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1年,梅兰芳病逝于北京。周恩来听闻后,派时任副总理的陈毅前去吊唁慰问。在此时,陈毅称梅兰芳为“一代完人”。

此后,这一评述,便成了梅兰芳几乎所有形象的代表。但这一形象标签,多出于后人的尊敬,以及为尊者讳,很多事情隐去不谈,真实的梅兰芳,又哪会这样简单呢?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生于清末,成名于民国初年,他的主要艺术成就也集中在民国时期,纵观梅兰芳的生平与交往对象,就是一部民国文化史与风情史。纵贯其中的,不单是一代大师的绝唱,更有国家、民族在乱世中的荡气回肠。

正在举行的北京银座“梅兰芳暨师友故物”专场中,提供了大量梅兰芳的照片及故物,让我们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京剧艺术大师,也看到民国时历史、人文的一角。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段隐晦的历史

今天几乎没人再提梅兰芳出身于相公堂子,甚至从民国开始,这就是“梅党”到官方都极力回避的一点。

戏子陪酒是清末伶人的陋习,清末男风鼎盛(搞基是潮流之一),当时称为“相公堂子”。这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私人科班,其中的学戏幼童,在课业、演出之余,还要陪酒侍客。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 《春香闹学》戏装照1920年


这是不太光彩的历史,正史中几乎见不到什么记载,倒是时人笔记中会出现关于这些的记录。

民国时,梅兰芳拥趸甚多,自然也有专门黑他的“水军”。穆辰公是那时著名的“梅黑”,他曾仿《史记》体例写了一部《伶史》,其中就有关于梅兰芳在“相公堂子”的记述:乃以裙姊(即梅兰芳)拜于朱小芬之门。小芬……亦风月场中班头也。裙姊既入云和堂,署名兰芳,字畹华,以年稚貌美,其香车恒无停轨,士大夫识巧玲二琐者,无不推其爱于兰芳……然兰芳性驯良,虽大家闺秀无其温婉……小芬以兰芳有色而无艺,乃使其入喜连成附学……正乐育化会成立,以私寓营业为乖人道,呈请警厅取消之,京师私寓遂绝,而兰芳艺亦成,唱青衣……

朱小芬是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后来“梅党”等说梅的开蒙老师是吴菱仙,却是他出堂子后的事。不得不说,梅兰芳能脱离相公堂子,是时、运相交,既赶上了相公堂子逐渐走向衰败,还早遇贵人,从此脱离。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 《武家坡》戏装照


梅兰芳的这一段历史,在民国时便已经为人讳,到今天除了少量史料,基本看不到记载。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霸王别姬》戏装照 八张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续编》中就说,在1917-1918年间,他本计划以梅兰芳为原型撰写历史小说《留芳记》,消息传开后,多人劝诫他收笔。

《申报》主笔赵叔雍说:“畹华的为人,真如出污泥而不染,你先生也赏识他、呵护他的,关于云和堂的事,大家以为不提为好,免成白圭之玷。”

《新闻报》副总编辑文公达也说:“兰芳虽是冯六爷一班人捧起来的,外间那些人,妒忌他尽说些脏话,那是不可轻信的。”


技压群芳的梅兰芳

刚一出道,梅兰芳就在北京引起大量关注。但民国时,一个艺人在北京红了不算,还要在上海唱红才算真的成“角”,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之事,对比此时海上画派在全国的风靡,也可想而知此时上海作为中国对外最大的窗口,其文化影响力是何等巨大。

1913年,梅兰芳19岁,赴上海演出第一次唱“压轴”戏(即每晚演出的倒第二场,为演出最重要场次),凭借艳压群芳的表演,誉满海上,此时他才真正成了舞台上的“角”。

此后几年,梅兰芳不断创排新戏,编排了诸如:《孽海波澜》(1914年)、《嫦娥奔月》(1915年)、《黛玉葬花》、《一缕麻》(1916年)等,渐成新时代伶界最耀眼的明星,声名一时无两,稳居于新崛起的“四大名旦”之首。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海双心照相馆 梅兰芳饰西施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海中华照片馆 程砚秋饰梅妃戏装照1928年


在梅兰芳之前,旦角在舞台上并没有那么受重视,或者说,旦角在梅兰芳之前还不能成为舞台上的担纲。梅兰芳之前,“生”才是台上最耀眼的明星。这也很好理解,毕竟传统戏剧里,大多还是以男性为主的故事,男性角色始终要占更重要地位。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晚清 戏曲《翠屏山》等剧中人物合影照


随着梅兰芳新戏的不断推出,以及几个“生”角因病等退出舞台,这才显出“旦”的重要与风采。

此时梅兰芳在舞台上到底有多风光呢?纵观近代戏曲史上无数璀璨的明星,只有他和老生谭鑫培获得过“伶界大王”的称号。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谭鑫培《定军山》剧照



癫狂的粉丝,更是这一时期梅兰芳艺术生涯的最好注脚。

郭宝昌的电视剧《大宅门》里,着力刻画了白家小姐痴迷万筱菊,最后甚至和万筱菊照片结婚,这里面的万筱菊原型就是梅兰芳,而“白家小姐”也真有其人,是郭宝昌的十二姑——同仁堂乐家的小姐。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宅门》中蒋雯丽饰演的白玉婷,就是万筱菊(梅兰芳)的超级粉丝


《伶史》中也有关于梅兰芳疯狂粉丝的记录:民国以来,兰芳名大噪,声震遐迩……演剧于天乐园,都中人士倾巷往观,鲜鱼口日为车马所填,至不能行,甚有自数十里外舟车来京,以一见颜色为荣者,妇女尤为所颠倒,夜不能寐,至有发癫疾者。

谭鑫培和梅兰芳,有过合作,也打过对台。谭梅演出《汾河湾》,梅兰芳曾临时改新身段,谭鑫培也曾临时在台上增加戏词,为难梅兰芳。

1916年,梅兰芳在“吉祥戏园”重演他最早的创新戏《孽海波澜》,而谭鑫培同时在同处东安市场的“丹桂茶园”演出。这次对台并非梅兰芳意愿,乃是剧院老板的故意为之。

这次对台,梅兰芳的卖座超过谭鑫培,事后梅曾为此向谭道歉,谭也是一笑置之。一年后,谭鑫培因被迫抱病出席权贵堂会,回家后气累交迫,病势日重,不久去世。

梅兰芳的贵人

梅兰芳的成功,除却他个人的努力外,还有社会潮流、文人帮扶等多种因素。除了绝佳的戏剧表演外,他对传统京剧的改革与创新,让新戏贴近时代,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说来简单的“创新”二字,实际是一段异常艰苦的过程,梅兰芳拍新戏,剧本、服装、唱段、场面等千头万绪,头几出新戏,每出都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排演,其成功也绝非一日之功。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各式戏装扮相照一组


提及梅兰芳,就不得不说“梅党”,没有梅兰芳,便没有“梅党”但没有“梅党”,同样也成就不了梅兰芳。

按今天的话来说,“梅党”便是此时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团,这些粉丝团中,光中坚构成就有国会议员、银行家、知名文人、画家、教授等大量社会上层人士。

齐如山和冯耿光,是“梅党”中最重要的成员。之外还有李释戡(参看本公众号之前文章:美人、名仕、官僚、汉奸——梅兰芳的朋友圈)、许伯明、罗瘿公、黄秋岳、吴震修、王梦白、陈师曾等许多人。更不用说梅的老师、艺术指导“通天教主”王瑶卿、琴师徐兰沅与王少卿等了。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和冯耿光


冯耿光是梅一生最重要的支持者。他与梅家旧识,梅兰芳十四岁上结识冯耿光后,两人可谓相伴一生。据说梅兰芳在“云和堂”的合约,就是冯出钱为之解约赎身,并协助安排他的学习。还据说,当时市面上描写梅出名前事迹的小传,全部为冯买下销毁。

《伶史》中记录了二人的交往:诸名流以其为巧玲孙,特垂青焉,幼薇尤重兰芳。为营住宅,卜居于芦草园。幼薇性固豪,挥金如土。兰芳以初起,凡百设施,皆赖以维持。而幼薇亦以其贫,资其所用,略无吝。以故兰芳益德之。尝曰:“他人爱我,而不知我,知我者,其冯侯乎?”

日本人波多野乾一也在其《京剧二百年历史》中记录说:诸氏谓兰芳为巧玲之孙,极力捧场。幼薇尤其尽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凡有利于兰芳者,挥金如土,不少吝惜……

冯对梅,曾一掷千金,为梅贵妃添置“霓裳羽衣”行头;连续包场梅郎演出,让竞争对手含恨而走;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点翠头面 材质 K金款识:丙、庆和、兴、泰、足赤。


梅兰芳凡表演、剧目、组班、赴日、赴美、移居上海、避祸香港等均有冯耿光主持、参与筹划。梅在北京、上海的住处,也都是冯代为筹谋订购;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一段情,冯耿光也深涉其间。

1949年后,两人境遇迥异,但感情仍浓。或者,这种不忘旧人也是梅兰芳长久为人称道的原因之一。

冯家的私厨王寿光后来还去了梅家,直到1958年才离开。梅兰芳比冯耿光先去世,上世纪60年中期,文革刚开始,冯耿光也去世,其夫人的生计、后事均由梅家操办。

相较冯耿光,齐如山可能更为大众熟知一点,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里,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原型就是齐如山。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与齐如山



齐如山第一次看梅的戏,是京剧《汾河湾》。接下来他写信提建议,两人通书信两年之后才见面。

这次见面,还是梅兰芳的提议。从齐如山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持重之举。毕竟当时官宦世家子弟与戏子(当时几与“相公”同等看待)交往,在社会舆论上容易有非议。

两人相交后,梅兰芳得到了很大帮助,他的新戏大部分是由齐如山策划、编写。后来梅兰芳前往日本、美国,齐如山也全程跟随,统筹诸事。

“九一八事变”后,齐如山与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问题发生争执,最后梅兰芳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留在了北京,两人由此作别。

齐如山颇凄楚而伤感、骄傲又倔强地写信给梅兰芳: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你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此后两人联系很少,大概也见过,详细内情却不为外人道了。

离开了齐如山的梅兰芳,在艺术上并未停步,先后创排新剧《抗金兵》、《生死恨》,赴苏联访欧洲。可惜接下来的八年抗战辍演与建国后的政治任务导致梅的晚期创作只得一出《穆桂英挂帅》。

1949年后,齐如山去了台湾,梅兰芳留在大陆,两人当时各自力劝对方来自己这边,没成功,自此天各一方。1961年齐如山在听到梅的死讯后,当天拿出珍藏的梅的手迹,日日摩挲,老泪纵横,于第二年去世。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在得知梅兰芳死讯后,翻出手稿细读,老泪纵横


梅兰芳的感情生活

梅兰芳艺术成就与为人都令人称赞,但他感情生活却也存在一些瑕疵,其中固有时代原因,但也是“梅党”的助推和他个人的选择。今天大众熟知的,便是他与正室福芝芳,和“冬皇”孟小冬两人的情感纠葛。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佩瑜签赠梅兰芳夫妇拜师照1948年


实际上,梅兰芳还有一位发妻王明华。只是后来因为无子嗣(子嗣早夭,又做了绝育手术),避居天津,梅宅的主导权都落在福芝芳手中。

福芝芳是旗人,勉强算梅兰芳的师妹。性格爽朗,为人周到,虽入门晚,但却为正室,其时周围人都晓得梅宅有个厉害的大奶奶。

梅兰芳与福芝芳的故事后人演绎不多,孟小冬则因为后来和杜月笙成婚,引发了后人极多关注。关于孟小冬和梅兰芳的交往,最流行的说法是“梅党”以冯耿光为首的一群人,撺掇二人,以分福芝芳的权。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孟小冬 侧脸照


最诡异的说法是王明华因不甘心而导演了两人结识。不管事实如何,总之事实上两人成了,而且绝不只是清纯地“看看电影”就罢了(参看陈凯歌电影《梅兰芳》此也是为尊者讳),梅置下另外的宅子,两人正式同居。

梅兰芳到底有没有给孟小冬许下名分,后人不可得知。梅赴美演出时,孟小冬与福芝芳为了谁陪伴在侧战了一场,福声称“可以把肚里的孩子打掉陪梅出国”,最后谁也没去;后来孟在梅兰芳伯母葬礼时登门梅宅,被福芝芳拒之门外,孟终于不敌败退。

中间还出了一次刺杀案,主流猜测刺客为孟小冬的脑残粉(一粉抵十黑),针对梅兰芳但误杀了梅的朋友——北京《大陆晚报》的经理张汉举。而据说福芝芳事后高调又撇清的一句“大爷的命要紧”,无疑更在两个女人的战争中占了上风。

据说梅党内部还为此搞过一次公投,粉头们认为“孟需要‘人服侍’,福可以‘服侍人’…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一锤定音,孟小冬黯然离场。数年后梅还分了孟四万赡养费,表示“就当戏白唱了”。

孟小冬如是高傲,心中怎会没有怨气,事后她曾公开在报纸上发一启事,讲述梅孟纠葛,剖析心迹。梅兰芳及“梅党”没有作出回应。她更发下誓愿,再嫁就要嫁个比梅兰芳更好的人物。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孟小冬 肖像照


此后才有孟小冬与杜月笙的一段故事,若论影响,此时梅兰芳当然不如杜月笙远矣,这是一个跺跺脚中国也要跟着晃一晃的人物。但孟小冬和杜月笙也不是一段美满故事,杜月笙在香港和孟小冬成婚,此时已经是1950年,杜月笙也在弥留之际。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杜月笙(1888-1951) 杜家祠堂落成招待北平各名剧家合影1931年


待杜月笙去世,留给孟小冬三万美金,传言孟小冬只说“这可怎么够过活”。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杜月笙六秩华诞 “宝成公记”金烟盒材质 K金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转迁到台北定居,闭门静养。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哮喘发病,送医后于1977年5月27日去世。


梅兰芳赴美演出大获成功的背后故事

梅兰芳的戏剧成就,并不仅限于国内,可以说他是让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真正走入国际的第一人,这或许也可看作梅兰芳艺术生涯的最巅峰,但其中曲折,却又似乎难为人道。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与化妆为武松的范朋克合影



梅兰芳1930年赴美,此时正逢美国经济大萧条,赴美经费只能自筹。冯耿光作为银行行长,出了大力,“梅党”诸人与梅本人筹划费用前后总计约有15万,梅兰芳甚至冒了破产的危险,堪称豪赌。

“梅党”对此事的重视超乎寻常,齐如山也一同出访,他将主要精力主要花在编剧、导演事宜上,在演出宣传上也是排山倒海,各种中英文说明、图册中甚至还包括胡适胡博士的《梅兰芳与中国戏剧》,宣传攻势非常厉害,放在今天也是超乎寻常的顶级资源,估计后世也难有相争锋者。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0年,梅兰芳剧团访美演出归来,胡适(前排左二)与梅兰芳(前排左三)、齐如山(前排左一)等合影。



1930年的2月16日,是梅兰芳赴美演出的第一站——纽约42街剧院,这是梅兰芳的美国首演,当晚剧目是《汾河湾》、《剑舞》、《刺虎》等。整个赴美演出中,《汾河湾》、《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打渔杀家》和《刺虎》等是重头剧目。

这次赴美,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这些学位的获取,也是因为“梅党”的策划。不说此时的老美,单说今日,他们对京剧等传统艺术的认识,实际也非常有限。这些博士学位,究其根本,大约也和方鸿渐的学位意义相当吧。

“梅党”这一行为,概因戏子在国内地位低,许多人与梅兰芳交往时往往有身份之虞,为梅谋个“博士”称号,至少在称呼上可以免去这种尴尬,这也算是梅兰芳曲径通幽地提高伶人地位手段之一种。

此后,如前所述,梅兰芳的艺术到底进步如何,自有公论。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抗战后,梅兰芳的复出演出剧目全是昆曲:《思凡》、《刺虎》、《断桥》、《游园惊梦》。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游园惊梦》戏装照


1949年之后,梅兰芳虽然在新戏创作上,成果不丰,但他所引领的梅派,却将京剧艺术推向了最高峰,终成“国粹”。一代大师,实至名归。



首次面世的照片及故物,解密梅兰芳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梅兰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