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楊憲因何事被殺?歷史上是怎樣的?

LX588


楊憲原名楊畢,他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得力大臣之一,屬於劉伯溫的浙東集團。筆者認為楊憲不僅是死於驕縱專權,他還不自量力想和李善長、胡惟庸等功勳元老作對。

(楊憲劇照)

楊憲本來只是個文官,任檢校(其實就是個大特務)一職,他觀察能力強,辦事情也是非常小心謹慎。由於楊憲辦事幹練,個人能力非常出色,朱元璋對他也是比較器重。劉伯溫甚至認為他有當丞相的能力,可惜缺少了丞相的肚量。

楊憲辦事情是一把好手,但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容人,沒有卓越的功績卻想爬到戰功赫赫的功勳元老頭上,這是他不受朱元璋喜歡的原因之一。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滅掉張士誠後派他的外甥李文忠出任浙東行省右丞,並掌管此地一切軍務。考慮到李文忠當時年齡太小,所以朱元璋派楊憲前去輔佐李文忠,並告誡一旦出了問題就拿他問罪。

(楊憲和朱元璋劇照)

楊憲非常出色的擔當了朱元璋的耳目,將李文忠的一些不法行為悉數彙報給了朱元璋,楊憲此時的表現是比較讓朱元璋滿意的。

公元1370年,朱元璋將楊憲提拔為中書左丞,可沒想到楊憲一進入中書省就變了。楊憲有了權力就驕縱起來,他罷免中書省過去的官員,大肆任用自己的親信,殺了侍御史劉炳,還彈劾右丞汪廣洋。

楊憲還非常熱衷於和李善長(據說李善長是他的仇人,彈劾罷黜了自己的兄弟楊希聖)以及胡惟庸這些人明爭暗鬥。

楊憲表面上對李善長和胡惟庸恭恭敬敬,背地裡卻經常捅刀子。他多次跑去給朱元璋說:

“李善長無大才,不堪為相。”

楊憲的這種行為簡直是太低級、太幼稚了。李善長有沒有真才實學朱元璋心裡難道沒數嗎?恐怕你一百個楊憲也不如一個李善長啊。從這一刻起,朱元璋就已經不再對楊憲有所期待了。

楊憲當中書省左丞不到一個月,就被朱元璋下令個殺掉了。原因是遭到了李善長的彈劾,說他:

“放肆為奸事”。

(李善長劇照)

其實對於楊憲的死因,有一種說法就是李善長和胡惟庸彈劾楊憲,說他唆使侍御史劉炳陷害汪廣洋,然後再殺了劉炳滅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伯溫向朱元璋告發了楊憲的不法行為。

楊憲為人處世太過於鋒芒畢露,自己又幹過特務情報的工作,兩個主流的勢力都排斥他。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楊憲到底是因為什麼事而被殺,我們只知道他犯事被誅。雖然楊憲之死很蹊蹺,但是從他一系列的行為來看,被殺只是遲早的問題。

要知道,朱元璋連李善長、劉伯溫和胡惟庸這樣的開國功臣都殺,何況是你一個小小的楊憲呢?


醉愛談歷史


史書上面關於這一點的記載含糊其辭,但是我們卻可以根據朱元璋本人做事情的原則,來推測這個楊憲究竟是怎麼死的。

楊憲這個人呢,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為什麼這麼器重他呢?因為他是特務機關的,朱元璋創立了錦衣衛,這個系統就可以看得出此人對於情報部門的重視,那當然,對於普通的那些官員錦衣衛著實夠用,畢竟你要去查那些官員也不敢攔著,但是對於某些特定的人員,朱元璋就必須起用一些特殊的線路。

這個楊憲一開始就是朱元璋派過去監督這個他侄子的,由於辦的不錯,業務能力強悍,朱元璋覺得這個人是個可造之材,所以把他調到中央來了。

這個人出生於情報部門,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所以一步一步的慢慢的登上了權力的巔峰,並且對於朱元璋來講,這個人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一塊擋風牆。

我們都知道國家在以後沒仗可打了,對於很多將軍或者是跟他一起創業的老弟兄來講,無事可做,整天惹是生非,這些驕兵悍將朱元璋頭疼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早點兒事情讓他們去做一下,朱元璋也是樂於去見這種事,這個人畢竟一開始都不是冷血動物,曾經跟自己患難與共的兄弟,你說殺就殺,朱元璋沒那麼冷血,要是早就這麼冷血的話,一大幫人也會幫他達到皇帝這個位置。

這個楊憲,還有劉伯溫都是朱元璋用來吸引朝廷注意,刻意製造黨爭,讓手底下的人至少找點事情做,一句話朱元璋要你處在那裡任人凌辱,任人辱罵你渾然不覺,不能夠跟別人和好,反而要刻意的把自己做大做強,做蠻橫。

這是什麼?這是帝王心術,法家分為兩個,一個是法治,一個是術治,這個東西就屬於後者。

所以說,有人說他得罪了李善長。自己本人驕橫蠻縱,最後被人一起參了一本,然後被朱元璋直接給殺了。這個理由不成立。朱元璋之所以讓他這個人立在朝堂上面,就是讓他擔當這樣的職責的,你們怎麼罵不關我的事情,所以把這個人就當出氣筒,往死裡罵,往死裡打我,只要不把他打死,我就一直讓它在那裡杵著。

那問題就來了。朱元璋最後是什麼原因致使它動了殺心?朱元璋一生最恨兩件事情,第一,動了自己的家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後來會折騰李善長,藍玉等淮西勳貴,你們威脅到了我兒子的地位,或者我孫子地位,(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就必須得處理你們哪怕以前都是我的老弟兄,這一點對於楊憲來講絕無可能,這個人雖然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他沒有多少政治智慧,有點兒政治智慧,都不會被朱元璋拉過來當槍使,同時,朱元璋也明白這個人就是一個一次性的產品。會讓自己的兒子或者說自己的家人過多的接觸這個人物嗎?他的倒臺是命中註定的事情,今天是你楊憲在那杵著,明天我就可能拉劉伯溫,或者是拉另外一個不相干的人,你反正是絕對活不到我把我兒子扶上皇位的那個時候。所以低一點根本就不可能,那就只剩下第二點。

第二點,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貪官汙吏,你說說看,一個在高處的一個大官,他有可能不貪嗎?都不貪,它靠什麼活下去?淮西勳貴那邊靠賞賜靠打天下時候贏下的那份積液可以維持自家的生存,可你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靠著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爬上的文管你手裡有多少錢財,你心裡沒點兒數嗎?

這一點在清朝的時候可能見得更多什麼意思?清朝在京城裡的那些大官兒每年收到手底下的那些人的孝敬的銀子有多少,而且人家都是合法合理的,但對朱元璋來講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你等到了那個位子上以後你就會覺得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去做,楊憲上升的速度太快,樹敵太多。與此同時,此人過於嬌恨,那麼收取賄賂那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或者說他不收賄賂,那才是真的奇怪 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他具體幹了什麼事情,這鐵定是朱元璋一個汙點,朱元璋肯定也參與其中,只不過最後沒臉說這件事情,才把這個東西給壓下去了。

所以個人覺得應該是觸碰到了貪官汙吏這一個領域。朱元璋最後一茬事情太大,所以把他給殺了。,平息眾怒,反正你也是一個消耗品,當你登上那個位置的那一刻,你的命運結局已經註定了。


漩渦鳴人yy


楊憲(1321-1370)、胡惟庸(?—1380)、李善長(1314—1390)三人慘不慘?還行吧,總比被扒皮填草強。因為胡惟庸和李善長的故事介紹比較多,本回答主要介紹一下楊憲。

(1)遇到朱元璋這樣的“明君”算你倒黴,雖然大多數功臣被殺,但總比歷史上眾多默默無聞的人物強!認命吧

楊憲是被怎麼殺的、因為什麼被殺還是個謎,但從其生平看,楊憲屬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類的人。胡惟庸的死屬於“不知收斂”,李善長死於“不知服軟,總覺得自己功高蓋世!”

總之,三人各有各的死因。談不上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也說不上什麼冤沉四海。

(2)歷史學不好,最好別當別人的臣!

楊憲不死必為酷吏!酷吏的特點是隻知皇帝、為臣之道,許多人都是清廉剛正的人士。其實本質上,他們就是迷信一種思想以至進入了骨髓。但每種美好事物一經到了迷信階段,自然會走向另一端。例如,西漢時多酷吏、漢武帝最多。例如寧成、義縱、趙禹、張湯、王溫舒。這些人代表著漢武帝統治的陰暗面兒。

然而,皇帝只是利用酷吏整飭異己,但當反對勢力反彈過大或鋒芒太路將要傷到自己的時候,也會被毫不猶豫地拋棄。

(3)以楊憲為例講述,三人各有歷史借鑑卻不吸取

楊憲就是這樣的人。楊憲在1365年投誠,在朱元璋陣營內部根基不深。楊憲能做的只能是對朱元璋表現得忠心耿耿。因此,楊憲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向朱元璋彙報動向問題,並提醒他要注意哪些人。就是李文忠也不例外。由此,成為朱元璋的眼線。

1368年,楊憲開始彙報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各種動向,朱元璋對此非常滿意。1370年,剛當上丞相就與所有文臣發生劇烈衝突、彈劾幾乎所有重要文武臣子。劉伯溫也是忍無可忍向朱元璋舉報楊憲排除舊人全部換上自己人,有不臣之心。

1370年正是洪武三年,從內到外天下都不穩定,正需要文武官員鼎力合作。面對文武的反彈,朱元璋只能迅速殺掉楊憲。


坐古談今


悟空問答上的回答多見文筆不通,錯字連篇,邏輯混亂,讀起來感覺困擾。本人力避於此,爭取給讀者諸君一個良好閱讀體驗。

楊憲之死,表面看是得罪了明初著名人物李善長,背後的原因是朱元璋想以此證明廢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另外,做為明初“酷吏”,也逃不脫朱元璋“用酷吏,殺酷吏”的皇帝權術。

楊憲擔任中書省右丞,李善長的助手之前,是一名“檢校”,即特務組織幹員,因為甘願做好朱元璋的一條“惡犬”,陷害了很多官員而得到朱元璋賞識。擔任中書省右丞後,跟左丞李善長成為競爭關係,開始排擠李善長,多次跟朱元璋進言:“善長無宰相才。”這樣就擴大了他與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的矛盾,朱元璋對他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隨後不久,楊憲的外甥在科舉考試中作弊,被李善長聯絡淮西集團胡惟庸抓住機會,以此次科舉案後臺的名義,舉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立即下令將楊憲斬首棄市。


林夕瀟瑤2007


這也算是個疑案了,史書對其含糊其辭,之說犯事被誅,卻又不說犯了何罪。綜合史料分析,我認為楊憲之死應該與其性格和出身有關,出身浙西集團的他被淮西集團排擠,其所作所為又被浙西集團所不喜,身為特務又失去朱元璋信任,這才最終導致被殺。

楊憲的性格和出身

由於《明史》中並沒有為楊憲單獨做傳,因此對於其事蹟只能通過他人傳記中的記載來查找,不過從零星的記載中,仍然不難分析出楊憲的性格和出身。

1、楊憲性格兩大特點:貪權、善妒。楊憲的貪權主要體現在為了獲取權力的不擇手段,早在朱元璋尚未稱帝之時,楊憲就常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東西來討取朱元璋的歡心。而在其擔任“檢校”(也就是特務)之後,更是無所不用其極,1367年,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任命李文忠擔任行省右都督,又以楊憲作為屬官,名為輔佐,實際則是對李文忠不放心,用楊憲監視。而楊憲不久便想朱元璋報告說李文忠不聽話,任用原本張士誠手下的儒士屠性、孫履、許元、王天錫、王橚等人干預公事,直接導致了屠性、孫履被殺,其餘三個人則充軍發配。而其善妒則表現張昶之死上,因為妒忌張昶的才華,於是對其進行誘導陷害,最終導致張昶被殺。劉伯溫對其的點評“深刻意忌,有不足於己者,輒以計中傷之”(《明太祖實錄》),朱元璋則對其點評“有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身為情報人員,楊憲的貪權善妒並不是缺點,反而因為處事果斷、忠心耿耿,贏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2、楊憲出身兩大特點:浙西集團、特務。楊憲從小就跟隨做官的父親在江南生活,算是半個江南人士,再加上又是浙西集團領袖劉伯溫的門生,因此楊憲在政治派別上是屬於浙西集團的。而楊憲特務的身份就不用說了,朝廷上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而朱元璋對官員的不放心又是出了名的,因此楊憲這些檢校自然不被官員所喜。

楊憲在充當檢校期間的表現為其贏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因此仕途也較為順利,在明朝建國自後,楊憲便被任命為了檢校組織的負責人,官至御史中丞,已經算是真正進入了權力的核心。

皇權與相權之爭,楊憲自己害死自己

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必然會分走一部分皇權,因此自古皇權與相權之爭就一直存在,往往是在妥協退讓之後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在李善長擔任中書左丞相之後,朱元璋自然感受到了皇權和相權之間的衝突,但朱元璋顯然不願進行妥協,於是一項表現出色的楊憲便被安插進了中書省,一不小心便成為了中書右丞相。

中書右丞相可是僅次於皇帝和左丞相李善長的高官,按理來說楊憲應該滿足了,但貪權之人顯然不會就此滿足,楊憲便是這樣。他在擔任中書右丞相後,位居其上的李善長便成為了他的絆腳石,於是他開始結黨營私,不斷罷免舊吏,改任自己的親信。而在其實力大漲之後,便開始向李善長髮起了衝擊,向朱元璋進言“善長無宰相之才”。

朱元璋安插楊憲進中書省,原本就是看中了楊憲的特務潛質,是為了讓其牽制、監視李善長的,但他沒想到楊憲卻直接和李善長明火執仗的幹了起來,“善長無宰相之才”這句話一出,傻子都能看出其中的意思了,顯然就是在說李善長不如我,我才是合適的左丞相。

李善長是什麼人,淮西集團的領頭羊,功勳集團的代表,楊憲此話一出,朱元璋不僅看出了楊憲的野心,更使得他有些下不來臺,於是只好回覆“善長雖無宰相之才,與我同裡,我自起兵事我,涉歷艱難,勤勞薄書,功亦多亦。我即為家主,善長當相我,蓋用勳舊也,今後勿言。”(《牧齋初學集》)

楊憲此舉簡直就是昏招,不僅招致了淮西集團的劇烈反彈,欲致其餘死地,其所作所為同樣使得浙西集團對其毫無好感,而且又喪失了朱元璋的信任。

而關於楊憲被殺的原因,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淮西派的李善長和胡惟庸向皇帝告發楊憲唆使侍御史劉炳陷害汪廣洋的罪行,二是浙西派的劉伯溫向朱元璋報告了楊憲的種種陰私之事,使得老朱最後下決心滅了楊憲。

但不論哪種原因,我認為楊憲被淮西集團和浙西集團共同排擠,又失去朱元璋的信任,才是其被殺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