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與好人,《水滸傳》與現實的觀念反差

好漢在大眾的心理一直是一個積極的詞彙,代表著正義、俠義,大約就是武俠小說裡的大俠,一身正氣,劫富濟貧,打抱不平。

《水滸傳》裡的各種好漢似乎與大俠沒有什麼關係,與我們眼中的好人差距更大。如果以好人的標準來看,好漢完全不能與好人畫等號。

好漢與好人,《水滸傳》與現實的觀念反差

水滸傳中的好人大概只有魯智深了,魯智深沒有傷害過無辜,對弱小者,對朋友積極救助,扶持。講義氣,認識史進後,立馬喝酒,也不逼迫史進和自己一道上山,在史進被抓後,一個人孤身前往救援。對林沖也是兄弟義氣,願意為兄弟出頭,林沖受迫害後,想方設法保護林沖,一直送林沖到滄州地界。拳打鎮關西更是體現出魯智深的俠義精神,為弱小打抱不平,不考慮自己的安危,打死地方一霸;打跑周通,解救了劉太公的女兒,並且接觸劉太公的後顧之憂,不許周通他們下來騷擾劉太公,即使到後面周通他們被官軍圍困,不計較前仇,前去解救。

好漢與好人,《水滸傳》與現實的觀念反差

其他的好漢則大多與好人的觀念對立被稱為英雄的武松,即使是醉打蔣門神的時候,也是幫一個黑白兩道通吃的施恩去打黑道的蔣門神,是強出頭而不是打抱不平,尤其是在鴛鴦樓,不僅殺了張都監,蔣門神,還殺了一眾無辜的人。晁蓋一夥,劫了生辰綱,不管對方的錢財是不是不義之財,半路搶劫總是被人瞧不起,所以在山上也只是楊志上山的時候不好意思的提到生辰綱的事,這也成為他們在眾多好漢中的汙點,以致後來時遷上山,晁蓋非常生氣,認為好漢不應該做偷雞摸狗的事情,時遷敗壞了梁山好漢的名聲,要把時遷拉出去砍了。

好漢與好人,《水滸傳》與現實的觀念反差

以此可以看出梁山上的好漢大多是殺過人的,有時就是很簡單的矛盾,武松因為爭口角,把對方打到暈死;李逵就更不要說了,殺人如麻。好漢還是攔路搶劫的,從晁蓋到二龍山、桃花山,對影山,這些山頭的一眾人等,就是以攔路搶劫為生。

歸根到底,好漢就是同情、羨慕、支持、歸順好漢的人。不敢原來是什麼樣的人,有點才藝,如金大堅、樂和之類;會使槍弄棒的,大都是這樣的;願意上山的,石勇、石秀、時遷等;願意歸順的,各個敗將。都是好漢。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歸順宋江的,都可以是兄弟。

這就與觀念中的好人差別巨大,好人應該是樂於助人、與人為善、謙謙君子、和而不同。

梁山好漢不是觀念意義上的好人,如果脫離所處的環境,以好人的標準去看待,這些人大都是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