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經濟大蕭條有多可怕?

紅伊豆


說起20世紀初發生的大事,很多人會回答,兩次世界大戰。其實,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年裡,還發生了一件影響力超過世界大戰的大危機,歷史上稱為經濟危機。


而很多國家,在這場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做出自己的選擇,直接影響到了世界的發展格局。

這已經不是蝴蝶效應的問題,有一個更恰當的比喻,這是一場海底地震,而後來的世界大戰,無疑是地震後的海嘯。

不同國家,在這場海嘯中,受到了不同的衝擊,也做出了不同的應對。

首先,說一下這場經濟危機的源頭美國。

美國東臨太平洋,西靠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位置做好的國家之一。北方是一個地廣人稀,雖然富有但不強大的加拿大,南方是一個弱國墨西哥,不但陸地上鄰國少,海上的鄰國,也是少的可憐。

這樣優越的地理環境,讓美國有了足夠優良的外部環境。

因為這樣的優越環境,美國人在一戰時期,看著歐洲打成了一鍋粥,然後,自己暗地裡大發了一陣軍火財,美國人沒有趕上工業革命,沒有趕上大殖民大擴張的時代,缺少財富的原始積累,起步要比很多國家晚。

上天似乎很眷顧美國,讓美國享受到了工業革命的成果,再加上一戰的神助攻,讓整個歐洲國家嚴重受挫。而美國卻一躍稱為全世界第一強國。


一戰結束後的十年裡,美國卯足了勁頭去發展經濟,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暴露了美國財富積累的短板。

可見,天下沒有白佔的便宜,缺少足夠雄厚的財富積累,這樣的高速發展,稱為一種虛幻的繁榮,用經濟危機的一個詞,那就是泡沫經濟。

捅破泡沫的源頭,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除了一個小問題而已,這像是一個多米諾骨牌,美國的虛幻繁榮,基本建立在銀行貸款的基礎上。

這是一個圓圈,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把錢貸給企業,企業用錢來掙錢,掙了錢在給老百姓發工資,老百姓有了工資,繼續存在銀行,這樣的循環非常完美。


但當其中某一環斷了,事情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泡沫經濟破碎,企業破產、銀行沒錢、老百姓事業,整個社會就陷入危機之中。

處於危機之中的美國,進入了歷史的十字口,一條路,開始對外擴張,通過戰爭轉移金融危機,第二條路,通過改革應對危機。

羅斯福以新政得到了民眾的認可,美國通過以共代賑,擴大內需,提高就業率,提高工人待遇等眾多措施,極大程度緩解了失業潮,從而力挽狂瀾,挽救美國經濟和社會。

美國的選擇和做法,是值得稱道的,但一些國家,開始走向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法西斯主義。這些國家,主要有三個,被稱為軸心國,包括,日本、德國和意大利。

對於意大利,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是一個很搞笑,很沒有存在感的存在,俗稱豬隊友。

但德國和日本卻是兩個很厲害的角色。

德國也遇到了經濟危機,而且,德國比美國更慘,在一戰時候,德國面臨著數千億美元的戰爭賠款,但整個德國根本沒有更多的錢,海外殖民地全部丟失,最大的重工業基地魯爾被法國佔領,領土嚴重縮水,本來德國已經窮的解不開鍋,經濟危機更是把德國逼到崩潰的邊緣。

於是,新黨派出現,黨派的元首成了德國的統治者。

無論這個元首有多麼的殘暴,但德國人民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來的優良品德,足以讓所有人敬重,人們在元首的領導下,夜以繼日的發展軍工工業,甚至每個人一天只能領到兩個土豆。


就是靠著這種拼命的勁頭,當歐洲其他國家的民眾還在為政府的不作為而厭倦,政府也為怎麼應對經濟危機而苦惱。

德國已經恢復到了一戰時的巔峰水平,德國戰車開始碾碎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

比起德國民眾的萬眾一心(他們覺得值得任何一個國家敬重)。日本應對經濟危機的手段就變得無恥而令人厭惡。

日本利用武士道精神,大肆宣揚軍國主義,日本政府開始煽動日本民眾,將日本民眾對政府的憤怒,轉向對外國侵略的慾望,引起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空前的傷痛。

後來有人說過,原子彈下面,沒有一個冤魂。其實,就當時歷史情況看,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在當時軍國主義思潮下,幾乎每一個日本人都變成了戰爭機器。

在這種思潮下,沒有太多日本人是無辜的。

可以說,二戰之前的這場經濟危機,讓世界格局發生改變。很多國家都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學到了很多,也有了更多的反思。


小小嬴政


“我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無能為力了。"

很難想象,這樣絕望的話,竟出自美國總統胡佛之口。但當時,即1929-1933年經濟危機時,美國的情況確實已經“山窮水盡”了。

最能體現經濟蕭條的是數字,但這些宏觀的概念只能展現整體。真正能讓人觸目驚心地感受到經濟危機可怕的是:當時經濟危機下一個普通人的生存狀況。

以下,取自美國報紙對經濟危機下一個普通下崗女人的報道,(以下為作者翻譯整理):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裡衝!”

瓊斯裹緊大衣穿過人群時,依稀聽到這首兒歌,她已經見怪不怪了,類似的聲音早在1年多前她剛剛下崗時就聽到了。

下崗沒什麼可怕的,這兩年,僅僅美國像她一樣的失業人員達到了1500餘萬人,官方公佈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真正讓瓊斯覺得可怕的是,他們很快就將沒有吃的了。

想到這兒,瓊斯不自主地裹緊了衣服,衣服裡藏著她剛買回來的麵包,這是要帶回去給孩子們吃的,他們和自己一樣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了。他們此刻,正在一處破落的房子裡焦急地等待著她。


還好現在她瘦了,要不然買了麵包藏在衣服裡會被人看出來,那是很危險的。因為,路上到處是失業的流浪者,200萬流浪漢啊,天知道他們看到吃食會做出什麼來。

還記得前幾天,好友托馬斯買了一點點可憐的吃食,還沒到家就被哄搶一空了。

美國的治安已經越來越壞了,糟糕極了,真的像地獄一樣了。每天都有人跳樓,跳樓死好還是餓死好呢,瓊斯以前不知道,但此刻經受過飢餓的她覺得:跳樓死好些。

飢餓的滋味太難受了,因為長期捱餓,她暴瘦了也蒼老了,昨天在櫥窗的鏡子裡看到自己時,她有些恍惚:鏡子裡那個額頭上滿是皺紋的瘦女人竟然是自己。她老了,蒼老了,可今年她才35歲啊!

洗臉的時候,她用手捧著水澆在臉上時,感覺到了膈應。對,那是手上的骨頭和臉上的骨頭碰在一起的奇怪感覺。太難受了。

因為營養不良,她已經閉經一年多了,開始以為是懷孕,老天保佑,並不是,這真的是個絕好的消息。要是在這種時候懷孕,她們都會死的,她和孩子們,對。

瓊斯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腳下的步子加快了。她得趕緊回去把這點麵包給他們,如果能有點牛奶就好了,麵包吞嚥起來就不那麼難受了。

牛奶,哼,牛奶,前陣子,大資本家或者農場主將過剩的農產品處理掉,為了維持農產品價格,他們只得將多餘的小麥和玉米當做煤炭燒燬,而牛奶則全部倒入了河中,

牛奶是沒指望了,現在的牛奶都是她不敢想的。瓊斯想,一天沒有咀嚼吞嚥的情況下吃麵包太難受了,不過沒事了,還有水。

瓊斯曾在餓了三天的情況下吃過麵包,吞嚥的時候,她感覺到了喉嚨火熱的痛感,那滋味太難受了。以前,她看電視覺得餓了幾天的人會猛吃,那真是騙人,真的餓了很久的人是不能猛吃的,不說有沒有力氣猛吃,那樣吃法會出人命啊。

瓊斯帶著衣服裡裹著的麵包走到街角轉彎處時,她又聞到了惡臭,那是腐爛的食物的味道。瓊斯泛起一陣噁心,她現在越來越頻繁地感到噁心了,她知道這是她的胃出了問題,有時候喝水都會吐很久,可是吐的時候都是乾嘔,她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吐了。

瓊斯突然想起自己的姑媽住在中西部農村,報紙上說,他們那的情況比她在的城市壞多了,聽說他們現在都是靠吃野草度日。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樣了,願主保佑他們!

瓊斯知道,自己現在顧不上任何,她自己和孩子們的生計都很難說了。明天,她準備去碼頭,聽人說每天那裡都會有卡車運送蔬菜,跟在卡車後面,如果能撿到幾片掉下來的菜葉子,那也是好的。

領取救濟食物的地方對瓊斯而言太難了,她去了無數次,根本不可能輪到她,如果他還活著,說不定還有指望。

對啊,他,約翰,可憐的約翰,他的丈夫,他在企業破產的第二天就跳樓死了。他現在好了,他去了天堂,可他們都還在地獄。瓊斯的眼睛有些溼潤了,她不知道這地獄般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

還好,今天是不會餓死了,她拿到了麵包。她裹了裹衣服,拐進了一條小道.......

瓊斯的這段報道,大約是當時美國經濟危機爆發時,大多數人的縮影。

後來的瓊斯和她的三個孩子是否熬過了那段地獄歲月已經不得而知了,在那個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700萬的特殊時期,能活下來真的很難......


記者李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蕭條時期,讓美國人吃了以往從來不吃的東西,比如午餐肉。

新概念食品午餐肉

午餐肉到底是什麼?是一種罐裝壓縮肉糜。所謂肉糜,就是被打碎的肉,混合澱粉、食鹽、香辛料、亞硝酸鈉和少量的水。

午餐肉罐頭和傳統的豬肉火腿罐頭,是有很大不同的。最直接不同就是,豬肉火腿罐頭是成塊的豬肉,添加的東西很少,吃上去基本還是豬肉的味道。但午餐肉罐頭則是肉糜,肉只佔其中一部分,大部分是澱粉,吃起來是澱粉的味道。

美國曆史上,壓根沒有午餐肉的概念。

美國人的飲食,以偏重肉類為主,強調肉類的純粹和新鮮。介紹美國飲食的書中寫道:美國飲食的特色是“粗狂實在”,食用新鮮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劑,調味劑,食 物保持原汁原味,烹調的過程不拖泥帶水,無論是烤、煎、炸都沒有很複雜的做工,也不講究細火慢燉,沒有太多的花俏裝飾。只要放在盤子裡的食物都能吃下肚 裡,痛痛快快、實實在在地吃個飽。美國食物的主要結構是一二三四制,如同三角形狀,最主要的一是牛肉,二是雞、魚,三是豬、羊、蝦,四是麵包、馬鈴薯、玉 米、蔬菜。

對於美國人來說,吃飯就是紮紮實實的吃點肉,其他都是搭配。一塊優質的豬扒牛扒羊扒魚排,比什麼都重要。19世紀最後10年,美國經濟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對於一個勤懇的美國工人或者農夫來說,每天都吃一頓肉並不算什麼。美國人每週吃一塊優質的牛排,也不算是什麼奢侈了。

遺憾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到來,改變了一切。約四分之一的美國男性勞工失業,僅能依靠失業救濟金維持全家最基本的生活開銷。不失業的家庭中,收入也銳減了百分之四十。

對於很多美國事業家庭來說,一塊麵包、一些廉價的蔬菜就是一頓美餐。而且這些麵包往往買的是隔天,而不是當天烤的新鮮麵包,這樣可以偏一些。當時美國時代週刊上寫到:城裡的孩子媽媽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上去同野狗爭奪。蔬菜從碼頭裝上卡車,她們就跟在後邊跑,有什麼掉下來就撿。中西部地區一所旅館的廚師把一桶殘菜剩羹放在廚房外的小巷裡,立即有十來個人從黑暗中衝出來搶。人們還看到,有人全家走進垃圾堆撿骨頭和西瓜皮來啃。

平時的日子可以將就著過,但到了聖誕節、復活節、家庭成員的生日怎麼辦?美國的主婦們徹底犯了愁。原本這些節日都必須慶祝,吃一些新鮮的肉類。可是,現在連麵包都快要吃不上,哪裡有錢去買肉呢?

這種窘迫的悲劇,卻讓午餐肉脫穎而出。

地處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汀市的荷美爾食品公司(Hormel Foods, LLC),創建於1891年。這家公司開始是專門經營豬肉銷售的食品企業,出售整豬、火腿和香腸製品。公司規模中等,並不算什麼一流企業。

在20世紀初期,荷美爾食品公司在同美國肉類巨頭的競爭中,逐步敗下陣來。公司的董事們反覆研究,認為幾大巨頭控制了美國傳統的豬肉市場,荷美爾食品公司難以爭取到大的市場份額,必須另外想辦法。

此時,正巧遇上了1929年美國大蕭條。企業領袖精明的看到了商機,尤其是公司創始人的兒子傑伊·荷美爾。

傑伊·荷美爾認為,這種困境之下,傳統的豬肉銷售必然遭受極大打擊,卻是低端豬肉商品的好機會。

豬的各部位價格不同,對於美國人來說,豬肩膀肉用處不大,一般以低廉價格銷售。傑伊·荷美爾決定就用這種肉,製作成廉價的罐頭銷售。

傑伊·荷美爾認為,這種罐頭是大蕭條時期的救世主,一定會暢銷。誰知道,這種叫做荷美爾五香火腿的罐頭投放的第一年,在市場上遭遇慘敗。

改變一個國家的傳統飲食習慣是極為困難的,美國人根本不接受這種怪模怪樣的食物。

況且,當時荷美爾五香火腿罐頭價格雖便宜,因使用豬肉較多,罐頭比較貴,失業家庭仍然承受不起。加上罐頭沒有太多防腐措施,肉的顏色灰暗,看起來像腐爛的肉,讓人一看就毫無食慾,幾乎上不了餐桌。

最關鍵的是,自稱為荷美爾五香火腿,其實裡面壓根就沒有火腿。有些客戶當作火腿肉買回去,一吃發現根本沒有火腿的味道,下次就不會受騙了。

第一年市場的慘敗,迫使傑伊·荷美爾進行改變。

傑伊·荷美爾認為首要的就是降低成本。

豬肩膀肉雖便宜,製造罐頭也需要購買很多設備和工人投入,這樣一來,豬肉價格的優勢就被衝抵了。

考慮再三,顯然只有一個辦法解決。傑伊·荷美爾決定大量加入澱粉,豬肉僅僅佔其中一小部分,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罐頭成本。這樣一來,罐頭的熱量很高,價格卻為普通豬肉的三分之一,僅僅賣40美分。

至於保質期短,肉的顏色難看,只能用一個辦法解決,就是加入亞硝酸鹽。這可以大大增加保質期,還可以讓肉保持一種鮮肉的色澤。自然,亞硝酸鹽有毒,控制在微量即可保證大體對人體沒有什麼傷害。

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下面還要考慮改名字。本來就不是火腿,不能隨便謊稱就是火腿肉。公司向社會徵集方案,同時也是一種廣告宣傳。最終,還是一個小演員肯尼思·達格紐(荷美爾公司副總裁達格紐的哥哥)提出了一個好創意。

他提出用‘豬肩肉加火腿,(shoulder of Pork And haM)的縮寫SPAM作為新產品的商標,獲得了荷美爾公司100美元的獎勵。

這種罐頭也曾銷售到中國,主要是為西餐的材料。當時中國人吃西餐基本都是午餐,於是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午餐肉。重新包裝且廉價的午餐肉重新投入市場以後,逐步被美國人所接受。

到了1940年,百分之七十的美國家庭曾經吃過午餐肉。

這種肉最大特點就是便宜,遠遠低於鮮豬肉價格,還有豬肉的熱量。很多美國失業家庭,就買這種標明為豬肉,其實是一種肉糜的廉價罐頭回家。味道和真正的豬肉有差別,至少也是吃肉了。相比之前吃麵包和廉價蔬菜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享受了。

於是,午餐肉作為美國一種低檔次的肉類代替物,開始流行起來。美國中產階級社會和上流社會,也曾一度流行過午餐肉野餐,不過是偶爾嚐個新鮮。這種罐頭,基本還是在平民中流行。

午餐肉終究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商品!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好轉,午餐肉的銷售量會劇減,甚至會逐步淪為可有可無的東西。


薩沙


 1929年,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從1929年一直持續到1933年,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無一倖免。

這次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蕭條,有多可怕,請讀者看看下面數據: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44%以上,失業人口達4000餘萬人,各國失業率在30%-50%,國際貿易總額下降65.9%。造成的物質損失達2500多億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1700億美元的損失還要多800億美元。

有人說,二戰也是經濟危機的惡果?我們怎麼去理解這話,一來經濟危機幾乎讓所有國家的實力都受到損耗,蘇聯除外。二來新興的法西斯國家要轉移危機,必然要擴軍備戰,發動戰爭。這對於沒有準備戰爭的國家來說,對付法西斯的突然發難,軍力上的應對會有困難。

德國人被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欺壓的滿肚子火,只需要一根火柴就能點燃。1921年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列出一份賬單,德國需向協約國賠償了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這樣一個天文數字的賠償,德國人一直是勒緊褲腰帶在還,但是經濟危機發生後,德國財政實在是難以應對。還款導致國內問題叢生,貨幣幣值、人民失業、革命要發生等等。

德國人面對現實的苦難,想想之前一戰的處理。從經濟角度看,挑幾個數據來看:“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以及海外聯繫和海運商船,同時失去了10%的領土和人口,以及45%的煤礦和65%的鐵礦”(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話)。反正被你們搞得一無所有,還不如跟你們拼了,德國人當時的民族情緒就是這樣。

經濟危機導致的嚴重後果,結合德國當時民眾的情緒,希特勒的納粹黨應運而起,取得德國政權。那麼,第二次大戰的爆發已經不遠了。


子屠龍


所謂歷史上的經濟大蕭條一般指的是1929-1933年由美國經濟危機所導致全球性經濟危機。這場世界經濟危機導致的後果十分嚴重,它使得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財富被瞬間蒸發,更是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每隔十年幾乎就有一次,這一點大家都習以為常。然而,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卻是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次。它不僅持續時間長,波及面大甚至是全球經濟的一次災難性的爆發。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金融危機,這裡面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紙幣。中國的宋朝給全世界創造了紙幣,卻也給全世界帶來了紙幣的災難。紙幣本身是毫無價值的,然而它卻是作為一種以信用方式存在的一般等價物,這就讓紙幣被賦予了價值。



濫發紙幣必然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由紙幣所衍生出來的有價證券,卻引發了人們可以完全不計後果地瘋狂心理,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這個有價證券就是股票。

股票造成的災難其實在1910年就在中國的上海上演過,這場股災在捲走中國4500萬兩白銀的同時,也將大清王朝徹底葬送掉了。然而,股票的瘋狂並未結束。在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股票的瘋狂上漲不僅讓美國人民瘋狂,甚至讓全世界也跟著瘋狂。



當所謂的“柯立芝繁榮”讓美國經濟一路狂飆,底特律一個城市所造出來的汽車甚至能塞滿美利堅合眾國的大街小巷。而這個所謂的繁榮正是建立在股票價格的一路瘋漲之上的。股票瘋漲帶來的是美元的超發,而美元超髮帶來的又是產能的過剩。於是,當產能過剩到市場無法接受時,危機的腳步也就來臨了。

1929年10月24日被稱為“黑色星期四”。波及全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就在這一刻,在美國紐約的證劵交易市場爆發了。美國股票一路狂跌,瞬間蒸發的市值讓美國的銀行幾乎無力承擔,紛紛破產倒閉。隨著銀行的倒閉,產能過剩的工廠也跟著倒閉,大批失業的工人需要排隊領取救濟。



於是,美元開始大量貶值,而全球跟隨美元指數的貨幣也跟著大量貶值,德國馬克甚至變成了一堆廢紙。自由經濟受到重創,國家干預經濟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流。隨著國家的控制,法西斯主義抬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形成。


傅斯鴻


大蕭條來臨之後,美國失業率達到25%,有1370萬人失業,出口額由51億美元減少為17億美元。德國有560萬人失業,失業率近30%,英國有700萬人失業,失業率比德國還高!

對老百姓來說,生活的巨大壓力,讓他們迅速變老,30出頭的少婦看上去像50歲的老大娘。

(圖中的美國婦女叫做佛羅倫薩·歐文斯·湯普森,拍照的時候年齡為32歲,你們覺得像嗎)

東西賣不出去了

由於貿易量緊縮,收入下降,即便還在上班的老百姓手裡也沒幾個錢,大量商品價格出現急跌,雖然很多資本家把牛奶、土豆等產品倒進了河裡,用小麥、玉米當燃料,但這不能止住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在當時,農產品的價格下降了60%,以往一塊錢的東西,現在只賣6毛錢,即便如此還是賣不出去。

沒錢了,老百姓的生育率也在下降

在經濟危機期間,西方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加拿大為例,這裡的家庭為例減輕負擔紛紛推遲生育或減少生育。拒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一半婦女在夫妻生活中採用了避孕措施。

吃的也不如以前好了

說實話美國早在獨立之前生活水平就已經被歐洲各國羨慕了。獨立戰爭時,美國兵比英國兵要高7釐米,這是因為美國人吃的好,雖然和英國本土人是一個民族,但身高早已經超過了英國人。可是,大蕭條來臨之後,讓美國人第一次發現必須要想盡辦法節省開支,飲食的豐盛程度開始逐年下降,餐桌上的肉類越來越少,湯類和麵食越來越多。想吃肉了,只捨得拿錢去賣一些以前不屑於吃的馬肉。當然,能吃到肉的已經是當地生活水平不錯的家庭了。在城市中,很多人連溫飽都已經成問題,不僅居無定所,還需要定期領取救濟才能活下去。

(芝加哥一群排隊領救濟的人,有時候這樣的隊伍能排出幾個街區遠)

(人們排著絕望的長隊)

大蕭條的結束

大蕭條持續了大約10年,對於美國來說,這個資本主義第一強國雖然經過羅斯福的努力國家早已逐漸恢復,但失業率還在15%左右,真正解決經濟危機的時間是珍珠港事件之後。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加入盟國對法西斯宣戰。為了打敗法西斯,美國開始總動員,大批青壯年參軍入伍。

工廠為了滿足前線的需求夜以繼日的生產,美國失業人口迅速下降到3%以下。

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也開始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等到二戰結束,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達到世界的60%。美國的產品也隨著美國大兵的腳步遠征全世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午餐肉、可口可樂。

在韓國,午餐肉這種被美國兵嫌棄的軍糧成為當地人眼中的美味,時至今日已經發展為重要的特色小吃。

(韓國的部隊火鍋)

在中國,好像揚州炒飯裡放的火腿最初用的就是午餐肉。

而可口可樂就更了不起了,這個做飲料的快消公司認為二戰將是可口可樂走向世界的重要機會,公司想盡辦法讓前線的士兵在戰鬥之餘能夠喝上一瓶可樂緩解戰鬥帶來的疲倦。所以,無論在北非的沙漠還是太平洋的叢林,人們經常能看到美國大兵以可樂消暑。於是這種顏色漆黑,口味奇怪的飲料真的開始風靡全球。

(二戰期間關於可口可樂的宣傳)

二戰時期的整軍備戰讓歐洲經濟也得到迅速恢復。到1937年,英國的失業人口已經下降至150萬,1939年戰爭爆發後的軍隊兵力動員更是很好的解決了失業問題。


歷史風暴


自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開始,美國陷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危機。面對經濟的雪崩,美國有5000多家銀行倒閉,8萬多家企業破產,1400萬工人加入失業大軍。

我們來講幾個故事和笑話來看看當時的慘狀:

1,顧客每購買高盛集團的一隻股票,就贈送手槍一支!

2,股災之後,紐約金融區掀起了一波自殺浪潮。 高層酒店的服務員會向每位光顧的顧客詢問一個問題:您是來跳樓的,還是住宿?

3,不要給人隨便開門,因為門外乞討的可能是你以前的企業高管或者銀行經理人。很多白領會穿著西裝出門,然後再找地方換上破衣服乞討。

4,經濟大蕭條也有好處,離婚率降低了。因為,離婚的手續費太貴了。。。

5,午餐肉就是那個時候發明的,後來成為二戰時盟軍的重要口糧。

6,芝加哥黑幫“傳奇教父”阿爾卡彭為了改善形象,在芝加哥建立了第一批窮人食堂。共計為幾百萬人提供食品,因此被稱為“現代羅賓漢”。

7,失業者居住的帳篷區叫“胡佛村”, 設施的粥叫“胡佛湯” ,流浪漢蓋在身上的報紙叫“胡佛毯” ,需要用騾子拉的壞車叫“胡佛車” 。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編輯郭鑫認為:

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的場景可以類比中國的歷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經濟大蕭條的可怕後果,可以總計為一下幾點:

1、 產生大量的沉沒成本,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燬“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

2、 股票巿場的崩潰,企業生產大幅下降,人心的恐懼在反饋環中不斷擴大,銀行遭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

3、 結構性通脹。國內生產資料價格低迷,無利可圖,又期望通過擴大出口,緩解壓力,使得貨幣不斷貶值,這樣在國內和國外市場間形成了一個循環,導致通脹嚴重,人民生活困苦。大量貧困人口靠吃野草根、撿垃圾度日。

4、 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根據數據最保守估計,美國大蕭條時期至少有700萬人死亡,約佔當時美國的7%,千百萬人像畜生一樣才能活命。

5、 道德倫理的顛覆。賣淫、搶劫、暴力、遊行、罷工將成為常態(大蕭條時華盛頓曾經有人為了防火員的工作,放火焚燒森林,其中就有衣冠楚楚的中產階級)。

6、 持續的蕭條更多地是對人心理的創傷。大蕭條使得中產階級資產大幅縮水,淪落為貧民,很多人陰鬱、自殺。

7、 國內外的矛盾激化。國內表現為罷工、遊行、甚至革命,更有甚者,有些國家成了極端分子(極左、極右勢力)的天堂,導致獨裁者上臺;國際上則表現為,強國對弱國盤剝加劇,地區局勢緊張,最後發展為戰爭。

儘管大蕭條是的人民飽受身體和心理的折磨,但是人永遠會在心靈和精神層面尋找淨土,在磨難中總能誕生優秀的藝術作品,米老鼠、貓和老鼠、爵士樂等優秀的作品至今還在影響我們。

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而經濟危機直接加深了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的不平衡。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選擇對外擴張,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凡爾賽體系嚴重製約德日,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內經濟危機無法緩解,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使得民眾和統治者選擇了極端主義途徑。經濟危機成了直接的催化劑,國內無法轉移的社會矛盾成了滋生法西斯主義的溫床,德日在動盪之中建立法西斯政權。

法西斯主義的上臺,使得德日不斷試探和衝破凡爾賽體系。英法在經歷經濟大蕭條後,急於自保,縱容德日的法西斯行為,想通過綏靖政策將禍事引給蘇聯,但打錯了算盤,最終引火燒身,自食惡果。


每日經濟新聞


資本主義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經歷一次經濟危機,人們早已習慣。但1929年-1933年的那場經濟危機,其破壞力之大,波及範圍之廣,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承受範圍,使人們不得不用“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來特指它。

而這場經濟危機也迫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放棄盛行一時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加大政府幹預經濟的力度,紛紛強化貿易壁壘。德、日、意等國甚至走上法西斯集權道路,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直接導致了二戰策源地的形成。

(↑在街頭求職的美國人)

大蕭條之前的美國沉浸於虛假的“柯立芝繁榮”。

一戰結束後,美國利用歐洲各國的恢復期進行大規模經濟擴張,從而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美國政府又極力宣揚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大規模減免賦稅債務。

同時隨著技術的革新,汽車、有聲電影、餐飲服務行業迅速發展,有錢的美國人沉浸於美好的物質享受中無法自拔,分期付款成為主要消費手段。而信貸、股票等投機活動也呈爆炸式增長,美國股市一路高走,美國經濟呈現一幅繁榮景象。

由於美國時任總統為柯立芝,所以這種繁榮被稱為“柯立芝繁榮”。美國人信誓旦旦的說,他們找到了破解經濟危機的辦法,資本主義將“永久穩定”。

(↑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婦女)

不過在繁榮的背後卻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農業發展遠遠跟不上工業發展,1/3的社會財富集中在5%的人口手中。特別是股票市場的泡沫十分巨大,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

大蕭條源於股市的斷崖式下跌。

1929年3月,胡佛接替柯立芝成為美國總統。胡佛上臺後繼續柯立芝的政策,並對經濟形勢一片樂觀。

但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暴跌40個百分點,許多美國人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富化為烏有,毫無辦法。在之後的兩個星期內,美國股市持續下跌,300億美元人間蒸發,社會陷入一片恐慌。

(↑因股票崩盤而自殺的美國股民)

突如其來的股市崩盤讓美國人措手不及。由於分期付款和信貸消費使得許多美國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不得不抵押住房。另外銀行擠兌成風,銀行和企業紛紛破產,失業率陡然增高,失業人口長期維持在1300萬左右。

胡佛總統上任時許諾給美國人的美好願景頃刻間化為泡影。失去住所的人們不得不擠在臨時搭建的窩棚中度日,甚至在大街和長凳上露宿。失業人口的增加又導致社會治安的不穩定,美國黑幫盛行一時。憤怒的美國人將臨時搭建的窩棚稱為“胡佛屋”,將乞討的麻袋稱為“胡佛袋”,將畜力車稱為“胡佛車”。

(↑胡佛屋)

1929年-1933年,美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700多萬,絕大多數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諷刺的是,美國農場主卻把穀物大量焚燒,將大量牛奶傾注於密西西比河,使其成為“銀河”。

這樣的美國陷入崩潰的邊緣。

大蕭條迅速波及全球

美國一咳嗽,全球都感冒,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蕭條很快波及全球。

受影響最大的是德國。一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興,為了恢復經濟和償還賠款向美國借了大筆貸款。而大蕭條導致美國自顧不暇,嚴重依賴美國援助的德國生產陷入停頓,近600萬人失業,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貶值的德國馬克)

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也好不到哪去,股市暴跌,生產銳減,造成大量失業人口,社會動盪不安。

但新興的社會主義蘇聯卻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國內工業產值穩步增長,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政府幹預經濟發展,再加上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聯繫並不緊密,從而避免了大蕭條。

政府幹預經濟力度加強和二戰策源地的形成

蘇聯模式給了資本主義國家應對大蕭條的辦法,那就是加大政府幹預經濟的力度。特別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藍鷹計劃”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頹勢。

不過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各國由於國情不同,出現了偏差。英國、法國和美國雖然大大強化了政府權力,但由於經濟底子好,沒有走上集權道路。而國內市場匱乏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卻走上了法西斯集權道路,不得不通過對外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導致二戰策源地的形成。


石頭說歷史


20世紀初,美國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之後,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經濟向好,但是美國的經濟發展存在非常大的隱患,人們依賴於貸款,分期付款,而且當時美國的貧困人口過多,農業一直沒有從一戰後的蕭條中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一直處於貧困狀態。

在二十年代,廣告的擴大和分期付款的增加,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人們購買耐消費品比如電視、汽車大量增加,消費額貌似大量增加,但是新機器的應用導致很多人失業,投資的縮減更是導致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破產,所以實際上解僱和失業不斷增加,工商業的銷售額和利潤也在降低。


到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股市突然暴跌,美國金融界崩潰,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二”,美國經濟危機也要開始了。突如其來的股市崩盤讓美國人措手不及。銀行和企業紛紛破產,失業人口大大增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中失業人口達4000餘萬人,各國失業率在30%-50%,而這場經濟危機造成的物質損失達2500多億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還要多。

銀行和企業的破產,失業率陡然增高,許多美國人一生的財富在頃刻之間化為泡影,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並不得不抵押住房,失去住所的人們只能擠在臨時搭建的窩棚中度日,甚至在大街和長凳上露宿。


在經濟危機期間,美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700多萬,絕大多數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普通民眾失業沒有辦法生存,但是為了維持物價,獲得利潤,美國農場主卻不得不減少產量,焚燒了大量穀物,將大量牛奶傾注於密西西比河。

經濟大蕭條導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嚴重,失業人口急劇增加,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的生活被嚴重影響。同時,經濟危機也嚴重危害了社會秩序,造成社會混亂。

失業人口的急劇增加導致了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在那時,美國黑幫一時便盛行了起來。同時,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人心惶惶,信仰不再穩固,民粹主義等極端主義思想趁機廣泛傳播,氾濫成災,進而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動盪。

在經濟大蕭條時,很多人的溫飽都得不到解決,很難理智地思考問題,所以會很容易相信極端分子的鼓吹,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而有些政治人物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國內環境,便故意將國內問題的責任推卸給其他國家,樹立敵國,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


但是尖銳的國家間的矛盾,往往會導致國家間的戰爭。就像兩次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都是經濟大蕭條引起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戰爭的產生,幾乎都是因為經濟問題。可以說,無法通過改革來解決的經濟大蕭條,最後都會引發戰爭。

經濟大蕭條對民眾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更嚴重的是,有可能會引起戰爭。經濟決定政治,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莫過於保持穩定的國內環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