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张之洞,晚清封建大吏,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在旁人眼中,张之洞至死都是晚清的“忠臣”,然而后世的革命者对其的评价都是很高的。比如孙中山曾称赞张之洞,实乃:“不言革命之革命者”;而毛主席也称赞他:“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革命者们为何会如此夸赞这样一个旧官僚?这是因为张之洞在湖北发展实业,组建新军,而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为武昌起义做了准备。首先,张之洞的新军是革命党完全掌握的第一支正规军;其次,张之洞建立的汉阳枪炮厂为革命军提供了现成的武器;最后,张之洞为武汉留下了巨额资金,当起义军解放整个武汉后,发现府库内的银两堆积如山,成了他们现成的活动资金……

如果说张之洞在客观上帮助了反清革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在他的主观意识里,是否也有类似的反清思想呢?对此,近代史学者孔吉祥在翻阅日本外务省档案时,发现了一封足以颠覆人们历史认知的密档,揭开了张之洞反清心理的冰山一角。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吴禄贞

这封密档,形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也就是庚子事变之后。当时,张之洞向日本外务省发送了一封“严正”照会。在照会中,张之洞要求日本严厉惩处几位留学生,其中一人正是革命元勋,曾发动滦州起义,给予满清朝廷极大震撼的吴禄贞。

张之洞在文中写道:

其中,刘赓云、吴祖荫两名,尤为狂悖,查出与湖北乱匪书信,其中言语种种,骇人听闻。……应请日本学校校长、教师、各军队长,严加管束,恺切训诫,如真能醒悟改悔,涤去旧染,屏绝乱党,不与往来……

又吴禄贞一名,闻其托故潜行回华,并未回到湖北.曾在大通滋事.现又潜回日本学校。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张之洞为何要特意指出吴禄贞?这是因为此人正是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武备学堂之高材生。当时,张之洞将吴禄贞派往日本学习军事。谁知嫉恶如仇、血气方刚的吴禄贞很快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成为一个非常激进的革命者。

据日本外务省档案记载.张之洞要严惩吴禄贞等人的照会发出之后。驻汉口的日本领事,即迅速将其转呈上司,并归于一号机密信件。不久后,日方对张之洞的要求给予回复:

对于留日清国学生的政治思想及其活动进行干涉与监督,应该是在本邦驻札的清国公使以及张之洞所任命的留学生监督的事情。我国政府,不想担负对于留日学生的思想与政治行为进行监督的责任。也不想过问此事。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很显然,日方并不想在清朝和革命党之间站队。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希望中国革命成功,而是从革命党与清朝的斗争中渔翁得利。

由此看来.张之洞对吴禄贞等人的十分露骨的革命反满思想与言行,是了然于胸的。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吴禄贞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张之洞竟对他“大逆不道”的言行只字未提,不仅没有追究,还予以了重用。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张之洞先后委他为湖北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将弁学堂护军总教习和武普通学堂会办等军事要职,有一定人事任免之权。而吴禄贞利用这个职位,介绍大量革命青年进入湖北新军,暗中向学生兵宣传爱国思想和革命主张,使“江汉士风,为之一变”。对此,张之洞虽心知肚明,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丝毫不干涉。

同时,吴禄贞在张之洞保举下步步高升,甚至直接到京师任职,成为士官生中的第一个八旗都统和巡抚,掌握了禁军的兵权。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3日,吴禄贞在滦州策动起义,准备直捣近在咫尺的北京城。其后由于叛徒告密,吴禄贞惨遭袁世凯刺杀,导致滦州起义失败。不过这场京畿地区的兵变,大大震撼了满清政府,最终直接促成了宣统皇帝的退位。

为了追究这场兵变的责任人,御史温肃直接将矛头直指已经去世的张之洞:

已故大员包藏祸心.反形已著,请宣示罪状,以快人心而申国法。窃已故山西巡抚吴禄贞,跋扈素著,曾游学东洋。归后倡言排满革命不讳……皆该员主谋。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这里的已故大员,自然就是吴禄贞的恩主——张之洞。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张之洞的辖地,而他的得意门生又在京畿地区造反,谁都能看出,张之洞绝对脱不了干系。

因此,很多近代史学者认为,张之洞在主观上肯定有同情革命,反感满清的心理。毕竟当时“排满思想”在社会上到处流传,作为汉人的张之洞不可能没有触动,所以才会容忍吴禄贞等革命派在自己眼皮底下活动。

日本有一密档,内容颠覆历史,学者:难怪反清起义首先成功于武汉

因此学者孔吉祥说:“可以说,正是张之洞的这种对革命党人的容忍与宽宏,才使武汉地区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成了革命势力的温床。”只要张之洞稍微严厉一点,辛亥革命或许就不能成功。因此,张之洞不愧是推翻满清的大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