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昨日出版10000期 读者祝福报纸越办越好

——记录惠州的故事和温暖 见证城市的繁荣和辉煌

《惠州日报》昨日出版10000期 读者祝福报纸越办越好

《惠州日报》第10000期报纸昨日出版。制图:陈威军 郭亮平


昨日,《惠州日报》第10000期出版。10000期代表着一万个日夜,《惠州日报》始终与惠州历届党委、政府,与惠州人民,与这座城市紧紧融为一体,共同见证成长。有读者表示要珍藏昨日的《惠州日报》,也有读者向记者讲述与《惠州日报》的故事。

“一万天太短,未来更绵长!”“今天第10000期!这座城市除了这份报纸,没有谁这样每天陪伴,帮你数着日子。”……昨日,惠州人的朋友圈被不少这样的温馨话语和第10000期《惠州日报》截图刷屏,很多读者表示,“今天的这份《惠州日报》,值得你收藏!”


《惠州日报》昨日出版10000期 读者祝福报纸越办越好

读者在《惠州日报》推广活动上咨询订报事宜。本组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1949年10月16日,在惠州城解放的第二天,《惠州日报》前身《东江日报》就沐浴着新中国成立的朝霞诞生。69年来,几经更名、几度停复刊,1993年10月1日正式定名为《惠州日报》。69年来,《惠州日报》秉承“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关注民生、服务市民”的办报宗旨,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和温暖,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和辉煌。

69年报业文化的深厚积淀,11年集团化发展改革之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已茁壮成长为惠州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的主流权威媒体。办媒体水平、事业产业发展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党报中处于先进行列,拥有读者、网友、粉丝200多万,每日资讯服务覆盖和影响社会各界人士。


《惠州日报》昨日出版10000期 读者祝福报纸越办越好

《惠州日报》成了读者的“好朋友”。


忠实读者与《惠州日报》的故事>>>

 何志成

“我看了几十年了,特别是改名为《惠州日报》后就一直看到现在。”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他非常喜欢看《惠州日报》,而且还经常投稿,向读者介绍惠州的文史。

“上世纪90年代末,《惠州日报》开办惠州文史栏目,我对惠州历史比较感兴趣,就开始投稿。”何志成说,到目前他已经坚持给《惠州日报》投稿20年,合计100多篇,稿件主要是介绍惠州历史的文章。

为什么坚持投稿?何志成说,惠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比较开放、包容的城市,惠州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员。“当时很多人认为惠州是文化沙漠,这是对惠州的不了解和误解。”何志成说,通过《惠州日报》的宣传,惠州历史文化的厚度得以体现,大家才慢慢改变对惠州历史文化的看法。

“作为岭东雄郡,惠州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希望多宣传。”何志成希望《惠州日报》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进一步挖掘、宣传和普及岭东雄郡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肖建国

“《惠州日报》改变了我的人生”

“没想到已经出版10000期了,祝福《惠州日报》越办越好。”就职于惠城区委调研室的肖建国说,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个人成长,《惠州日报》对他帮助都很大。

肖建国回忆,他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仲恺沥林找工作。因为爱好写作,他经常写文章投稿给《惠州日报》。“1998年开始刊登我的文章,当时《惠州日报》有个“外来工广场”栏目,我几乎每隔半个月就能登一篇,而且在文学板块也有我的文章。”肖建国说,由于发表文章数量较多,他被沥林镇政府“挖”去当资料员,随后又被“挖”到惠城区委调研室。

“《惠州日报》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一直没忘记。”肖建国说,《惠州日报》是个大平台,给了大家平等学习的机会,特别是2000年前后发展了一批通讯员,这批通讯员大多走上了“写手”岗位,《惠州日报》功不可没。他曾连续5年获得《惠州日报》优秀通讯员一等奖,对自己也是鼓励和鞭策。

当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正朝着“融·创赢未来”战略目标,奋力迈出大数据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肖建国建议,在人物和事件等通讯报道方面,报纸是有优势的,这也是报纸与自媒体的区别。《惠州日报》要以更开阔的眼界和视野,在通讯报道方面更活一点。例如多发民生类题材,吸引更多读者。

何三妹、张汉彬

通过《惠州日报》了解外界信息

“从我母亲开始,我家一直都有订报,那时候还不叫《惠州日报》,可以说看报纸已经成为习惯。”今年71岁的《惠州日报》忠实读者何三妹说,她觉得这份报纸越办越好,特别是版面和内容,很灵活,很切合实际。

“看了几十年了,现在《惠州日报》的稿件写得比较活,我感到很满意,看起来很舒服。”何三妹说,作为一名少出门又不懂网络的老年人,她靠每天看《惠州日报》了解外界信息,希望《惠州日报》多报道惠州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让她可以获悉惠州的变化和成就。

同样,读者张汉彬也是从《惠州日报》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我退休后坚持看《惠州日报》,已经10多年了。”张汉彬说,他从《惠州日报》上获得国家政策、惠州变化等信息,一目了然。

黄伟光

期待《惠州日报》做大做强

龙门摄影爱好者黄伟光是《惠州日报》20多年的特约通讯员,对龙门的风土人情、社情民意颇为熟悉。他与《惠州日报》很多记者是好朋友,经常为记者们提供新闻线索和图片,记者们都称他为“光哥”。记者下乡采访时,他乐于提供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甚至经常做向导,陪着记者深入基层抓新闻活鱼。

2007年至2008年,黄伟光还是《惠州日报》龙门发行站的负责人。每天,飘着墨香的《惠州日报》从惠州市区出发运往龙门县城。龙门是山区县,有些村落距离县城甚至超过100公里。黄伟光给20多个发行员下“军令状”:当日的报纸,必须当日送至订户手上。于是,《惠州日报》每日在龙门山间传阅,及时向村民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惠州日报》复刊发行10000期,是值得祝贺的事情,背后凝聚了惠州报业人的心血。”黄伟光说,他期待《惠州日报》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继续勇立潮头,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提供精神动力。

统筹 本报记者廖桂旭 采写 本报记者刘建威 侯县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