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这句话被视为“残暴”的铁证,然而这却是个彻底的误会

“一个人的死是个悲剧,一百万人的死只是个统计数字。”

说起苏联,我们总会想起其压抑而严肃的政治氛围。究其原因,作为苏联历史上伟大的领袖,以手腕强硬、性格坚毅而著称的斯大林难辞其咎。对于一位政治家来说,能够达到目的的途径有很多,但在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斯大林选择了最艰险的一条,他也因此被不少人诟为“暴君”。上述这句话在历史上颇为有名,它被视为斯大林“残酷”的铁证。实际上,这句话原本的模样与多数人所知的恰恰相反。

斯大林这句话被视为“残暴”的铁证,然而这却是个彻底的误会

史家有这样一种非常著名的说法:虽然波兰战役是苏德两国实打实的“蜜月期”,但两国之间却彼此心怀鬼胎。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巴巴罗萨”计划外,苏联也一早制定了武装入侵德国的作战计划,即“大雷雨计划”。从账面上来看,苏军似乎是块难啃的骨头,但严重的内耗令苏军战斗力大打折扣,不但主动延缓了入侵计划,还在苏德战争初期陷入了兵败如山倒的窘境。

早在列宁时代,苏联高层就希望能够攻占处于欧洲地缘中心的德国,将无产阶级革命输送到整个欧洲,苏波战争就是这一战略理念的产物。很显然,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人仍未放弃这个努力。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数百架飞机对驻扎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一带的苏军机场发动轰炸,26个机场尽数被毁,738架苏军战机失去作战能力,仅第一天,苏军便失去了空军,将制空权拱手送人。随后,在冯·博克元帅的指挥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西方面军发起钳形攻势,灵活的德军装甲部队深入迂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规模庞大的西方面军形成合围之势。

斯大林这句话被视为“残暴”的铁证,然而这却是个彻底的误会

用咱们的俗话说,狗急了还跳墙呢,更何况拥有数十万人、装备精良的苏军王牌。然而,当时苏联军队实在是太虚了,事情走到这一步,明斯克一役的胜负就已经基本分明。后来,朱可夫奉命去寻找巴甫洛夫时,这位曾风光无两的方面军司令,竟然躲在某集团军司令部中瑟瑟发抖。不知此时的巴甫洛夫心中在想什么,但我们不难猜到,他心中一定充满懊悔,因为眼前发生的一切并不陌生。

原来,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一批卓越的苏联军事家就预见到坦克在未来战争中即将扮演的重要角色。为此,他们不惜与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理念保守的元老展开斗争,最终获批并组建了两个坦克团。经过深思熟虑,这两个宝贝团最终被交到了两名前途光明的年轻将领手中,其中一位是后来成为人类历史上战绩最为辉煌的将领的朱可夫,另一位便是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

斯大林这句话被视为“残暴”的铁证,然而这却是个彻底的误会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常被称为“老好人”的巴甫洛夫就怎么都与朱可夫合不来。朱可夫深知装甲部队的重要性,而从西班牙内战镀金归来后,巴甫洛夫偏偏大放厥词,称坦克根本不堪重用,顶多充当一些支援性的角色而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受高层青睐的巴甫洛夫显然力压朱可夫一头,直到1940年的一次沙盘推演中,朱可夫抓住了对方预备兵力不足、部队部署存在极大漏洞的致命失误,令巴甫洛夫输得狼狈不堪。

这次沙盘推演令双方彻底撕破了脸皮:巴甫洛夫指责朱可夫擅自改变既定战术,实属“作弊行为”,应当重罚;后者则冷冷地说,这也就是一场演练,要换成那些跟狐狸一样狡猾的德军名将,巴甫洛夫恐怕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呢!两人因此事闹得非常僵,虽然这件事硬是被高层压了下来,但巴甫洛夫显然没有从中吸取任何一点教训。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朱可夫发现了巴甫洛夫的毛病,一向不喜欢惹麻烦的梅列茨科夫也曾指出这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巴甫洛夫后来被盛怒的斯大林以“叛国”的罪名被枪决似乎有些冤枉,实际上他完全是咎由自取。

斯大林这句话被视为“残暴”的铁证,然而这却是个彻底的误会

1941年7月9日,明斯克苏军便几乎放弃了抵抗。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两个多星期,强大的西方面军就被德军摧成齑粉。此役,德军俘获苏军32.4万人,缴获坦克3332辆、火炮约1800门,被高傲的法国人尊为“世界军事最强国”的苏联第一仗就打得如此难堪,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自然是觉得面子挂不住。据资料显示,连一向稳重沉着的他都有些惊慌失措,他语无伦次地说:“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斯克遭受直接威胁,他(巴甫洛夫)竟然与各司令部都没联系?难道还需要找人不断提醒他要保持经常性的战备吗?他自己不知道这点?难道我还得经常提醒自己的心脏,告诉它不要忘了跳动吗?”

值得一提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是完全的糊涂,也没有被溃败彻底吓傻;当他在地图上后知后觉地发现了德军的战略意图后,当即将明斯克附近的兵力撤出。虽然这对占据几乎没有影响,但此举令许多苏军将士活了下来。在审判时,包括铁木辛哥元帅在内的数不清的将领为他求情,巴甫洛夫也为自己辩解:即便是苏沃洛夫来了也无济于事。有人对斯大林说:西方面军的失败是德军精心策划的结果,恐怕换了任何人都难以挡住这轮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再将巴甫洛夫处决,那这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了。

斯大林这句话被视为“残暴”的铁证,然而这却是个彻底的误会

然而,斯大林仍然无动于衷,他如是回应:“一个人的死固然是个悲剧,但是因为他的错误而牺牲的百万红军战士难道就只是一个统计数字?”领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领的命运,1941年7月1日,巴甫洛夫被枪决。

巴甫洛夫死后一年,苏军仍然尚未从初期的溃败中恢复过来。为了振奋士气,苏军颁布了一道“一步也不能后退”的军令,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第227号命令”。不少苏军士兵在敌人的战俘营中英勇不屈,却被祖国视为“叛徒”,连家眷都惨遭羁押,不少苏军将士一怒之下调转枪口对准祖国。苏军对“叛徒”的处罚固然严酷,但对英雄的奖励也十分丰厚。根据苏军规定,各种各样的奖励都被“明码标价”;甚至连许多被判死刑的囚犯都得到了自我救赎的机会, 他们戴罪立功,后来不但免去牢狱之灾,还成了受人敬仰的国家英雄。

斯大林这句话被视为“残暴”的铁证,然而这却是个彻底的误会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句话被重新解读,就否认斯大林在许多政治决策上的严苛与一刀切的草率;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缺点而否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很显然,苏联军民并没有因为这些“暴政”而瓦解,相反,他们变得更团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