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中薛兆丰教授的PPT,让你理解保险了吗?

奇葩说中薛兆丰教授的PPT,让你理解保险了吗?


01


富媒体时代的网红,大家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

有扮美的,有扮丑的,有搞怪的,有搞笑的,有拼颜值的,还有拼才艺的。

在网络上讲课的教授不少,但能够成为网红的教授不多。

薛兆丰就是其中最火的一个网红经济学教授。

知乎上专门有人开了一个话题“怎样才能嫁给薛兆丰?”

我想靠颜值走红的流量小鲜肉,到50多岁,应该不会有小姑娘哭着喊着要嫁给他了。

但是,薛兆丰可以,这足以说明他的魅力。

他的魅力在于他是彻头彻尾的理工科直男模板,理性到残酷,是一个情商黑洞。

但是,很多看不透、看不穿,不知道如何开口的事儿,到了薛兆丰这里,似乎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进行解释。

他用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残酷性,告诉我们,那些我们认为无法接受的现实所存在的合理性。

例如,婚姻辩题中的“家庭企业论”,爱情辩题中的“绿豆红豆论”,“沉没成本理论”的生活化应用,等等。

奇葩说中薛兆丰教授的PPT,让你理解保险了吗?


生活当中大多数人,每个人都只认自己的理儿,在相互无法理解,解释不清的时候,就会无理取闹。

在这个复杂世界中,薛兆丰却是一个通透的明白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有办法用你能接受的方式,把道理讲给你听。

02


今年《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告诉他们吗?”

薛兆丰在现场展示了一张PPT。

用来解释人生的三种模式:平平淡淡,少年得志以及大器晚成;

从而引出“知道死亡时间的好处是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时间”这个观点。

薛教授说,《利息理论》的作者,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有一个金句:

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每一个人追求的,不是今天的消费最大化,也不是明天的消费最大化。我们要追求的,是我们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

所以,我们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必须要有时间的观念。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它不同的收入节奏。

这个PPT纵轴代表的是收入,横轴代表的是年龄。

奇葩说中薛兆丰教授的PPT,让你理解保险了吗?


蓝色那条代表平平淡淡型,有些人青年时候就开始工作,到晚年的时候退休,工资收入基本没变。

红色那条代表少年得志型,这种人青少年的时候收入很高,但是马上急转直下。

绿色那条代表大器晚成型,开始的时候生活挺苦的,到中年以后收入才开始增加。

经济学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我们追求的是生命周期终身收入的最大化。

我们求的是这些曲线下面的面积最大,那这些面积的最大,你怎么才能求到呢?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个人的寿命长短。如果不知道,靠猜的话,你很容易失算。

比如有些人自己选择了那种大器晚成的职业,所以早年的时候就一直十年寒窗苦苦攻读,谁知道英年早逝。

有些人选择少年得志的生活方式,及时行乐,谁知道自己活得很长,度过了一个漫长而贫困的晚年。

03


薛教授在他的畅销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6章,讲到了跟奇葩说中类似的观点。

而这样的观点,是在探讨储蓄和保险原理的时候提出的。

中国有句话叫未雨绸缪,意思是今天要为未来的不确定做准备。储蓄和买保险,都是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方法。

奇葩说中薛兆丰教授的PPT,让你理解保险了吗?


薛兆丰在书中举了个例子:

一个人现在还年轻力壮,但将来年纪大了可能会生病,为了预备将来治病的钱,有两种做法。

一种方式是现在就开始存钱,每个月拿出10%的收入存起来;

另一种方式是每个月拿出10%的收入去买保险。

这两种做法的区别在于,如果用储蓄来未雨绸缪,将来年纪大了没生病,储蓄没有被花掉,就赚了。但是如果运气不好,生了大病,这份储蓄就会被用掉,个人财富就会减少。

通过储蓄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的结局可变,是有风险的:要么保有原来的这份储蓄,要么这份储蓄被用掉。

而如果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如果将来生病了,保险公司会替他支付医药费;如果不生病,保险公司也不会还他的钱,因为这笔钱是用来购买“未来收入一样”的服务的。

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不论生病还是健康,未来的收入都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得花钱来购买。

而保险公司就是专门提供“未来收入一致性”服务的一种商业机构。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6章的标题是: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经济学称这种自然倾向为“不耐”。

但每个人不耐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强一点,有些人弱一点;有些情况下强一点,有些情况下弱一点。

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要等未来来了以后才能确定。

在当下,我们只能靠想象力来推测未来。

想象力强的人,自律能力也会比较强,他能够把未来看的很具体、很明确。

许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在黑暗当中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信念。

信念其实就是对未来前景的想象。

而生老病死本身就是自然规律,不用想象力都应该知道的,提前做好规划也是应有之事。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仅不去想象未来,还选择了忽视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