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在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的南部。有這樣一個鄉鎮,它歷史悠久,是三國時期南鄉縣的縣治所在地,它地理位置優越,是川出北上的第一鎮,曾被省建設廳授予2006年度“小城鎮規劃建設示範鎮”稱號,這就是漁渡鎮。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漁渡鎮歷史悠久,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今城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陝西西鄉、鎮巴二縣地),屬蜀漢益州漢中郡,設縣治于歸仁山(今陝西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現距今有近1800年的歷史。

西晉統一中國後,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今陝西西鄉縣)。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根據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所撰的《西鄉縣誌》中得知,當時鎮巴縣境主要屬西鄉縣南路轄,漁渡壩鄉歸屬於西鄉縣南路;

嘉慶七年(1802年),初設定遠廳時,魚渡壩屬於宣化裡,轄漁渡、毛埡、木竹鄉及源灘鄉一部分。

光緒三年(1877),漁渡壩屬於南鄉。

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稱定遠縣,1916年改名鎮巴縣。

1914年~1923年,漁渡壩為南區駐地。

民國13年(1924)至24年(1935),改為漁渡壩村。

民國25年(1936)至29年(1940)實行聯保制,漁渡為其中一個聯保,駐地漁渡壩街 。

民國29年(1940)至38年(1949)實行鄉保制,漁渡設鄉,駐地漁渡壩,轄 雙河、漁渡、鹽場 。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1949年12月17日鎮巴解放,設漁渡區,駐地為漁渡壩當陽寺,轄楊家壩、鹿池壩、松樹壩、淇水、鹽場、響洞、筆峰、老關、爛井壩、魯家壩十鄉。

1951年12月~1953年6月,漁渡改為第二區, 駐地仍為,漁渡街當陽寺,轄楊家壩、松樹壩、龍溪河、鹿池壩、淇水寺、鹽場壩、響洞、老關廟、爛井壩、魯家壩、坪落、長灘、東嶽廟,共13鄉59村。

1956年5月,漁渡區的鹽場鄉併入響洞鄉,黑草河鄉併入源灘鄉,楊家壩鄉併入白河鄉,鹿池鄉併入松樹鄉,毛埡鄉南部併入老關鄉,毛埡鄉東北部併入魯家壩鄉,木竹、淇水未變,此時,漁渡區共有8個鄉。

1958年9月改鄉為“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6日,撤銷仁村區,將該區原長灘、坪落兩鄉劃歸漁渡區。

1958年11月15日,人民公社實行“一大二公”,全縣按區、直屬鄉併為涇洋(原城關區)、漁渡、觀音、興隆、三元、簡池、青水、長嶺、碾子、草壩(原鄭家鄉)、星子山11個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又將公社下設的營改為管理區。

1963年7月23日,撤銷涇洋、漁渡、觀音、興隆、三元、簡池6個工委,改為6個區;

漁渡區:轄漁渡、響洞、松樹、白河、赤南(1961年5月23日由原長灘管理區改名)、松樹、源灘7個公社;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1984年5月12日政社分設中,將漁渡公社改為鎮,駐地漁渡壩老街,

1991年8月2日,漁渡鎮新設立王家壩居民委員會。至此,漁渡鎮轄街上、紅旗、楊家溝、喻家溝、長灘河、小寨、白草、花果、大河口、龍王溝、九家塝、槐樹壩及王家壩居民委員會。

此後經過多次行政調整,漁渡鎮變化不大,如今,漁渡鎮鎮域面積149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人口約1.6萬,鎮政府駐地王家壩(原名校場壩,現在為開發區)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漁渡鎮距鎮巴縣城30公里,210國道縱貫全境,與本縣巴山鎮、赤南鎮、鹽場鎮、長嶺鎮、小洋鎮相鄰。是出陝入川的重要門戶,屬典型的農業大鎮,是全省的新農村建設“百鎮十村”示範鎮。它是是鎮巴縣的糧食生產基地。鎮巴縣一萬多名幹部職工的糧油供應過去和現在一直靠漁渡鎮。漁渡也是鎮巴縣城和四川省萬源市區的肉蛋奶供應基地。曾經的鎮政府在漁渡壩,漁渡壩是古南鄉縣(南鄉縣包括今天的西鄉縣和鎮巴縣),所以,漁渡壩是西鄉縣和鎮巴縣共同的古縣城,所以今天的漁渡鎮就如同縣城一般。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漁渡壩這個名字的來歷頗具意味,這個位於大巴山深處的小鎮是一個小小的盆地,由北向南呈不規則的長條形,象一片柳葉,更像一條躍起的鯉魚,遊動在波濤似的崇山峻嶺中,於是人們把她叫做漁渡壩。三條河流在漁渡壩的西南交匯,歷經千百年的沖刷沉積,大自然被人類不斷征服和改造,塊塊良田綿延數里,恰似這條巨鯉的片片魚鱗。隨著季節交替,田裡的莊稼由黃豔豔的油菜花變為綠油油的麥苗,由波光粼粼的稻田化作金燦燦的穀穗,鯉魚不斷變換著身上神奇的色彩。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漁渡壩古街建在盆地西南角,由北向南呈三角旗狀,下街、正街、半邊街成一條直線象根旗杆,什字街、攔河街分別為旗的斜面和下沿。三角旗的上部為古街的中心,小廣場東邊佇立著高大的戲樓。琉璃瓦的房頂,四角反爪的挑簷下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樓頂棚上是波浪般的硃紅色薄雲板,四邊幾根木柱子有車輪般粗,中間襯砌著厚重的古磚。戲樓古色古香,不知建於哪個朝代。面對戲樓,廣場西邊山腳下有兩座廟宇。山門在街邊的是關帝廟,供奉著關雲長。關帝廟石梯三層迭進,碑帖眾多,古桂飄香。右側稍後處氣宇軒昂的當陽廟,乃川鄂聞名的道教聖地,古樹參天,氣勢恢宏。東邊街盡頭俗稱柵子門,出柵子門口過河,逆龍溪河上行兩公里的半島上是觀音寨。幾百級臺階直達山頂,頂上菩提崖、蓮花臺分別供奉著如來佛、觀世音。觀音寨依山傍水,香火興盛,是陝甘川鄂的佛教重地。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解放後為破除封建迷信,人民政府發動群眾把西邊的當陽廟、關帝廟的菩薩請出了廟堂。當陽廟改成了全日制完全小學,晨鐘暮鼓和阿彌陀佛的誦經聲換成了兒童們朗朗的讀書聲。關帝廟變成了老關鄉鄉公所,成為新中國一級基層政府,現為漁渡鎮的辦公場所。

大躍進時期,漁渡小學增加了初中班,五六個教師,二十幾個學生。兩年後正式成立了中學,文革以前,漁渡中學是初級中學,三個年級,每個年級設甲乙兩個班。學校有教職員工二十多人,學生三百多名,是全縣的重點中學。如今,新建的漁渡中學座落在河對面寶山下東面一個叫土埡子的山凹裡,學校修的比以前好很多。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漁渡中學

漁渡壩是革命老區,抗戰期間作為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川陝蘇維埃赤南縣委就位於她西南十幾公里的青鶴鸛,漁渡壩就有紅色交通站。解放後這裡為鎮巴縣的一個區,區公所就設在紫房宮小山樑腳下。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位於漁渡鎮的漁渡溶洞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溶洞之一,也是漁渡最值得一說的景點。溶洞位於漁渡鎮花果村長河壩組,距漁渡鎮政府駐地8公里,溶洞就在魚泉洞上方約30米高處,洞口隱蔽,距210國道約有1公里,交通便利。漁渡大溶洞過去只有當地個別山民知道所在,2012年上半年,才出露端倪,被各級上報,成為開發的重點。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該溶洞是個特大溶洞群,總長約10公里(包括支洞),有上下四層,上面兩層為溶洞,溶洞內石筍、石柱、石花及石幔星羅棋佈,千姿百態、結構複雜,變幻莫測,曲折彎繞,險象橫生,鐘乳石遍佈,宛如迷宮。地下河泉水,時而狂流急瀉,時而急流直下,如同微型瀑布,時隱時現。下面兩層為地下河溶洞,大小洞堂幾十個。前去探測期間,用手電反射,似水晶宮殿,熠熠生輝,是目前鎮巴、萬源所有自然或人工景點中最連片,交通最好的一處景觀。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歷經滄桑的漁渡,如今是鎮巴縣第二大鎮,先後有四川、達州、萬源、重慶、浙江等客商在集鎮落戶。先後被漢中市政府授予"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榮譽稱號,被省建設廳授予2006年度"小城鎮規劃建設示範鎮"稱號。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鎮巴這個鎮,擁有1800年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