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古宮古縣知多少


臨渭古宮古縣知多少

臨渭區南依秦嶺北麓,北臨泱泱渭水,地處關中東府要衝,是關中東出潼關的必經之地,也是西聯古都長安的紐帶,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

從發現的遺址來看,在一萬至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今天我區已經查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北劉、北莊、史家、紫楊、蔣家、徐家堡、白廟、白黨、臘楊、西楊、望崗嶺、姜河、花園遺址等。

發現了秦漢時期的灰堆、上太莊、渭陽村、北袁窯、三孝村、來化(蓮勺縣)、蒲陽等等遺址。迄今也有兩千餘年。分佈在區內的名人墓葬,如金日磾(衣冠冢)、張禹、王忠嗣、張仁願、寇準、石亨、王松年等等更是不計其數。臨渭三賢,慶安寺塔,慧照寺寶塔更是全國知名。

臨渭區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自商周至明清時期,政權更迭紛雲,縣治變遷頻繁,各個朝代的帝王行宮建造眾多。愚致力考古事業,凡三十有年,今天就我區歷史上存在過的帝王行宮和縣治提作個框架,以便於研究者探討和後來者深入。

一,宮殿

1,步高宮

時代,秦。遺址位於臨渭區陽郭鎮張胡村。東距湭河西岸黃土臺塬前緣300米,遺址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保護區範圍4萬平方米。遺址內開闊平整,呈正方形置,中心夯土臺基略高,殘留夯有窩,長100米,寬80米。遺留有大量夔紋瓦當,陶水管道,龍鳳紋空心磚,繩紋板瓦、筒瓦等。

2,祟寧宮

時代,秦。遺址位於崇寧鎮靳尚村,面積約18萬平方米。1988年10~11月渭南文物普查時被發現。遺址中心區域殘留有大量陶水管套,井圈,空心磚,夔紋方磚殘片,秦戈,箭頭,秦板瓦等,臺地斷崖處暴露有大口徑陶製排水管道。

3,步壽宮

時代,秦。遺址位置不詳,概於今天東原塬頭之下的西張,東張,蔣家村一帶。《水徑注》‘湭水出石樓山,北徑步高宮東……出新豐原北,流步壽宮西……’。石樓山即石鼓山,詳其義,步高宮在湭河之西(張胡村),步壽宮在水之東。則又‘出新豐原北’,也就是說己過了風門,當然是指東原的龍頭之下了。查明版《渭南志》,南大吉在境內古蹟圖上標註的步壽宮位置亦在此處。故,祟寧宮實為秦五大行宮在渭南的另一行宮,而非步壽宮,這一點,左忠誠老師在《渭南文物》15期‘渭南崇寧靳尚秦行宮遺址的發現’一文中也提到了兩者並非同一宮殿的論證。具體位置有待於以後的發現了吧。

4,甘泉宮

時代,秦。《渭南志》載,位於渭南老縣城東門外之南,神川原北麓,俗稱‘南潭’。傳為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故宮。宋學士程大昌在《雍錄》中說,故宮以甘泉而名者有三。一在渭南,秦建。二在雲陽(淳化),漢建。三在鄠(戶縣),隋建。而渭南甘泉宮在明代就己考證清楚,‘步高宮,步壽宮,渭南甘泉三宮則本皆秦建……漢,隋,唐皆龔其舊耳’。也就是說後來歷朝充分利用了秦建的宮殿,具體位置待考。

5,蓮勺宮

時代,漢。位於官路鎮吝家村以南。村南有一處近萬平方米的大型高臺耕地,此處地表下多遺留有漢代磚瓦殘片,半圓形陶製殘片,周圍多漢墓。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常發現有盜墓現象,只是未被重視,未被考證而矣。具志載,漢高祖元年(前206)在今交斜鎮來化村建蓮勺縣(見蓮勺古縣一文),轄今臨渭區,蒲城,大荔部分地區。五鳳三年(前55)正月,在蓮勺縣北部築皇帝行宮‘蓮勺宮’。另一說法蓮勺宮在交斜鎮渭陽村,該村也有一8000平方米漢遺址,但在蓮勺古縣(今慶安寺塔)之西,與志載在縣之北不符,故而並非此地。

6,祟業宮

時代,隋。遺址位於渭南老城以東15裡處,即今天向陽辦康家溝附近,詳址待考。隋煬帝大業二年(606)築皇帝行宮~祟業宮。大業十三年(617)九月,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西進長安,途經下邽時,令釋放崇業宮守衛及所有宮女。

7,游龍宮

時代,唐。遺址在今恆基商城對面,東風街以南的市人大樓位置。據載‘游龍以黑龍飲渭河水取名~游龍宮’。龍為中華民族的吉祥之物,象徵著帝王。古人在描繪龍麟甲色彩時作赤、玄、白、凝黛。凝黛即黑色。《臨渭區志》載‘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在渭南縣城西十一里處(今雙王辦白楊村附近)築皇帝行宮游龍宮’。查明版志古蹟圖也多驅向於市人大樓之處。1993年夏秋時節,市人大蓋樓時,做地基鑽探,在該摟基下東西向橫貫有一段寬度6米的城牆牆基。夯層結構明顯,並發現唐代完整板瓦。我與考古隊畢永平,史修治報告給市文管會左忠誠老師,後認為發現的城牆為游龍宮北城牆,城池應在樓基之南,西不過杜橋驛(杜橋化路,杜橋在唐時有一支流由南向北過境)。當時,文化局李明賢老師在渭南報上發表了‘渭南發現唐游龍宮遺址’一文。因為特殊原因,此項發現受當時市領導壓制,未被公開。

8,泰寧宮

時代,建於宋,名出於元。遺址位於今渭南高速東入口處的畢家村。在村道與西潼公路交叉處以西,面積2萬平方米。泰寧宮原為后土祠,宋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崇信道教,大搞封禪祭祀活動。先立后土祠於華山腳下,後遷渭南明光原(老城東南之上稱明光原)。元代改后土祠為泰寧宮,並鑄有1400斤大鐵鐘懸于山門內右側,大鐘一鳴,方圓十里皆可得聞。故,又成了渭南八景之‘泰寧晨鐘’。

二,縣治

1,下邽

春秋時期(公元前688)秦武公在今臨渭區的故市村設下邽縣。登國元年(公元386)將下邽縣移到今天故市鎮巴邑村的原雄霸城。曾一度稱夏封,公元605年恢復原名下邽縣。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將下邽遷至今臨渭區的下邽鎮。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撤下邽併入渭南縣。

2,蓮勺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在今臨渭區交斜鎮的來化設蓮勺縣。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廢止,歷時811年。

3,密畤

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劉徹割鄭縣(華州區)、新豐部分地設密畤縣(待考)。

4,蒲陽(暫名)

今天臨渭區吝店鎮蒲陽村40萬平方米漢遺址是漢朝時的一個未知名的縣城(各稱待考)。

5,渭南

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公元360)在渭河以南設渭南縣。孝昌三年(527)設渭南郡時,渭南縣改稱南新豐縣。開皇十四年(594)隋文帝將明光原上的縣城移於今天渭南老城位置。始建至今歷時1650餘年。

6,7,中源,靈源

廢帝二年(公元553),在今臨渭區西塬陽郭鎮的張胡村與高家村間段設靈源縣;在東塬豐原一帶設中源縣。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撒靈源、中源併入渭南縣。

8,延壽郡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在今臨渭區故市的巴邑村雄霸城設延壽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廢止。

9,五一

公元1927年5月1日,在今臨渭區故市鎮設五一縣,八個月後撤銷縣治。

縱觀歷史,在臨渭區境內設立縣一級行政機構的有:下邽縣,蓮勺縣,密畤縣,蒲陽(暫名),渭南縣,靈源縣,中源縣,延壽郡,五一縣,共九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