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穷其一生都在伐魏?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多多单词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来回答,原因如下:

一、出于对刘备父子的忠臣,北伐曹魏是君臣当初在隆中初遇时定下的国家战略。



孔明自刘备三顾茅庐以来,感激涕零,遂许先帝以驱驰。一心想帮助刘备父子恢复大汉江山。单身赴东吴,说服孙权连刘抗曹,赤壁大战后,又一直负责行政、后勤,帮助刘备攻占益州、汉中、荆州一部。在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先胜后败,痛失荆州,刘备报仇,又有夷陵惨败,刘备竟连病带气,一命归西,在白帝城托孤于孔明。孔明接手的是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四海精锐丧失殆尽,曹魏虎视眈眈,少数民族和益州豪强蠢蠢欲动。孔明吞下被吴袭占荆州的苦果,顾全大局,重新派邓芝等修复与东吴的联盟。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蜀国国内稳定后,他又大量发展生产,百姓丰衣足食,他开始北伐。

二、孔明北伐目的之二,是本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的原则。



吴国占领荆州,蜀国对它不再有威胁,它明智地和蜀国重新结盟,抱团取暖,但天下魏占十分之七,蜀不攻魏,魏也会攻蜀,蜀比吴还弱,吴占长江之险,蜀国上下想一味切苟且偷安只能是黄梁美梦。一言以蔽之,魏国不会放任蜀国一心一意搞建设的!

三、孔明北伐,他极爱惜民力的,他两手都硬,一手搞生产,一手搞军事,并不像后期姜维那般穷兵黩武,孔明每次出兵规模都不是很大。

孔明北伐,规模大加控制,作战小心谨慎,除了第一次北伐,先胜后败,街亭之败,损失稍重之外,其余各次胜多败少,损失不大。诸葛连弩在撤退中作用巨大,即便孔明病逝五丈原,全军仍能全身而退。

四、部分网友们说孔明借北伐为名,控制军权,这是误会。

孔明本是刘备托孤之臣,刘备让刘禅等儿子以父礼视之。并且亲口对孔明说:卿才能胜丕十倍,阿斗能扶则扶,不能扶卿可取而代之。在此前,孔明已为丞相、司隶校尉(负责监察文武百官),刘备等于把权力交到孔明手上。刘备叫李严同为托孤之臣,并非是为了提防孔明,一是作为孔明军事上的助手(孔明此前很少率兵临阵),二是把李严作为益州士族代表,捧一捧安抚士族势力,李严这个中都护,刘备负责守卫白帝城,这是防吴前线(虚设,吴蜀抱团后两国无战事,几乎成后方了!李严也不是省油的灯,想做了割据的诸侯!)



孔明是东和孙权,南抚孟获,北抗曹魏后,威信达到顶峰,已成了蜀国的精神领袖,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本身执掌军国大事,有刘备遗诏,手续合法、能力太强、威望极高,他无需刻意地控制兵权。

总之,孔明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为汉室最后的挣扎,他为恢复汉家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对刘氏父子的忠诚惊天地、泣鬼神。忠心可照日月!


苍茫大地顾炜斌


诸葛亮的北伐史载有五次,获得了一些小利,总体上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诸葛亮一直伐魏?其目的是很明确的。

一、通过北伐寻找机会。这种机会大的方面希望有统一的机会,小的方面得实利,形成对魏国进攻的态势。

二、通过北伐练兵培养将领。诸葛亮的北伐培养了蜀国长期的护国之将,如姜维、张翼、廖化、张嶷等人。

三、通过北伐转移内部矛盾。蜀国由各派系杂合而成,矛盾重重,诸葛亮通过北伐整合矛盾,全力对外。

四、以战促和,实现三国之间的动态平衡。魏国总体实力超过吴蜀两国总和,诸葛亮通过北伐,搅动魏国,让其疲于应付,不让其休养生息。


羽书迟


如果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还抱着兴复汉室的希望,那么后来的一次次北伐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徒劳无功,但仍如飞蛾扑火般一次次北伐,直至病死五丈原。实际上,诸葛亮知道凭蜀汉如此弱的家底想灭了比自身强大数倍的曹魏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蜀是三国中最弱的!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仍一次次北伐?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践行刘备遗言的一种承诺,兴复汉室是刘备最大的愿望,是刘备的政治遗言,诸葛亮作为托孤之臣,就是这遗言的执行者。二是诸葛亮作为汉廷士族,其本身有汉正统思想,出山一是感于刘备的至诚,二是在刘备处有足够舒展才华的空间,三更可能是受刘备兴复汉室思想的影响,所以,北伐不仅是刘备遗言,也是他自己的奋斗目标。三是出于蜀汉自保的考量,毕竟蜀最弱,与其坐等魏来攻,不如先主动出击,至少气势上取得先机,比如第一次北伐,街亭不失,局面还真不错。主动出击让蜀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以上仅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梁溪居士陆建荣


诸葛亮北伐实为不得不为之举。首先是政治立场的问题,诸葛亮作为先主刘备的政治遗产的实际继承者,他不得不也必须继承下刘备的政治志向,汉贼不两立,不去北伐难道在家里种田等别人来进攻,然后防守反击吗?现实不是游戏。其次蜀汉政权内部派系林立,东洲派,荆州派和本土的益州派,如果不北伐转嫁矛盾,那么蜀汉政权必定会亡于派系党争。再次有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四川盆地地形闭塞,如不奋起北伐,则必定早亡。最后当时魏蜀吴三方魏国最强,不联吴攻打魏国,难道向东攻打吴国吗?这更不可能,一方面联吴攻魏是既定国策,另一方面吴强蜀弱,且魏国不会坐视不理,故北伐不得不为。


成功减肥的乡村教师


一,无奈。西蜀本来就是桃源一般的存在,易守难攻,如果不主动出击,军民皆颓,陷入安乐不思进取。孔明当然不愿意看到此情此景,也算是煞费苦心了。二,志向,或者说公开的承诺都必须有个姿态保证,要不然会成为军民笑柄,谁还服你呢?三,按照孔明的能力和眼光,他应该早就知道北伐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每次都是胜则小胜,败则小败,永远不会伤筋动骨。做到这些,两国间的某种默契是必须的,只不过书中无法正面提及罢了。四,诸葛死了,司马做大了,这种默契需要程度逐渐下降了,飞快的,西蜀就亡了。


壹贰叁4674


从当时的时期背景来看,三国三国嘛,是一个乱世,谁都想当大哥。可经过曹操初期经营,天下大势基本上已经定论,曹魏的实力放在那儿,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问题也就在这里,即然天下大势已定,那就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何必又要强势出头呢?无非二个原因,一是古人尽忠,关系好的朋友之间脑袋都可以拿去。更何况刘备的三顾茅庐又为诸葛亮赢足了面子,怎么能不大显身手一下呢?二是为名所累,当时的天下第一名人怎么可能没有作为呢?于是乎,一系列的壮举使得弱小的蜀国加速了灭亡的步伐。所以,人才,国之宝也,非为国器,不可强求。


金兔王豫生


内政无能,不能平衡东、益、荆三州势力,违背刘备意愿,谋夺李严兵权,破坏了内部团结,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视线,强行凝聚人心。其大权独揽常年居汉中,远离成都,等于是另立中央,把后主及东、益二州势力丢一边,以蒋琬、费袆、董允看守、监视,明知黄皓之害,却留之以损后主之名。北伐如取胜,功劳、名声都是诸葛亮的,汉中又都是他自己人马,区区魏延,谋之不难,如要篡位自立,再合适不过。诸葛亮和曹操一样,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百姓只知有丞相,不知有君。

后人读《三国志》,断章取意,受腐儒、君王愚弄,以为诸葛亮忠贞、贤明。


沉140769451


诸葛先生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往往想靠魏国有变,魏军队有懈等等机会发动对魏战争,并无奇谋,梦想达到灭魏复汉之目的。殊不知,统一天下靠的是人力与实力,如不穷兵黔武,利用蜀国之优势,发展农业及人口,聚集人才,训练军队,当民富国强之后,一旦条件成熟,再挥师北上,一举拿下长安,天下归之。取天下与做事业是一样的,足踏实地,卧薪尝胆,必不可少,机会主义者注定是要失败的。


张老大159957934


一,主动进攻,调动魏国,迟滞对方的发展。二,夺取雍凉之地,作为进取中原跳板,解决后勤问题。三,转移蜀国内部矛盾,完成刘备生前遗愿。其实 出师表 里都说了,你没研究。


叶秋扬


这个正是诸葛亮最大的智慧,其一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其二是为了蜀国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不伐魏必被魏所一灭,可惜诸葛亮付出毕生心血,也未能完成大业,上方谷一役,司马懿己入绝境,奈何天降大雨,使得魏国绝处逢生,诸葛亮叹息天意助曹不助汉,从而心灰意冷客死异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