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研究中的均线与K线走势必须结合起来使用才有最好最完整的解读,我的统计整理中有以下13个条件,每一个指数、板块、个股都采取这13个条件依序解读论证,基本上可以很好解读价格演变的趋向变动,分析如下:
1、周K线为主,日K线为辅;
2、一根主涨(或主跌)的周K线可以影响5~9周的行情;
3、周K线最大的影响在组合K线的结构,但关键在周均线的趋势影响;
4、周均线最重要在于6及12周均线的涨跌变动及交叉影响,关键平衡在24周均线;
5、先针对6~12~24周均线研判趋势演变后,再回到日K线的5~10~20(中短周期),及40~60~120日均线(中长周期使用)
6、均线初期结构在“第1圈”到“第3圈”,再到“第四个圈”后确认涨跌趋势演变;
7、一旦确认中长周期涨跌势之后,中短周期的涨跌演变会更重要也更快于中长周期;
8、K线攻防应用不能采用形态为基准,必须以均线趋势结构为主导,均线趋势决定攻防K线趋势,除非横向跨距超过均线周期的影响;
9、月K线重心在每个月月初及月底的交互影响,最重要的影响在周K线跨月“同步收盘”;
10、每一波高低位周期几乎集中在该月周K线的最后一根,高低位通常在周K线中间一根。
11、所有的K线攻防点位影响收盘价是最俱影响力,其次是开盘价,不必在意高低位个;
12、周及日K线不俱学理的“形态学”,也不能以单一根日K线解读隔日的演变,从来没有这样的日K线应用;
13、K线形态名称称呼都是事后编出来的,任何称呼都可以自编,重点在实盘操作应用。
请看看下方的图表,首先是沪市“均数量换手率达到38.2%的有效换手率”,其次是“均额量及均数量”同步启动涨势,不谈单一根日成交量,而以均量线的趋向为准,然后观察比对从“第1圈”到“第3圈”增量的速度与频率。
比较日成交量与均量线自己的比率,例如维持在“1~1.382%”之间属于蓄量水平,要拉高推升助涨必须达到1.382%以上的增量就可以突破上涨。倘若超过1.618%的成交量比率,一定伴随指数的大涨,上涨比率一定会超过2.618%,甚至于更高到5%以上。
日成交量达到2倍,属于明显“大量”的特征,一旦跨入“2.382%”比率属于超大量范畴,如果超过“2.5~2.618%”后可以视为“超级量量”,此时要随时注意因为瞬间“超级量”后的瞬间变化状况,往往高低位反转就会如此。通常这样的状况出现时也会伴随“第二及第三个小时增量大于第一个小时”的增量演变,这是整体量潮演变的模式特征解读,全市场只有【麦氏理论】做到如此的数据推导论述证明。
【麦氏理论】就是要让大家来使用,不管谁都可以大大方方使用【麦氏理论】,只要在应用时加上一句“根据麦氏理论”即可,因为这些数据的统计归纳就是我创立的,因为我是“麦氏理论创始人陈少川”,全市场第一人,不管谁都无法否认。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閱讀更多 金田路忠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