳的成功,除卻他個人的努力外,還有社會潮流、文人幫扶等多種因素。除了絕佳的戲劇表演外,他對傳統京劇的改革與創新,讓新戲貼近時代,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說來簡單的“創新”二字,實際是一段異常艱苦的過程,梅蘭芳拍新戲,劇本、服裝、唱段、場面等千頭萬緒,頭幾齣新戲,每出都要花費幾個月時間排演,其成功也絕非一日之功。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各式戲裝扮相照一組


提及梅蘭芳,就不得不說“梅黨”,沒有梅蘭芳,便沒有“梅黨”但沒有“梅黨”,同樣也成就不了梅蘭芳。

按今天的話來說,“梅黨”便是此時梅蘭芳的超級粉絲團,這些粉絲團中,光中堅構成就有國會議員、銀行家、知名文人、畫家、教授等大量社會上層人士。

齊如山和馮耿光,是“梅黨”中最重要的成員。之外還有李釋戡(參看本公眾號之前文章:美人、名仕、官僚、漢奸——梅蘭芳的朋友圈)、許伯明、羅癭公、黃秋嶽、吳震修、王夢白、陳師曾等許多人。更不用說梅的老師、藝術指導“通天教主”王瑤卿、琴師徐蘭沅與王少卿等了。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和馮耿光


馮耿光是梅一生最重要的支持者。他與梅家舊識,梅蘭芳十四歲上結識馮耿光後,兩人可謂相伴一生。據說梅蘭芳在“雲和堂”的合約,就是馮出錢為之解約贖身,並協助安排他的學習。還據說,當時市面上描寫梅出名前事蹟的小傳,全部為馮買下銷燬。

《伶史》中記錄了二人的交往:諸名流以其為巧玲孫,特垂青焉,幼薇尤重蘭芳。為營住宅,卜居於蘆草園。幼薇性固豪,揮金如土。蘭芳以初起,凡百設施,皆賴以維持。而幼薇亦以其貧,資其所用,略無吝。以故蘭芳益德之。嘗曰:“他人愛我,而不知我,知我者,其馮侯乎?”

日本人波多野乾一也在其《京劇二百年曆史》中記錄說:諸氏謂蘭芳為巧玲之孫,極力捧場。幼薇尤其盡力,為營住宅於北蘆草園。凡有利於蘭芳者,揮金如土,不少吝惜……

馮對梅,曾一擲千金,為梅貴妃添置“霓裳羽衣”行頭;連續包場梅郎演出,讓競爭對手含恨而走;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點翠頭面 材質 K金款識:丙、慶和、興、泰、足赤。


梅蘭芳凡表演、劇目、組班、赴日、赴美、移居上海、避禍香港等均有馮耿光主持、參與籌劃。梅在北京、上海的住處,也都是馮代為籌謀訂購;梅蘭芳與孟小冬的一段情,馮耿光也深涉其間。

1949年後,兩人境遇迥異,但感情仍濃。或者,這種不忘舊人也是梅蘭芳長久為人稱道的原因之一。

馮家的私廚王壽光後來還去了梅家,直到1958年才離開。梅蘭芳比馮耿光先去世,上世紀60年中期,文革剛開始,馮耿光也去世,其夫人的生計、後事均由梅家操辦。

相較馮耿光,齊如山可能更為大眾熟知一點,陳凱歌的電影《梅蘭芳》裡,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原型就是齊如山。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與齊如山



齊如山第一次看梅的戲,是京劇《汾河灣》。接下來他寫信提建議,兩人通書信兩年之後才見面。

這次見面,還是梅蘭芳的提議。從齊如山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持重之舉。畢竟當時官宦世家子弟與戲子(當時幾與“相公”同等看待)交往,在社會輿論上容易有非議。

兩人相交後,梅蘭芳得到了很大幫助,他的新戲大部分是由齊如山策劃、編寫。後來梅蘭芳前往日本、美國,齊如山也全程跟隨,統籌諸事。

“九一八事變”後,齊如山與馮耿光就梅蘭芳去向問題發生爭執,最後梅蘭芳採納馮耿光意見,遷居上海,齊如山留在了北京,兩人由此作別。

齊如山頗悽楚而傷感、驕傲又倔強地寫信給梅蘭芳:我從民國二年冬天給你寫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藝術日有進步;自今之後,算是停止住了。

此後兩人聯繫很少,大概也見過,詳細內情卻不為外人道了。

離開了齊如山的梅蘭芳,在藝術上並未停步,先後創排新劇《抗金兵》、《生死恨》,赴蘇聯訪歐洲。可惜接下來的八年抗戰輟演與建國後的政治任務導致梅的晚期創作只得一出《穆桂英掛帥》。

1949年後,齊如山去了臺灣,梅蘭芳留在大陸,兩人當時各自力勸對方來自己這邊,沒成功,自此天各一方。1961年齊如山在聽到梅的死訊後,當天拿出珍藏的梅的手跡,日日摩挲,老淚縱橫,於第二年去世。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電影《梅蘭芳》中,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在得知梅蘭芳死訊後,翻出手稿細讀,老淚縱橫


梅蘭芳的感情生活

梅蘭芳藝術成就與為人都令人稱讚,但他感情生活卻也存在一些瑕疵,其中固有時代原因,但也是“梅黨”的助推和他個人的選擇。今天大眾熟知的,便是他與正室福芝芳,和“冬皇”孟小冬兩人的情感糾葛。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王佩瑜籤贈梅蘭芳夫婦拜師照1948年


實際上,梅蘭芳還有一位髮妻王明華。只是後來因為無子嗣(子嗣早夭,又做了絕育手術),避居天津,梅宅的主導權都落在福芝芳手中。

福芝芳是旗人,勉強算梅蘭芳的師妹。性格爽朗,為人周到,雖入門晚,但卻為正室,其時周圍人都曉得梅宅有個厲害的大奶奶。

梅蘭芳與福芝芳的故事後人演繹不多,孟小冬則因為後來和杜月笙成婚,引發了後人極多關注。關於孟小冬和梅蘭芳的交往,最流行的說法是“梅黨”以馮耿光為首的一群人,攛掇二人,以分福芝芳的權。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孟小冬 側臉照


最詭異的說法是王明華因不甘心而導演了兩人結識。不管事實如何,總之事實上兩人成了,而且絕不只是清純地“看看電影”就罷了(參看陳凱歌電影《梅蘭芳》此也是為尊者諱),梅置下另外的宅子,兩人正式同居。

梅蘭芳到底有沒有給孟小冬許下名分,後人不可得知。梅赴美演出時,孟小冬與福芝芳為了誰陪伴在側戰了一場,福聲稱“可以把肚裡的孩子打掉陪梅出國”,最後誰也沒去;後來孟在梅蘭芳伯母葬禮時登門梅宅,被福芝芳拒之門外,孟終於不敵敗退。

中間還出了一次刺殺案,主流猜測刺客為孟小冬的腦殘粉(一粉抵十黑),針對梅蘭芳但誤殺了梅的朋友——北京《大陸晚報》的經理張漢舉。而據說福芝芳事後高調又撇清的一句“大爺的命要緊”,無疑更在兩個女人的戰爭中佔了上風。

據說梅黨內部還為此搞過一次公投,粉頭們認為“孟需要‘人服侍’,福可以‘服侍人’…為梅郎一生幸福計,就不妨舍孟而留福。”一錘定音,孟小冬黯然離場。數年後梅還分了孟四萬贍養費,表示“就當戲白唱了”。

孟小冬如是高傲,心中怎會沒有怨氣,事後她曾公開在報紙上發一啟事,講述梅孟糾葛,剖析心跡。梅蘭芳及“梅黨”沒有作出回應。她更發下誓願,再嫁就要嫁個比梅蘭芳更好的人物。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孟小冬 肖像照


此後才有孟小冬與杜月笙的一段故事,若論影響,此時梅蘭芳當然不如杜月笙遠矣,這是一個跺跺腳中國也要跟著晃一晃的人物。但孟小冬和杜月笙也不是一段美滿故事,杜月笙在香港和孟小冬成婚,此時已經是1950年,杜月笙也在彌留之際。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杜月笙(1888-1951) 杜家祠堂落成招待北平各名劇家合影1931年


待杜月笙去世,留給孟小冬三萬美金,傳言孟小冬只說“這可怎麼夠過活”。 杜月笙死後,孟小冬獨居香港,深居簡出,專心教授弟子。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杜月笙六秩華誕 “寶成公記”金煙盒材質 K金


1967年,孟小冬因親友均在臺灣,為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閉門靜養。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哮喘發病,送醫後於1977年5月27日去世。


梅蘭芳赴美演出大獲成功的背後故事

梅蘭芳的戲劇成就,並不僅限於國內,可以說他是讓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真正走入國際的第一人,這或許也可看作梅蘭芳藝術生涯的最巔峰,但其中曲折,卻又似乎難為人道。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與化妝為武松的範朋克合影



梅蘭芳1930年赴美,此時正逢美國經濟大蕭條,赴美經費只能自籌。馮耿光作為銀行行長,出了大力,“梅黨”諸人與梅本人籌劃費用前後總計約有15萬,梅蘭芳甚至冒了破產的危險,堪稱豪賭。

“梅黨”對此事的重視超乎尋常,齊如山也一同出訪,他將主要精力主要花在編劇、導演事宜上,在演出宣傳上也是排山倒海,各種中英文說明、圖冊中甚至還包括胡適胡博士的《梅蘭芳與中國戲劇》,宣傳攻勢非常厲害,放在今天也是超乎尋常的頂級資源,估計後世也難有相爭鋒者。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1930年,梅蘭芳劇團訪美演出歸來,胡適(前排左二)與梅蘭芳(前排左三)、齊如山(前排左一)等合影。



1930年的2月16日,是梅蘭芳赴美演出的第一站——紐約42街劇院,這是梅蘭芳的美國首演,當晚劇目是《汾河灣》、《劍舞》、《刺虎》等。整個赴美演出中,《汾河灣》、《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打漁殺家》和《刺虎》等是重頭劇目。

這次赴美,美國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榮譽博士學位,這些學位的獲取,也是因為“梅黨”的策劃。不說此時的老美,單說今日,他們對京劇等傳統藝術的認識,實際也非常有限。這些博士學位,究其根本,大約也和方鴻漸的學位意義相當吧。

“梅黨”這一行為,概因戲子在國內地位低,許多人與梅蘭芳交往時往往有身份之虞,為梅謀個“博士”稱號,至少在稱呼上可以免去這種尷尬,這也算是梅蘭芳曲徑通幽地提高伶人地位手段之一種。

此後,如前所述,梅蘭芳的藝術到底進步如何,自有公論。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在於,抗戰後,梅蘭芳的復出演出劇目全是崑曲:《思凡》、《刺虎》、《斷橋》、《遊園驚夢》。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遊園驚夢》戲裝照


1949年之後,梅蘭芳雖然在新戲創作上,成果不豐,但他所引領的梅派,卻將京劇藝術推向了最高峰,終成“國粹”。一代大師,實至名歸。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蘭芳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蘭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