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有些农村的土地大量荒废现象?

迟到的成功者


身为农民,种地是农民的本份,出现荒地,实是不该,但凡事有因。

90年代之前,地再不好种,粮价再怎么低,都不可能出现荒地现象,现在在农村,常常能看到一块块田地荒着,要搁在以前,农民肯定心疼荒地,可现在对于荒地现象大家也有点无动于衷了,这其中的内情可以说是有农民的太多无奈与力不从心,下面就我个人对农村出现荒地,剖析一下自己的看法。

90年代之前,至所以没有荒地现象,那是因为国家的工业还不够发达,私营企业才刚起步,用工少,当地人能进当地企业上班,那都是有关系的人,所以当时更没有农民工一说,农村的劳动力都在村里,每个人口就一两亩承包地,农民除了种田就是种田,几乎没什么第二职业可做。以前粮食产量低,每亩稻子也就六七百斤,粮价更低,但那时化肥还用的少,农民主要是收集田埂上的杂草,或一些树叶,都是带青的,然后堆积在一起,用水沟里的淤泥绞拌在一起,再用淤泥密封盖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其次还有家蓄粪便做肥料,猪粪牛粪较多,其时耕地多为水牛,尽管当时粮价低,但农民种地成本也较低,反正不亏本,如想节余钱也不大可能,农民种地可以解决自己的口粮,家禽的口粮,所能卖出一些粮食够一家人生活用品,穿衣等开支就不错了,当时的农民还要交公粮,想起卖公粮,无尽的辛酸回忆,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70后之前的人都知道~

进入90年代后,国家的经济一年比一年发展,尤其南方的企业更成倍的增长扩大,企业一发展扩大,就要用工,由此就出现了打工潮,农村年轻人,大多读个初中毕业都南下去工厂打工了,一年三四千元工资,比在家种地要强十倍都不止,而且在工厂上班,比在家种地好象高人一等,说起来都好听。90年代农村基本上没有荒地,因为四十岁以上的劳力都还在家,自家的承包地还是很轻松就种下去了,而且耕牛时代已渐渐结束,农业机器化一年比一年普及,粮食价格在提高,但化肥用的多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也跟着涨价,种田同样落不到多少钱,但是种肯定比不种强。

进入2000年,国家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已兴起城市建设,尤其是房地产行业,从市场需求到销售价格,每年都是成倍增长,而在建筑行业,刚出学的年轻人是不愿意干的,但建筑的一线工人缺口又很大,这就自然的把任务转到农村中青壮劳力身上,由此就出现了标准的农民工,只要身体硬朗,六十多岁的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比比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民工是主要建造者~

农村四十岁到六十岁的都出去打工了,年轻一点的人不是进工厂上班就做小生意,甚至办小企业,农村剩余的都是老弱病残,种田的劳力很少很少了,有的人承包地就转给亲戚代种,每年给个口粮就行了,而能有时间在家种地的人,大都有点小手艺,或在当地有份稳定的工作,不用出去打工,收入也可以,就在家顺便种点地,但种田的收入太鸡肋,种也挣不了多少钱,不种也可惜,所以,有时间有能力种地的,尽量会种地,但是毕竟农村青壮劳力少了,由此就自然出现了荒地现象~

农村至所以出现荒地现象,一是粮价低,种地收入自然就低,一亩一年收入能有一千元就不错了,这还加上不用交公粮,国家给农民每亩田还有补贴,但一个农民出外打工一年,挣个五六万还是正常的,五六万的收入要抵得上种五六十亩田,每户农民,田亩多的也就十多亩地,试想谁还愿意种田?就算有的农民舍不得荒田,但打工多在外地,来回车费,加上损失的工资,一算帐,我种地的收入还抵不上这些天打工的损失,直接就不回家种地了。

以上的荒地原因纯属与农民工在外打工收入无法相比造成的,好在近几年农村出现了承租别人田地种地的人,以规模化,专业集中化取胜,这些承租人承包几百亩地到上千亩地都有,管理好了,除去一切开支,承包上二百亩地,每年挣个十万八万也轻松,这就很好的解决了打工在外无法顾及种田的农民工难题了,展开了互惠合作双赢的好局面~

既然农村出现了承租种地的种粮大户,那为什么农村还有荒田现象呢,这就要更深的发掘原因了,我家周围就有农户荒田,究其原因,我作了一番调查,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种田大户不是所有的田都愿意承包,有的田块低畦,容易积水,不容易翻耕种植,还有的田地周边环境恶劣,如挨着树林,挨着工厂,或者地势太高,用水太难,这些难种的地块,当初就是荒地改造而来的,种田大户见了都头疼不愿意种,有的是水沟改成的低畦田,除了种一季水稻,连栽树都不合适,没大户承包,也只有荒着。

二,有的农户有一定的时间,家中什么农耕设备都有,家中几亩地不愿意给承包大户种,自己就种上一季水稻,尽量不用药不施化肥,产出的粮食一大家兄弟姐妹吃,称作所谓的环保有机粮食,自己吃着放心,于是就有一季不种了,田先荒着。比如我们当地,好多人家冬小麦就不种,冬天田荒着,来年早早插上水稻,这是一种荒田现象,其实冬天荒上一季,对来年种水稻大有益处,水稻产量会无形中得到提高,这有点象土田轮休的作用~

三,有的生产队,地势天生差,水利条件不便,缺少水塘,庄稼一用水,就要化钱去电灌站调水,种田成本偏高,加上现在出外有工可做,索性就荒着,若种上,收支持平的水平,这也是一种荒田现象。

四,有的农户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种植时间,也会造成荒田,比如,现在政府禁止焚烧桔杆,有的农户的桔杆根过高留在田中,加上部分割过的桔杆也散落田间,又不能烧,又没及时清理出去,结果遇到连绵下雨,田地表面又有桔杆覆盖,造成田地土质含水,不能及时吹干,机器没法进田翻耕,人家小麦都出了,他的田块还烂得很,结果只有荒着,因桔杆不能及时焚烧清理,造成荒地现象不在少数。

以上说了这么多荒地现象,不是农民不愿意种地,更不是现在农民懒,而是种田收入实在是太低,农民出去打工的收入要高出种田收入多倍,两相权衡,逼迫农民不得不放弃种地。荒地现象,实违农民本意,若想杜绝荒地现象,政府应对承租种田大户,给予更多政策扶持,对农村土地流转多加监督与指导,对一些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大力推广与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好农村每一分地,让农民既有收入又不荒地,这才是新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我个人所盼望的~

啰嗦这么多,仅为个人对此问题的见解,仅供条友们讨论参考,有同样话题者请在下方留言评论,大家共勉!




净土TC


你怎样看待有些农村的土地大量荒废现象?

农村土地大量撂荒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不争的事实。去年我去农村参与防火,和几个防火的老农一起值班,看到大量撂荒的土地,曾痛心地问过老农,为什么这么多的土地放着不种?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么宝贵,国家一直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持红线不能触,但保护区内的土地却这么荒废,到底是什么原因?

谷贱伤农,菜贱农。

"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丰收的年份,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农民说的很清楚,种粮食不划算!为啥不划算?种粮成本不断增加,粮食价格却一直低迷。即使产量有所增加,也得不到很好的收益。上世纪90年代,玉米的价格卖到1元多一斤,现在物价上涨了这么多,玉米价格却落到八九毛钱一斤。玉米只是一个例子,其实小麦、花生等传统农作物的价格一下没有涨上去。

种粮成本不断增加

种粮成本增加的原因很多,一是一家一户的养猪积肥退出历史舞台,而农业种植却是一家一户,农民种粮的农家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只能单纯依靠化肥,化肥施用量大增,同时化肥价格又不断增长。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土地较少,很难避免重茬种植,造成土害严重,病虫害多发,使农业生产几乎到了离了农药无法生产的地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农药的价格也不断增长。传统农机具被农业机械取代,而农业机械的使用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现在的农业生产,和上世纪80年代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差别。除草剂和地膜代替了过去的锄地,机收机耕地机播完全代替了人工,种地成本增加了无数倍。成本的增加,粮价的不稳和低迷,使种粮成了亏本的买卖。大部分农民种点粮油,只为了解决自己的吃用,很少有靠卖粮为生的。

农村劳力严重缺少

由于种地无账可算,年轻农民给纷纷选择了外出打工,农民留下来的种地人,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受体力所限,他们只能耕地少量较好的土地,大量山㘫坡地和水利条件不好的土地由于种植难度大、产量低,而被荒废。

总之,农村土地被大量撂荒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的办法。由于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潜力,在机械耕作、水利灌溉等方面都带来不利,造成了粮食种植无法开展区域性集约化经营,变相加大了生产成本。农民的外出务工,使土地成了鸡肋,粮食产量很难提高。而土地流转引进农庄式资本运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将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得到相关的费用,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也可以到农庄就近打工。农庄投入资本,就会整合土地,开展区域性科学种植,提高土地的效益。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即使出现撂荒问题,也是法不责众,无法管理。但集约化经营后,如果农场主撂荒土地,处理起来就相对容易了。所以,要想解决农村撂荒问题,必须改变现形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引入集约式农场化生产。


齐东晏子


荒废的说法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不种别人会种,并且还不会白种,给你点钱,少则500元一亩,多则一千元一亩,都是一年一给,你不想种地了别人种还给你钱,如果有这事谁能让土地荒废,纯属谣言,其目的就是有人想借此谣言,破坏宪法,实现大土地所有者。

要说土地不种粮食,乱种一气,没有计划到有瞎种树苗现象,使树苗犯烂成灾的事是有的,造成的原因也属于花国家的钱,购买树苗造成的,主要是树苗省事,还能卖大价钱,农民就是哪样能赚钱就种哪种东西,现在造成了,象楼房一样,库存量很大,急需要”去库存”,要不然就越长越大,库里装不下了





好讲俗话实话


“以地生金”走利益联结合作之路是解决土地“撂荒”的好办法

部分地区“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很严重,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小农生产难以应对市场需求、走向,更对农资进乡、农产品进城的流通环节无可奈何,传统农业生产利润过低,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入不敷出,一些地方的假伪劣农业公司、专业社等经营组织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撂荒跑路的面积更大、坑农更甚、影响更恶劣。

2019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还要“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再一次指明了农业要搞适度规模经营、农民要以地生金、社会组织与广大农民的利益联结点是土地、联结方式是合作。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土地托管,是指部分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者把土地托给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并由其代为耕种管理的做法,其特性一是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二是一种契约形式。三是从服务内容上分为全托管方式,半托管方式。其好处一是便于操作,收放自如。二是把合作社赔了坑农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最多是一季作物。三是规模可大可小,有利于合作社滚动发展。其劣势一是合作社一次性机器投入较大。二是常规性种植,不利于合作社向纵深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广大农民没有参与其中,所得仅仅是土地的收益(有可能低于传统经营)及自己从土地之中解放出来的便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二、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合作社或其他农民及社会经济组织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土地出租。其特性一是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改变了其土地经营、受益权(量化)。二是一种较长(一般在10年以上)时间的契约形式。其好处一是便于操作、管理,利于农民维权。二是便于合作社规划其经营发展,更有利于推进其向新型农业产业纵深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合作社。三是可以把当地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生产或者成为合作社的农业工人,享有固定收益。其劣势一是合作社实际上成为农业企业,偏离了合作制原则。二是投入进一步加大,期限进一步延展,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三是农民收入货币化、固定化,农民生活提升空间小。四是有可能出现合作社办不下去,撂地坑农现象。

三、土地入股,是指土地权利人将土地使用权和投资者的投资共同组成一个公司或经济实体。一般合作社对社员入社的土地,根据其常年产量评定为若干股,作为交纳股份基金和取得土地分红的依据。评定社员入社土地的产量,主要根据土地的质量和实际产量,以使每个社员的利益不受损害。其特性一是不改变土地入股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共同享有经营权、受益权。二是农民成了合作社的股东,企业的主人,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三是可以长时间使用,可以逐步加大投资规模,也可以在全体社员同意的前提下通过托管、流转、扩股等做大新规模。其好处一是既维护了开发企业的利益,避免了农地短期流转影响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而农民成了股东,容易与开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更利于规模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二是确保了当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土地虽然流转了,但农村原有的以土地和乡村文化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并未破碎,农民“还能在家门口种自己的地,赚公司的钱”;农民每年按股份分红,为长远生计提供了“保险带”。三是拿土地入股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加强,可推选股东代表,按《公司法》《合作社法》及章程、合同的规定进入开发企业、合作社的董事会,行使股东权利,履行农民收益兑付的监管职能。其要防范的是:一要防范村委会或其他社会组织越殂代疱。二要防范企业(专业社)改变农业用途。三要防范“实卖假入股”。四要防范经营失败后“屁屁”难擦。五要防范农民维权难。





一哥于一


你怎样看待有些农村的土地大量荒废现象?

近几年社会发展变化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物价,特别是面对低收入人群的农民,压力不可为不大,物价年年涨,农民耕种的粮食几十年都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仅仅依靠种地,已经无法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很多农民选择自主创业,进城务工等,农村的土地被大量荒废,曾经的肥沃的田地,如今很多都长满了杂草,看了让人觉得可惜!



一个时代一种模式,既然种地不赚钱,农民多元化发展这也是一种趋势,为了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国家近年来也出台了不少福利政策,像近几年大力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让农民集中居住,配套更完善的生活设施,修建更加便捷的交通,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平稳发展,在2027年到期的土地承包权,再次延长了30年,期间不做更改,调整,给农民耕种吃了一颗定心丸。2013年实施的土地承保确权登记,盘活了农村土地,为土地流转,出租,形成股份承包制,集约化模式奠定了基础!从现阶段土地荒废的情况看,单干已经不能满意社会生产需求,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则是通过集约化模式,土地连成一片,普及机械化模式,解放农村劳动力,让想耕种的农民有钱赚,不想耕种的,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大户耕种,自己获得分红,土地又会焕发新的活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分享,可以关注下我,谢谢!


水果不甜不要钱


记得在10多年前回老家,家乡的田地里到处都种着庄稼,几乎没有空着的地块。

可是,这些年来,每年回老家都会看到大片大片撂荒的田地,杂草丛生。此时此刻,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和无奈。

那么,为什么农村会出现这么多撂荒的田地呢?我认为,无非是有5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现在的粮食和其它农作物价格太低,农民种地挣不了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比如,在我的老家,乡亲们年辛辛苦苦种地下来,打出的粮食价格很低,即使国家和各级政府有补贴,但除了买农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钱以外,几乎就不挣钱,即使有挣,也就是三、五千元的事情,还不如到城里面打工1个月挣到的钱。

第二、就是现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了,会种地的、有体力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从而,导致了农村的田地荒芜的没有人种了。比如,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在10多年前还有300多个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人口。然而,我去年回到家一打听,真正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连20个人都不到,都是老的老、小的小和一些留守妇女了。我们想想,就靠这几个劳动力,怎么能把数千亩田地种得过来呢?

第三、就是现在农村的地承包到户后,由于高度的分散,使得农民种地的农资成本、人力成本都在提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比如,我家乡的情况是,一户人家的田地少的在两、三个地方,多的有分散在五、六个地方。而且,由于在山区地带,距离都比较远,地块也比较小。使得乡亲们干活很不方便还很累。因此,久而久之,有不少乡亲就干脆不去种这些田地了。于是,撂荒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第四、就是现在农村种地还受到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的田地无法种庄稼。比如,我的家乡的田地90%都是水稻地,过去的雨量充沛,一年种植2次水稻都很充足。可是,这些年来,由于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雨量越来越少了,使得许多地方干旱少雨,无法种植水稻。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种植发展,使得相当部分田地撂了荒。

第五、就是现在的农村种地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尤其是南方的大部分丘陵、山区地带,很难用大型农机具实施作用,从而,影响了农村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影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润友


农村大量荒废了的土地政府怎么不管呢?其实土地也是国家的、人民的,特别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土地就是中国人民的命根子生命线,加上现在国际上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地向着中国的这样的形势,土地就更加显视出它的分量之重,国家怎么就坐视不理呢?国家怎么就不能组织国有企业进行接手呢?由国家政府派出专家团队,把荒废的土地盘活起来,等到盘活了有收成了再来和荒废土地的村民来协商,如果他们要放弃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土地,国家予以收归国家来统一管理,如果他们还想保留的话,就要与国家签订不荒废土地的保证书,如果一旦再有荒废,国家就有权予以没收归国家统一管理,也可以签订让国家代为管理土地。国家不是推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吗?就从土地荒废着手来实施这一项国策。土地不能荒废,国家和政府不能坐视不理,国计民生是国家的头等的大事情!


fuhe88847256


你怎样看待有些农村的土地大量荒废现象?

事出反常必有妖。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其实农村土地出现荒废现象的,基本上都是那种人口较多,人均土地占有较少的地方。而且在山区,丢荒现象最为严重。

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就是目前农业不赚钱。这些年,对于农业来说,投入是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却稳定,甚至时不时出现滞销到无人问津。农药,化肥,种子一年一个价,短短五年之内,上涨了一倍有余。而粮食价格几十年如一日。

其次,就是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土地耕种困难。在山区,土地机械化,基本上是没有的。都是靠农民肩挑背扛,从锄草,翻地,施肥,收割,全部都是由人工完成。由于农业不赚钱的前题下,再投入特别多的劳动力,对于农村人来说,这是很不划算的。

再次,是人均耕地少。像我样这里,人均耕地不超过五分地。全家五口人,通常山地就是一亩左右,而田的话,就是五分田左右。不管田和地再少,都是需要投入那么多的劳动力,才能耕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下,相对来说,许多人就不愿意再种地了。

最后,就是贫富差距导致。在农村,通常都是不种田不种地的人比在地里耕种的人富有。我们换一种说法,就是在城里打一个月的工的收入,能顶得上农民在田间地头忙着上两年,谁还愿意种地?

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是必然现象。毕竟,目前对工业,对经济的重视程度,忽略了农业这个根本。


某年午后


农村土地大量荒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传统农业收入低。现在农村种田,农药、化肥价格提高、人工成本费提高,农产品价格却不会随着成本的提高而提高,农民对传统种植失去信心,宁愿不种田。二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因为种田收入比不上务工收入,有劳动力的青壮年基本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农业传承断层。三是科学技术在农村难以推广。农村务农人员基本上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的中老年人,对现代农业接受能力有限,农业推广在农村难以推进。

解决农村土地荒废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国家推行了土地确权改革,致力保障农村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让农民更加放心土地流转,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专业种植人员种植。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留住青壮年的现代农民。为什么人不愿意选择刘在农村,就因为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基础工程落后,更愿意选择进城。三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培育现代农民的培育,依托政策鼓励他们回村发展农业。例如现代无公害蔬菜种植,蔬菜一斤能卖到几十元,农业技术真正惠及农民。


智慧三农工作者


过有有“人勤地出宝,人懒地长草”之说,现在农村中大量的土地被荒废、长草,表面上看不是好事,颇令人心痛。本来,经过解放前忍饥捱饿、食不裹腹之苦和五八五九六O年三年自然灾害(也曾吃糠咽菜)之人,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大好良田竟然不耕不种,任其杂草丛生,实在太可惜了。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温饱已不再是农民的最高追求了,人们要奔小康、要现代化,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必须跳出小农经济外,融入社会经济大潮中,光靠一亩三分(田)地是不可能脱贫至富的了。于是,有能有力的纷纷洗脚上田,或经商、或创业、或务工,收入是种田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部份留守人员,只能耕种部份较近较肥沃的田地,实属零敲碎打,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农田弃耕、丢荒长草现象。这种现象看上去极不雅观、很碍眼,但这又恰恰证明观念在转变、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生活在提高,……个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