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人,又少了一个"

大美西部观察:立足西部,放眼世界;关注民生,传递有价值的资讯,发布经典文章。

关注沈巍,不要让"人,又少了一个"

最近,不管你愿不愿意,可能都被一个叫沈巍的流浪者刷屏,网络知名度极高,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爆红"。随便打开网页一看,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流浪者,坐在路边与围观者交谈,仔细一听,还真不是一般的文化水平。

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

随便打开几个短视频,看到他在讲那个第一个上传他视频的人,顺便讲了什么是"始作俑者",以及这个成语的由来,他讲《论语》,讲《孟子》,讲《左传》《鬼谷子》《三国》等等,随便聊一个简单话题就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句句让人长知识,句句彰显大文化。无论是讲时事,谈家庭,谈教育,他都信手拈来,滔滔不绝,颇有见地,就算写毛笔字、画画、飚英语,他也都不算差。

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

他讲《核舟记》超越了课本教材,讲一张膏药片,也讲出了大历史和大文化,我和那些围观者一样,佩服,很佩服。 不瞒你说,由于视频太短,中间好几次,我听的欲罢不能,只好先记了下来,然后急忙去百度里学知识去了,有的视频,为了听清他讲国学,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难怪他衣衫褴褛,围在他身边的人却都称呼他沈老师、沈先生,他真是读书很细致,堪称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三观正确,谈吐条理清晰,观点正确,毫无破绽,个人感觉似乎能看到一点李敖的影子。

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

我只看了少数视频,其中有个视频据说现场上万人围观,不知是真是假,围观者也许想一睹奇人真容,也许只为听他随便讲几句国学经典。我相信围观者里面有各个文化层次的人,当然也不乏猎奇炒作赚流量博眼球的无聊之人,但沈巍身边也不全是这样的人。要知道,现代中国缺乏大师也是公认的,现代社会也很少有人能被大家称为大师,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能被人们称为大师,简直太难了。所以,流浪大师被广泛关注并称为大师,也不是随随便便的,的确因为他的博学令众人钦佩。

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

其实,漫漫几千年历史上,不只是姜太公身怀天下稳坐钓鱼台,不只是诸葛亮智慧博学却深居茅庐,唐伯虎被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却不念仕途,文革时期应该也有一批类似命运的大师苟且度日甚至被折磨致死。现实生活,有才华却一生贫困潦倒的人也有很多。而在上海这个一线大城市里,沈巍的才学和他捡垃圾的形象反差过大,所以引起了关注。根据他的不凡谈吐来看,他并未脱离社会,甚至比其他人更熟悉更了解当下社会。在媒体众多、消息传播迅速的当今,不关注沈巍现象,才是真正的麻木。

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

沈巍发生这样的情况,假如他永远不被社会关注,永远没人发现,那才是可惜而可悲的。记得中学时代,在课本里学过一篇作家聂华苓的文章,题目是《人,又少了一个》,许多人应该都学过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落魄的女知识分子被生活所迫以乞讨为生,一开始乞讨的非常有尊严,很要面子,不久之后,在残酷的生存现实面前,在周围人的鄙视下心态扭曲,人格泯灭,为了讨得一毛钱受尽施舍者的凌辱却还在苦苦乞求。

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

我们不能让沈巍再成为第二个那样的人,他自尊自爱,三观正确,正能量满满,拉他回来,回归社会,为社会所用,人尽其才,也是泱泱大国十四亿人的社会责任,否则有可能像那篇文章里写的,人,又少了一个,这个"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知书达理人格健全的君子。既然已经发现了他,就不能任由他自暴自弃,尽管他从未自甘堕落。凭什么说他这二十六年的沉沦不是另一种积淀呢?凭什么他就不能厚积而薄发呢?无论从慈善方面来说,还是出于对文化的尊重,都不能让一个可以不流浪的人流浪在街头,让斯文扫地。比如,发挥自己的专长,他可以写书,可以讲课,可以宣传环保,和愿意与他交流的人交流思想……让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好的沈巍。

咸阳亭子:关注沈巍,不要让

作者 亭子

作者简介:亭子,原名陈小婷,女,七零后,陕西咸阳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在《中国诗人》、《感悟》、《黄河诗报》、《保定日报》、《四季风》、《今日涿州》、《秦都》、《秦地》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近二百篇,著有诗集《小亭诗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