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有沒有將州名寫在城池上面的?比如寫的“荊州”“益州”?

安定郡小書生


沒有,不存在把州名寫在城池上,寫在城池上的一定是城池的名字。

就拿我們熟悉的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來說,東漢將天下分成十三個州,州是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東漢的十三個州分別是:幽州、翼州、青州、幷州、司隸、兗州、徐州、豫州、揚州、涼州、荊州、益州、交州。



州下面設郡或國,郡是古代二級行政區,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國就是封國,也是二級行政區,漢代的封國自實行推恩令後越來越小,與郡差不多大。

郡或國的下面設縣,縣是三級行政區,與今天的縣差不多,每個郡或國都有數個縣或數十個縣不等。

荊州是十三州之一,你可以理解為荊州省,劉表主政荊州的190年到207年間,荊州的治所是在襄陽城,劉表等荊州文武官員都是駐在襄陽城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佔了荊南四郡,又借來南陵,便將治所設在南郡的江陵城。整個三國荊州境內,是沒有城池上面寫著‘’荊州‘’二字的,就如同今天的湖北省下轄城市不可能將‘’湖北‘’二字寫在城牆上一樣的道理。

必須要區別今天的荊州與三國時期荊州的不同,三國的荊州是一個省,今天的荊州是一座城,雖然現在湖北省荊州市的城牆上確實寫有‘’荊州‘’二字,但那是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演變,荊州已經由一個省變成一座城了,概念已經完全不同了。



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這座城市,在三國時期也是存在的,不過不叫荊州城,而叫江陵城,沒錯就是劉備主政期間南郡的治所。

當時江陵城(今天的荊州市)城牆上一定寫著‘’江陵‘’二字,而不是‘’荊州‘’二字,如果你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看到城牆寫著:‘’荊州‘’、‘’益州‘’等等州名,那一定是錯誤的,是電視劇誤導人,是不符合常理的。

正確的是在荊州的治所城牆上看到的應該是‘’江陵‘’二字,在益州治所城牆上看到的應該是‘’成都‘’二字,在徐州治所城牆上看到的應該是‘’下邳‘’二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中,我們通過鏡頭常常看到一隊人馬穿過城門,而城門上方往往會有石頭刻的城池的名字,其中就有冀州、涼州、荊州的的出現,這是非常不嚴謹的。

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時期便有州的稱呼出現,當時將中原大地分為9個州,《三皇本紀》:“(人皇)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這個時期的徐州、青州、兗州並非今天的徐州、青州、兗州,而是非常大的區域劃分,當時的青州指的是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統稱為青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統稱為徐州。

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所以州從中國歷史上短暫消失了一段時間,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將天下重新劃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州,每個州設刺史一名,相當於今天的省級單位,也不會有某個城池上面刻著州的名稱,而隨著時間發展,州的單位也慢慢縮小,到南北朝末期,整個中國有將近300個州存在,這時候州的代表含義已經偏向於是某一個城池的名字,如果這個時期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上面出現州的城池影響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而在今天的中國,州基本上就兩層意思,一個就是城市的名字,如揚州 蘇州 徐州 青州,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縣以上的行政單位,在少數民族地區比較常見,如朝鮮族自治州,苗族自治州等。


興元小小生


當然沒有,不可能的。

第一,唐代以前的州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單位,州治所在城市就相當於現在的省會。你見過哪個省會是直接用省名來命名的?一州州治所在地的城市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比如荊州州治在宛城,益州州治在成都,宛城和成都的城門上當然不會直接寫荊州、益州這兩字。

唐代以後的州相當於現在的市級,但即便如此,州治也只會在某個縣城,所以州名也絕對不會出現在城門上。比如池州,州治所在地是貴池縣。而且有些州治所在甚至不止一個縣城而是兩個甚至三個。比如蘇州,蘇州城內有三個縣,吳縣、長洲縣、元和縣。

第二,古代也沒有直接把城市名字寫在城門上的傳統。城門一般都有自己的名字的,比如北京城門就有德勝門、宣武門等等,南京城門就有中華門、後宰門等等。哪怕是個小縣城,至少也有三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自己的名字,絕不會把城名寫在城門上。比如無錫,以前是個小縣城,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分別叫靖海門、望湖門、試泉門、控江門,沒有哪座城門叫無錫門的。


三隻腳的大烏鴉


肯定是不會的哈,原因也很簡單,因為XX州不是一個城池的名字!

這裡題主說古代,範圍太廣,鑑於“荊州”、“益州”兩個地方,在三國時期出場率最高,所以我把時間限定到三國,便與描述。


這是一個錯誤

在一些不嚴謹的影視劇裡面,我們會看到城門上方寫著碩大兩個字:荊州!

出現這種錯誤有兩個原因,一是導演歷史素養不夠,所以會犯這樣的錯;二是導演為了普通觀眾考慮,畢竟我們不能要求普通觀眾有這樣的歷史素養。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說到荊州,那就是一個城池。

就像老版的《三國演義》,蜀國的軍隊出征,旗幟上是寫著“蜀”字,這其實也是錯誤的,蜀國的目標是興復漢室,他們的大旗只能是“漢”。考慮到老版《三國演義》那一輩人的專業知識,我相信這是為了讓觀眾看得更明白。

中國又被稱為“九州”,這個說法就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期了,傳說大禹治水後,將華夏大地劃分為九州,並鑄九鼎,自此,九州成為華夏的代名詞。但在那個時期,州的意義還是地理為主,政治意義不大。

後來隨著人們對“國”的意識越來越強,州的意義就被賦予了更強的政治性,到兩漢時期,州逐漸成為一種行政區劃單位。

三國時期延續了東漢的行政區域劃分,天下共分13個州,分別是幽州、翼州、青州、幷州、司隸、兗州、徐州、豫州、揚州、涼州、荊州、益州、交州。

如果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域,“州”相當於“省”一級別的行政單位。

城池

明白了州的概念,你就明白了,在城門上掛XX州,這是很可笑的錯誤。就好比我是四川省人,你說我在成都或綿陽的城門上掛著“四川省”這可行麼?

州以下,就是各種城池了,三國時期稱為“郡”,就像現在的四川省,下面分為成都市、綿陽市、南充市等等,這時候,我在城門上掛著這幾個城市的名字,就沒什麼問題了。

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奪取荊南四郡後,分別設: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

你看電視的時候,看到城門上寫著“長沙”,這就是正確的。



也可自話


中華名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每一個地名都有其特殊的意義、歷史和戰爭、文化背景。在我國古代,人口遠不及現代,城市的規模也沒有現下之大,而戰爭的方式也是攻城掠地的冷兵器戰爭,在這樣的戰爭背景之下,城池就顯得尤為重要。城池也理所當然的就成了守衛一方安寧的重要屏障,統治者或者守城將領為了確保城池的安全,打造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的堡壘,往往會高牆深壘,為了彰顯城市的威名,會把城市的名字刻在最具有標誌意義的城門上,比如經常經常從電視劇上看到的“荊州”、“益州”、“襄樊”、“咸陽”等。


子甫3


沒有,這些都不是城池的名字,像荊州的治所,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首府城市是襄陽,益州治所是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