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北伐少有成功,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灭掉强大的元朝?

五分音


明初徐达北伐成功主要原因是:一、利用元朝内部矛盾,趁其内耗,顺利拿下元大都;二、北伐战略路线有利,避实击虚,先取山东,再进河南,北上河北;三、徐达等北伐将领具备高素质的军事能力和北伐军队素质高。

元末蒙古内部矛盾消耗了元朝力量

先是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出现了抗元的武装力量,慢慢地就形成像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独占一方的农民起义领袖,元朝中央政府也组建力量平定各地的农民起义,到后期就形成两股大的势力,一股是扩廓帖木儿,一股是孛罗帖木儿。这两股力量又互相不服,为了争抢地盘时有斗争,而元政府对这两股军事力量也没有太多办法干预,只能从中调停。(元顺帝)

而这两股力量又参与到当时元顺帝和太子之间的斗争之中,先是扩廓帖木儿集团和太子党要铲除元顺帝身边的势力,诬陷皇帝舅舅老的沙等人,老的沙逃到孛罗帖木儿那边寻求保护;后孛罗帖木儿带兵到元大都强势将太子党的搠思监、朴不花杀死,太子出逃。此事被太子怀恨在心,命扩廓帖木儿攻击孛罗帖木儿,两大集团又开始交战,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孛罗帖木儿被刺身亡,扩廓帖木儿被封为左丞相,后封为河南王,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扩廓帖木儿在河南又和元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思道)、孔兴、脱列伯不和,双方又开始内斗不止,史书上记载"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本来被元朝廷寄予厚望去讨伐江淮一带起义军的)扩廓帖木儿就这样被拖在河南。

北伐路线避实击虚,有效达到目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起兵25万开始北伐。在北伐伊始,朱元璋为了得到北方地区人民的支持,早就发布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并严令北伐部队要秋毫无犯,不能惊扰当地居民,这样就得到北方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北伐路线首先选择从江淮入但是元军兵力较弱的山东,仅仅四个多月就拿下了山东地区,而后转向河南,并抓住时机很快占据潼关(当时扩廓帖木儿还在和关中四军阀在互斗,对明军处于观望状态),这样就扼守住关内向河南地区进攻的咽喉。随后又从河南入河北直奔元大都而去,北伐军队七月初二由河南开封出发的,一路上势如破竹,七月二十日取长芦(今河北沧州),二十三日至大沽(天津)。二十八日元顺帝看大势已去出逃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至此山东、河北、河南之地尽属明朝。由于元在关内、山西军队由于元顺帝的出逃出现了混乱局面。而后北伐军又挥师西进拿下山西和甘陕,元军抵抗不住纷纷撤向长城以北地区。

徐达等北伐将领具备高素质的军事能力和北伐军队素质高

徐达作为明朝第一名将,其军事指挥才能自然是不用多说的,明史评价他为“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常遇春像)

还有先锋常遇春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物,另外还有汤和、邓愈等一批从战场上打出来的高素质的将领,在关键时刻能打硬仗,打苦仗。另外当时北伐军队使用了火器在武器上有优势,同时北伐军也有一支强有力的骑兵部队,和蒙古军骑兵对抗也不落下风。这些都也是徐达的北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徐达能带领25万大军北伐成功的原因,但徐达并没有完全消灭掉元军,仅仅是把元军打跑了,打到大漠和草原上去了。


山中茅店


首先要明确,徐达并没有灭掉元朝,元朝逃回蒙古高原继续和明朝对峙,明朝北伐只是将元朝势力逐出了中原!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明朝。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麾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正率领二十五万明朝大军大举北伐。他们面对的,是蒙古铁骑。这是一支在一百多年前横扫欧亚的铁血军团,他们所到之处,无数国家民族灰飞烟灭,更有成千万数量的人命丧他们的屠刀下。

但是面对雄姿勃发的明朝大军,这支军队却接连败北。最后连坐镇大都的元顺帝都预感不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溜烟跑回了蒙古高原,逃到上都,至此元朝作为一个中原帝国的时代结束。元朝在中原统治结束,残余力量作为北元存在。

1368年7月,徐达收复大都,脱离中原王朝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地区至此彻底光复。收复大都后,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随后李文忠东出居庸关,直克应昌,蒙元残部继续北逃。

在强悍的蒙古面前,明朝开始确立碾压的优势姿态!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明朝完成了这样的惊天反转?

1、中原王朝有了骑兵

蒙古人靠什么狂扫欧亚?除了成吉思汗这样的优秀领导,简单而有效的军事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蒙古人的硬件:战马。有了马,蒙古人有了一日千里的远距离奔袭能力。蒙古马个头虽不大,但是耐力强,这是蒙古人远距离跋涉的重要资本。

蒙古人进攻时,先行试探,骑兵不断在对方阵地游走,一旦发现对手阵地的缺陷,马上就可以迅速集合骑兵力量对该点发起猛烈进攻,这种突袭快准狠,一般一轮冲击就可以将阵地突破。而一旦敌方阵地被破,那么迎接他们的,就是战争的满盘皆输。

在蒙古人崛起那会儿,面对的是谁呢?金国和西夏,虽然他们也有游牧民族元素,曾经也有不可一世的骑兵力量。但是在蒙古崛起时,他们都走过了一百多年,早已垂垂老矣。面对蒙古的猛烈进攻,自然力不从心。而另一个对手南宋,情况就差得多了。如果不是南宋的防御体系得当,那么要扛得住蒙古大军的冲击真的不容易。宋朝军队一直以步兵为主,为啥?没马,不能在野战中送人头,只能在城头上打防御,而这种打法很容易遭遇到蒙古大军的“单刀直入”。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汉人也有战马了!蒙古人有的,汉人也有,而且骑兵质量更加优秀。一般认为南方缺马,为什么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地区会有战马出产?这不科学啊。事实上,这还要感谢元朝的一项政策。

成吉思汗嗜杀成性,他早期的梦想,是占领全世界,杀光土地上的人,然后拿土地来放牧!这一政策在早期对占领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关键时刻,谋臣耶律楚材站出来,劝导成吉思汗保全土地上的人口。用他们交税,蒙古人作威作福难道不好吗?

随后杀戮开始稍微减少,但是土地放马这事延续下来。元朝期间,在大江南北都有专门的马场来养马,当然也包括朱元璋生活的淮西地区。正是由于蒙元统治者在全国养马,给了朱元璋发展骑兵的基础,朱元璋注重对马场的重建和发展,使得朱元璋在明朝初期有了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这些部队是抢夺蒙古战马,进而吊打蒙古骑兵的资本。

而蒙古骑兵一旦遭遇到和他们拥有相同战力的对手时,碾压的快感不再,自然也缺乏战斗意志,所以最终也只能被明朝吊打。

长期以来,中原帝国能克制骑兵的有效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和他们一样强大的骑兵!而明朝经过发展和掠夺,也拥有了和蒙古匹配的骑兵战斗力。和霍去病的千里奔袭匈奴王庭一样,常遇春也是朱元璋的快刀,明朝骑兵的快速机动让蒙古人不仅打不赢,而且跑不掉。

2、中原王朝有了火器

在唐朝末期,火药第一次应用于战争,这就是“豫章飞火”。经过宋朝的钻研,元朝的过渡,火器终于在明朝大放异彩。

明朝在火器上最大的发展就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神机营所持的管形火器,是蒙古骑兵的噩梦。

在蒙古骑兵发起进攻时,明朝的神机营部队可以作为骑兵的克制力量发挥巨大作用。首先火器发射的枪弹可以击伤蒙古骑兵和战马,虽然杀伤力和射速射程比不上弓箭。其次,神机营发射时火药爆炸产生的巨响对敌方的战马会产生巨大威慑作用,而且产生的烟雾也会对对方战马产生恐吓。因此,火器的出现首先是对蒙古骑兵巨大的心理震慑。

如果说火枪只是吓唬一下的话,那么火炮就是对骑兵的成倍伤害。对骑兵碾压的姿态在清朝最终完成,清军收拾漠西蒙古时使用的就是火炮。

火器的出现是对战争面貌的巨大革命,彻底改变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力量对比。

明朝能够颠覆元朝,除了硬件的给力,最重要的还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汉人的坚定意志,正是怀着对元朝压迫的深仇大恨,化作送给他们的炮矢,才最终打败了曾经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政权!

可惜明朝虽然不断碾压蒙古各部,但是无法根除蒙古残余。明朝统治者只好修缮长城以图江山永固,明朝和蒙古步入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朱元璋自起义以来,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统一了江南之后,决定率军北伐暴元。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在北伐出征之前,对北伐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作了很多工作,并也征求手下诸将的意见。

当时,明朝第一猛将的常遇春认为元朝乃是强撸之末,主张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便是。只要拿下大都,其他各地必会望风而逃,不战自胜。

许多将领闻言后,纷纷点头赞同,但是朱元璋仔细查看了元朝在西北的兵力部署之后,却不赞同这个方案。他认为这个作战方案太过轻敌冒进,并不可取,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元大都城坚墙厚,很难攻破。虽说当时元朝政府党争不断,王保保与李思齐、张良弼等军阀混战不堪,但是元朝建都已过百年,经过那么多年的经营,大都肯定是城坚墙厚,粮草充足,一时之间,很难攻破。

第二,孤军深入,太过危险。倘若孤军长驱直入,攻打元朝大都的话,那么元朝廷必会发布命令,让四方诸侯援救大都,然而元大都城坚墙厚,必会久攻不下。一旦援兵四集,切断北伐军的退路,那么必会粮草不继,北伐军势必非常被动,陷入进不得战,退无所据的困境。


因此,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建议太过轻敌冒进,并不可取,于是提出了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史书上记载: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明太祖实录》

其实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他将整个北伐的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派兵攻取山东,然后再调转枪头,攻打河南,占据潼关,孤立元大都。

第二阶段,断了元大都的左右臂膀之后,使其成为一座孤城,然后再率兵攻打河北及元朝大都,那么就会轻而易举地消灭元朝了。

第三阶段,大都攻克之后,再率大军由大都一路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和常遇春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战略思想,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可谓是千古奇功。这中间自然离不开徐达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当然也能从中看出朱元璋的战略目光和难得的军事才能。


清风明月话历史


“北伐”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能一概而论,题干的意思,徐达以25万兵力灭掉强大的北元,显然是在说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反击,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北伐”,比如说太平天国的北伐、1926年开始的“北伐”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一个是对于外族入侵的反击,一种是民族内部的战争行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范围,不能拿在一起相提并论。

在封建社会,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其实大多数时间里战果可以说还是很丰富的,也很成功,比如说秦汉时对于匈奴的反击、隋唐对于突厥的反击,才有了今天领土范围以及民族主题构成,如果不是这些战争的胜利,今日中国的版图范围,其实是有很大的变数的。

再说到徐达以25万兵马反击蒙元,还是需要先纠正,徐达并没有灭掉强大的北元,徐达的确带给了元朝统治者巨大的压力。


迫使蒙元及其统治者可以说一路北退,但“退”不等于“亡”,元朝的统治者在退出中原后,在北部边境又建立了北元,继续着元朝的命运。

再说徐达能把元朝打成北元这事,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基本上实力相当了,元朝建立前夕蒙古人的铁骑可以平蹚中原王朝。但到了朱元璋起势的时候,蒙古人的养马技术早已传到了中原,并建立了多处大规模的马场。

同时蒙古族的战法对于中原地区的有心人来说也不再神秘,虽然元朝实行种族歧视政策,但经过近一百年的民族融合,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起来,大家还真就是个半斤八两。

但不是也就打到了半斤八两的地步吗,元朝没亡,但大明却建立了!


历史三日谈


首先,明军战力强悍;

当时的明朝军队,拥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崇高的主体思想武装。政治领袖又是开挂的朱元璋,军事将帅又有徐达、蓝玉的名将统帅,战斗意志真的不是一般的强!

此外,在长年累月与蒙古军队的作战中,明军那时已经完全掌握了敌人的战术特点,加上明军还善用火器。当时的明朝骑兵能够在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在野战中硬碰硬的击溃蒙古骑兵,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

其次,蒙元势力大势已去;

蒙元虽然曾经不可一世,建立了一个几乎将整个亚欧大陆涵盖在内的元帝国。但是,到明朝北伐时,他们已经光辉不再了。

在中华的统治已经破灭,而在明军北伐时,残存的军事力量也不团结。王保保与李思齐两大势力相互火拼,根本不听元廷节制。因此,在如日中天的明军面前,元军就变得不堪一击。当年徐达拿下大都,其实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元廷早已今非昔比了,根本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


这些历史要读


人心的向背和人才优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相对来说,北方有地利方面的优势,所以当天下陷入动乱的时候,北方崛起的力量经常能够兼并南方政权。但,地利不如人和,确切的说地利难以弥补人心的向背和人才优势所造成的落差!

人心

元朝统一中原后,对内采取了四等人制度。第一等人是蒙古人,他们居于金字塔的顶端,天生就比其他人等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优待。

第二等人是色目人,主要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的时候从国外带来的仆从军,还有一部分是早已在中原定居的外国人,他们只不过运气好,猛然间从外来户升级为人上人。这些人成了帮助蒙古人统治中原的重要帮手!

第三等人是汉人,北方的汉人和汉化的契丹人、女真人等的统称。

第四等人是南人,是南方汉人和南方已经汉化的各民族的统称。

由于元朝的四等人制度,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成为被剥削的对象。而对于豪强和知识分子来讲,元朝对华夏文化的排斥,也让他们缺少政治上的话语权,于是人心失去了。所以,当朱元璋打出“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时,获得了北方人的支持。

人才优势

洪武年间,各科进士共867人,南方人占了620人,这不是因为当时的考题向南方倾斜,而是南方相比北方已经有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

从唐朝后期开始,南方相比北方有更长时间的和平,藩镇叛乱主要在北方,五代十国的战乱也主要在北方,两宋时期的战乱也主要在长江以北,而元朝对中原的征服中北方直接损失人口70%,南方除了四川湖北等地外,遭到的损失较小,尤其是苏杭等地在元初仍然被外国人视为天堂,可见基本上没有遭到战乱的破坏。

战乱往往伴随的是人才的流失和文化的破坏,所以到元明之际,南方相比北方已经有了明显的人才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有了以上两个条件,朱元璋的大军北伐成功就不意外了!


历史风暴


不是明朝太强大,而是元朝大限到了。一个朝代腐朽的倒下了,必须要有一个新时代继起来,这就是历史周期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我们看元朝的崛起,当时中国大地上三国国家都面临着不同层度的衰落。如果蒙古遇见鼎盛时候的契丹和金,历史上将不会有蒙古的存在。当蒙古收拾完金后准备西征,中亚也是两个腐朽的衰败的花喇子模和西辽。这是历史的巧合,蒙古的崛起存在一定偶然性。

那么曾经傲视天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100年后大规模的溃败,也创造了中国第一次北伐全面胜利。这次北伐是历史性的,它的成功也是偶然的。如果元朝不是异族,南方基本不可能获胜。蒙古军队在平定南方战场失利后选择大规模撤退,徐达北伐实际上主要是在追击撤退的北元。试想如果元朝是汉族证权,南方基本没有胜算。


真卿杂谈


大明国的军队在那个时候应该是掌握了对付草原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法,而蒙古的军队进入中原日久之后,战斗力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朱元璋为了北伐,应该也是做了很大的准备的,后勤这些东西都有准备,他不是仓促派遣徐达北伐的!所以,朱元璋的军队应该就不会出现之前的北伐那种情况,也就是南方的军队到了北方之后不适应水土温度,导致战斗力下降!

看过徐达北伐这段历史的人就应该知道,他们在元大都地区并没有打仗,蒙古军队很快就撤了,回到了上都地区!蒙古的贵族不知道是因为没有战斗力还是根本就不想战斗了,很快就抛弃了大都,回到了蒙古草原上去,只是在山西地区,王保保的军队才和大明国的军队进行了坚强的战斗。

可以说,在元末时代,蒙古人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家还没有抛弃自己的根脉,他们认为他们的根在草原,待在中原日久,原来在草原上勇敢坚强的蒙古武士,变成了孱弱喜好奢侈的权贵和废物,一个有尊严的蒙古人不希望看到这种事情!

那么在当时,蒙古人抛弃大都回到草原,其实就是回家,离开这个寄居之地,回到草原上,过他们祖先一直过的生活,可能很贫困不如在中原地区舒服,但是可以当一个有尊严勇敢坚强的草原武士。


帝国历史观察者


这个问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元末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特点从唐朝后期就已经开始。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已经统一了整个江南地区,为北伐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而此时元朝还控制着的那些地方,中原地区经过刘福通等红巾军的反元作战加上天灾,已经是赤地千里。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第二,在政治上,朱元璋提出了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同时要求出征的将士,所到之处,不得杀掠。这一点赢得了民心。而此前元军在镇压红巾军时,双方在中原混战,所到之处,动辄屠城,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第三,军事上,朱元璋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具体指挥的将领,大将军徐达谋勇绝伦,出将入相,文武双全。其他将领,如常遇春,邓愈,都是当时名将,久经沙场。

第四,朱元璋雄才大略,并没有满足于占据江南一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团队十分稳定,齐心协力。而宋朝时期,像岳飞等人的北伐,当时最高统治者并没有这么强的决心,只想着偏安一隅。朱元璋的对手,元顺帝,当时沉迷于天魔舞和各种声色欢娱。

第五,敌人的不团结。当时的元朝内部十分混乱,拥兵自重的元军将领,王保保,李思齐等还在内部混战,争权夺利,连元顺帝的命令都不听。导致元朝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力量去应对徐达的北伐大军。

(天下第一奇男子王保保)

其实说到最后一点,明朝灭亡时,将领们也是拥兵自重,面对步步逼近的清军,也是一样只顾着争权夺利,这仿佛是历史的一种报应。


迷蝶梦文史社


历史上只有明朝和民国北伐成功,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战略眼光太超前。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朱元璋趁机逐渐的统一了南方。但是相对于元朝来说,统治阶级内部并没有意识到明朝的威胁。元军主力本来在黄河以北,却因为自己内部争权夺利,跑到了关内。为朱元璋直接北伐提供了条件。

朱元璋北伐路线,先取山东在攻河南,扼守潼关不让元军东进,在一路北伐至北京,短短几个月变北伐成功。潼关绝对是北伐的关键,让元军主力在关内自相残杀却不能出关护驾。

朱元璋后来也说过,如果攻打元军,反而使他们合力攻打明军,不如扼守潼关,让他们自相残杀。所以并非元军没有战斗力,只是都用在争夺利益自己打自己上面了。

历史有惊人相似。侯景之乱,梁国内部统一吗?民国北伐,北方一心吗?北伐成功的大前提,对面国家的内部不统一,祸起萧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