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是怎樣在益州從無到有的?

jsy809371305


劉焉入蜀真沒什麼難度,這一點,他跟劉表比不了。

劉表入荊州時,南陽給袁術佔了,長江以南各郡太守割據自立,他單騎入宜城,靠著拉攏本地大族蒯越、蔡瑁這些人,一同合謀把江南豪族治得服服帖帖。從襄陽開始到佔有荊州大部分土地,開辦學校,安撫百姓,收納士人,甚至鼎盛時期陸軍,水軍達十萬之眾。

再看劉焉。

劉焉從京師雒陽出發後,身邊的人中只有一個蜀人董扶,他身邊也沒有兵馬護送。

因為當時蜀地正在鬧黃巾,黃巾賊帥馬相自封天子,率黃巾軍殺害了益州刺史郤儉等朝廷官員。劉焉不敢以身犯險,就停在荊州不走了。後來全靠益州從事賈龍在本地組織政府軍,一舉將馬相擊敗,這才把益州的黃巾消滅。最後是賈龍派人前往荊州把劉焉迎入蜀地的。

劉焉入蜀後,全靠益州地方豪族的支持才坐穩了位置,甚至他還去與漢中米賊張修、張魯結盟,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北藩,以此拒絕長安朝廷的命令,自己安心在蜀地做土皇帝。一度還有僭越的行為,在董卓執政時期就引發董卓不滿,甚至派兵入蜀討伐劉焉,結果是朝廷軍隊戰敗。不久之後董卓也被刺殺,劉焉更加恣意妄為。

劉焉在蜀地作威作福,順者昌,逆者亡,屠殺了很多不服他的人,後來甚至與曾經幫助過自己入蜀的賈龍反目成仇。最後賈龍也死在劉焉的手裡。


潯陽鹹魚


劉焉是湖北天門人,漢室宗親後裔,其地位比劉備那一支要名正言順的多,家世也還好,年輕時的劉焉就因為家世身份而為官,經司徒府徵辟,至靈帝朝時官至太常。

太常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廟和朝會、喪葬等禮儀的官,居九卿之首,位高而權輕。因為東漢末年的亂世,在朝中為官的劉焉一度想去交州避禍。



當時同在朝中為官的侍中董扶對劉焉說:京城將會大亂,而益州有天子氣息。正是這句話,讓劉焉的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董扶是益州廣漢綿竹人,當時有名的占卜家,那個時候的人又信這個,於是劉焉相信董扶的話,就開始想辦法挖空心思去益州。

當時的東漢末年,皇權衰弱,宦官當道,吏漢腐敗,漢靈帝昏庸,大肆賣官聚收錢財,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而地方官吏大多貪腐成風,割據自重。



劉焉向漢靈帝上書,設置州牧,以漢室宗親和受信任的重臣出任,總攬一州之大權,以管理地方,明正吏治,劉焉自請益州牧,漢靈帝同意了, 設置了三大州牧,分別是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豫州牧黃琬,這三大州牧是靈帝朝名正言順的州牧,而其它的州牧都是自立或後來董卓亂政時封的。

當時的益州刺史是郤儉,郤儉的益州刺史一職是花錢買的,而郤儉到任益州後,大肆盤剝百姓、貪汙受賄,似乎想把買官的錢賺回來,在益州名聲非常差。



劉焉得到朝廷的任命,就與董扶一起去益州上任,劉焉是從洛陽南下,途經南陽、荊州,到達荊州東部邊界時,此時由於黃巾軍作亂而道路不通,而益州也正因為黃巾軍馬相的叛亂而發生戰爭,馬相率軍殺了益州刺史郤儉,而馬相又被益州從事賈龍率軍擊破並斬殺,賈龍之後迎接劉焉進入益州。

劉焉進入益州後,開始鞏固自已的地位,採取了一些安撫的手段,剛開始拉攏益州本地大族和南陽、三輔流民,當時的黃巾軍之亂,主要是在北方,益州雖然也有,但規模小,持續時間短,而當時南陽及首都三輔地區有大量的流民進入益州,這些人約有數萬戶,劉焉將這些人稱為東州人,將這些人編入軍隊,稱為東州兵。



劉焉站穩腳跟後,開始對益州本地大族動手,為了樹立威信,誅殺了不太服從命令的益州本地大族十多人,這直接導致了劉焉與益州本地大族的不合,犍為太守任岐與賈龍因此而怨恨劉焉,並起兵反叛劉焉,被劉焉的東州兵擊敗被殺。

張魯的母親因為長得漂亮,又懂鬼神之道,因而與劉焉家有往來,因此張魯也得到劉焉的信任,被派往漢中與張修一起進攻漢中太守蘇固,擊敗並殺了蘇固,張魯之後又殺了張修,獨佔漢中,自立門戶,因此與劉焉結怨,而劉焉同時與朝廷斷絕往來。



劉焉來到益州就是因為董扶的一句話,益州有天子之氣,在鞏固地位後, 劉焉的野心逐漸顯露,私自制造天子所有的車駕千輛,圖謀不軌,這事還被荊州刺史劉表告到朝廷。因朝廷自身也是亂作一團,沒有精力來管這些事。

之後, 劉焉製作的這些車駕被一把不明不白的大火燒得乾乾淨淨,連同劉焉的州牧府也被燒了,之後劉焉將益州治所從綿竹遷到成都。

而同時,劉焉密謀,徵西將軍馬騰及劉焉在朝中的幾個兒子一起率軍進攻長安,因計劃外洩,劉焉的兩個兒子劉範與劉誕被殺,194年,劉焉病死。

劉焉從進益州到病死,不過五六年時間,根基不是太穩,劉焉去世後,他最軟弱的兒子劉璋在益州大族趙韙的支持下繼承劉焉的事業,直到214年被劉備拿下益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焉的政治出身很好,是西漢魯王的後代,在東漢也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劉焉一路從低等小官縣令晉升到朝中大員九卿之一的太常,可見他的政治眼光及官場處事也極高明。太常屬於文官,而他看到了漢靈帝的政治腐朽,地方混亂,藉機向漢靈帝建言曰:“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明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此建議被靈帝認可後,劉焉請交州牧,後被靈帝認命為益州牧。

劉焉有過當地方官的經驗,一進入益州,對外:命張魯為漢中太守,截斷了益州與漢中央的交通。對內:打擊地方豪強,找理由殺王強、李權等十餘人,刑立於地方;平定了犍為大守任岐等人的叛亂,掌握了兵權。

自此,劉焉偏霸一方,成就地方軍閥。


自在隨心任逍遙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縣人。後來益州牧劉璋的父親,是漢魯恭王的後裔,拜為中郎,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

當時的益州刺使郤儉在益州大事聚斂,貪婪成風,加上當時天下大亂,劉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據一方。於是劉焉向朝廷自求被封益州牧,前往益州整飭吏治。後郤儉為黃巾軍所殺,劉焉進入益州,派部下張魯盤踞。張魯截斷交通,斬殺漢使,從此益州與中央道路不通。劉焉進一步對內打擊地方豪強,鞏固自身勢力,益州因而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後卒於任上,其子劉璋繼領益州牧。


三博疼痛顧柯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劉焉向漢靈帝請求外調,被批准為益州牧。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焉當任太常時,看到天下大亂,朝綱不振,就向漢靈帝提建議說:“現在之所以到處叛~亂,是因為地方上的刺史、太守貪汙和魚肉百姓。應該選拔一些有威望的大臣,去擔任‘牧’,使得國家安定。”

本來劉焉打算去交阯,當交阯牧,以躲避黃巾軍叛~亂。可恰好當時益州刺史郗儉名聲敗壞,被益州黃巾軍給殺了,結果漢靈帝就派劉焉去平~叛,任益州牧。

劉焉進入益州,派張魯盤踞漢中,張魯截斷交通,斬殺漢使,從此益州與中~央道路不通。劉焉搖身一變,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