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長文,先發大綱:

一句話總結:這不是大象起舞,這是行業怪獸。

1.整體營收和淨利穩定增長

2.營收結構

2.1消費者業務同比增長45.1%,且銷售和管理費率下降

2.2運營商業務同比減少1.3%,但5G形勢較好

2.3企業業務同比增長23.8%,部分業務涉及海外國家命脈

3.營收地域分佈

4.研發投入超千億元

5.負面信息

5.1經營性現金流略有下降

5.2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和庫存週轉天數

5.3長短期借款大幅度提升。


1.整體營收和淨利穩定增長

不多說,看圖

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整體總營收7212億,同比增長19.5%

淨利潤593億,同比增長25.1%

淨利潤同比增長高於營收增長!

更亮眼的是,最近五年的數據:

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穩定增長。

2.營收結構

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消費者業務佔據半壁江山,增速恐怖;

運營商業務佔據第二,但增速墊底;

企業業務增速喜人。

2.1消費者業務同比增長45.1%,且銷售和管理費率下降

消費者業務大家比較熟悉,主要包括平板、PC、可穿戴設備、家用寬帶和互聯網等,但主體肯定是智能手機。

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3489億元,同比增長45.1%

這增速,我簡直忍不住要爆粗口了。

2018年,華為(含榮耀)智能手機發貨量2.06億臺,同比增長35%

銷售額增速高於出貨量增速,這就意味著,手機均價也在提升。

前幾天剛寫過小米的財報

如何評價小米集團發佈的2018年財報?​

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如果拿小米集團整體和華為的消費者業務進行對比:

不論總營收、增速還是手機均價,都被遠遠甩開了!

值得一提的是,榮耀海外市場實現快速規模增長,海外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70%。

除此之外,細節層面亮點頗多:

截至2018年底,華為P20系列發貨量已經突破 1600萬臺,創造華為旗艦手機的銷量新紀錄。

這個基本都知道了

華為MateBook X Pro憑藉全面屏、隱藏式攝像頭設計……直接拉動華為PC品牌快速提升,2018年華為PC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330%。

PC業務三倍多的同比增長,我只能說某些PC行業巨頭實在太不思進取了。

華為平板業務在全球平板市場同比下滑的背景下繼續保 持逆勢增長,2018年發貨量同比增長達到14%

平板業務能逆勢增長固然難能可貴,但說實話,距離IPAD還比較遠。

期待未來摺疊屏發力。

HUAWEI WATCH GT創新雙核設計,實現兩週超長續 航,上市即熱銷,帶動華為穿戴品類知名度快速提升 ;華為智能穿戴設備2018年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120%

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增速喜人,但沒提銷售額,看不出均價是否有提升。

華為語音助手、 智慧視覺、智能助手等AI業務月活躍用戶已經超1.9億,平均1個用戶每天使用6次。

AI月活1.9億肯定多少有點水分,但這數據已經很不錯了。

以本人的實際體驗,AR識屏翻譯確實非常實用。

華為運動健康APP用戶突破1億。華為視頻月活用戶數超過8000萬,華為音樂月播 放次數超過42億次 ;華為閱讀為消費者提供超過60萬冊的精品圖書,華為主題年度累計下載量超過7.3億次。

這些數據都還不錯,再次驗證一個觀點:

智能手機企業的互聯網業務,本質上仍依賴手機業務。

如果手機市場佔有率提升,互聯網業務也隨之水漲船高;

但如果手機佔有率下滑,互聯網業務很難獨善其身。服務也好,生態也罷,恐怕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小米,甚至蘋果,說的就是你們。

2.2運營商業務同比減少1.3%,但5G形勢較好

運營商業務整體微降也沒辦法,畢竟大環境處在4G向5G轉型的過渡期。

5G業務方面,不提具體的技術參數,就說實打實的商業訂單:

截至2019年2月底,華為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30多個5G商用合同,40000 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

別忘了,這是在某些國家的圍堵和打壓下取得的成就!

2.3企業業務同比增長23.8%

說實話對這個領域不太瞭解,不看財報的話,很難想象華為企業業務的廣度和深度。

華為的企業業務涉及大數據、AI、雲計算、IoT、融合通信等多個內容,涉及金融、物流、軌道交通、汽車、航空、教育、醫療、油氣、智慧城市、安防等多個領域。

截至2018年年底,211家世界500強企業、48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

近半數世界上最強的公司選擇了華為!

這個名單包括國內的國家電網、上汽、廣汽、一汽、東風、比亞迪等一眾車企、工商銀行等等,國外的例子也有很多。

甚至有國外的金融、物流、海關、稅收等國家命脈選擇與華為合作!

華為與德國郵政(Deutsche Post DHL)聯合開發工業 物流解決方案,合力在物流運輸、“最後一公里”配送、倉儲管理等方面開展創新合作,有效改善全球物流行業效率、安全性和客戶服務。

意大利翁布里亞大區政府選擇華為高清視頻會議平臺和一體化智真系統,促進政府部門之間快速高效 的溝通,為公共管理樹立專業形象。

在南非、泰國,華為政務雲解決方案助力政府資源 共享、數據融合,不斷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

在巴西,華為電子稅務解決方案支撐電子發票開票 量翻倍增長,助力國家稅務改革。

華為全閃存解決方案助力瑞士CSS保險提升業務系統 處理性能,為數以百萬計客戶提供便捷高效保險業務。

此外,本人對企業業務實在不太熟悉,但看到光伏業務也納入了企業業務的範疇,對這部分略有所知,提供一個側面的視角:

據我所知,國內的光伏產業在國家幫扶下擊垮歐盟的相關產業後,部分企業在安逸的環境下有些不思進取,長期不肯加大研發投入。

華為一方面憑藉自身的研發實力和運營效率,一方面藉助智能分佈式電站彎道超車,在並沒有多少相關經驗積累下進入光伏行業,如虎入羊群,殺得一些老牌光伏企業人仰馬翻。

連光伏逆變器的龍頭,同樣注重研發,技術積累雄厚的陽光電源,一度都被打的節節敗退、營收下滑。最近才憑藉多年積累穩住了陣腳。

而光伏業務,在華為財報裡幾乎隻字未提。

副業比一些企業主業還強,這就是華為!

3.營收地域分佈

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國毫無疑問是基本盤,營收佔比超過一半。

但是從增速上來看:

中國地區同比增長19.1%

歐洲中東非洲地區同比整張24.3%

美洲同比增長21.3%

主要海外市場增速高於中國地區增速。

黑華為愛國營銷的,可以歇歇了。

4.研發投入超千億元

華為研發投入多,眾所周知。

2018年,華為研發投入1015億元,佔總營收14.1%

華為研發投入位列全球第五,作為對比,淨利潤遠高於華為的蘋果,2018年研發投入142億美元,約合950多億人民幣。

而且,華為的研發不是一兩年,而是多年的持續投入:

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至2018年,華為從事研發人員達8萬多人,佔總人數的45%

此外,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專利成果顯著:

截至2018年底,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05項,

中國以外國家授權專利累計44434件,有 11152項核心專利是在美國授權的

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5.負面信息

5.1經營性現金流略有下降

2018年全年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為人民幣747億,同比下降22.5%。

財報給出的理由是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增加存貨。

個人認為,5G的研發投入固然是一方面,但華為每年研發投入都在增長,沒理由唯獨今年現金流下降了,所以主要原因恐怕是後者。

據我所知,受某事件影響,華為18年向幾乎所有上游零部件供應商都追加了訂單或產能。華為的憂患意識確實很強。

因此,經營性現金流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5.2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和庫存週轉天數

2018年,應收賬款週轉天數(DSO)為70天,較2017年的63天增加7天;

存貨週轉天數(ITO)為77天,較2017年的71 天增加6天;

應付賬款週轉天數(DPO)為77天,較2017年的72天增加5天。

庫存週轉天數增長,而且幅度不算很低,這個就不太理解了。

有可能是海外高速增長帶來的,也有可能是為了保證備貨。畢竟目前還看不到華為有產品大規模滯銷的現象。

未來還需進一步觀察。

5.3長短期借款大幅度提升。

截至2018年底,長短期借款合計人民幣699億,同比增加了75.2%

這個提升幅度非常大,借款額超過了全年利潤。

財報給出的理由是保障5G、雲、人工智能和智能終端以及面向未來研究與創新、品牌與渠道建設等的持續加大投入。

不過個人覺得還是增加上游零部件存貨的因素多一些。


最後說一些題外話。

我本人在知乎多個回答中,表示過對三星和蘋果未來的悲觀看法,然而答案被踩的情況都很嚴重。很多人找出種種理由,為蘋果三星辯護。

我從未否認蘋果三星仍然佔據優勢地位,然而看看華為45.1%的消費者業務增速,還不應該有危機感嗎?

而且,同樣是唱衰,蘋果和三星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

三星的淪落,多少帶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無奈之感。因為從本質上講,三星不是僅僅跟華為競爭,而是跟華為OV+京東方深天馬+長江存儲+中芯國際的中國產業集群競爭。

現實主義理想者:三星電子的困局(二)——垂直整合利弊與強週期行業的逆勢擴張​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韓國在和中國這個體量遠遠超過自己、軍事政治乃至經濟自主程度更是天差地別的國家競爭。

而蘋果給我的感覺,更多的是“怒其不爭”

蘋果手裡的好牌實在太多了:

智能手機開創者和引領著的形象;

ios穩定流暢的良好體驗;

蘋果生態的用戶粘度;

甚至包括長期攫取整個智能手機行業90%的鉅額利潤;

喬布斯留下的遺產太豐厚了,豐厚到蘋果至今享用不盡。

然而最終結果,卻是到了不得不發力的境地:

蘋果新發布 2019 第一財季財報中,為什麼其他地區增長,而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了 27%?​

五大點解析華為2018年年報,希望華為不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也許,還是老話說的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