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文娛小報|當“口碑好片”遭遇“泡學營銷”

本週的文娛圈,熱點主要圍繞電影和電視劇。3月27日,王小帥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號召大家轉發“泡哥泡妹小技巧”,稱“可以選離住地遠一點的電影院,這樣一起泡在影院三個小時”,等等,藉此來為影片《地久天長》宣傳。朋友圈截圖一出,不少網友表示,導演為貼近市場,有點用力過猛,宣傳方式欠妥。這一行為被網友冠以“自殺式營銷”。

上個週末,婁燁新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官方微博發佈海報稱:“感謝大家,如期上映”,確認這部可以“記錄我們和我們的時代”的影片將在4月4日如期上映。除此之外,還有《都挺好》完結、“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去世等熱點值得關注。

一周文娱小报|当“口碑好片”遭遇“泡学营销”

王小帥《地久天長》引來“泡學營銷”質疑

3月27日凌晨,《地久天長》演員詠梅曬出導演王小帥的朋友圈宣傳文案。在這款文案中,《地久天長》被稱作“泡哥泡妹的小技巧”。導演還貼心地建議男生“可以選離住地遠一點的電影院,這樣一起泡在影院三個小時……等她哭的時候遞上紙巾,隨手牽住她的手,結束後已經凌晨了,你們就這樣過了初夜。”

文案一出,被瘋狂截圖轉發,並在互聯網上傳播。在微博用戶“弦子和她的朋友們”看來,王小帥這番營銷跟韓寒多年前“女生答應和男生一起看電影等於答應上床”如出一轍,是單方面的意淫、矮化和詆譭。27日晚,王小帥發文回應此事,稱:“看來我不適合搞營銷。就是想說喜歡的一定要多轉發推薦!謝謝朋友們支持。 ”

在接受專訪時,王小帥表示:“如果說我朋友圈裡這個事做得不妥當,措辭不對,或者傷害了別人,我可以道歉。但是我也不想被上綱上線,好像有人說,你們這樣的電影就是應該陽春白雪、沒有觀眾。那憑什麼呢?不做這個事,好多人說你們電影宣傳不夠接地氣,得上抖音,得跟普羅大眾去接觸;我們這麼做了,人家又說你看你怎麼姿態都不要了,沒有底線。”

《地久天長》在各大影評網站上收穫不錯口碑,但由於片長較長等原因,最終票房並不理想。王小帥的宣傳文案,使用“初夜”“泡哥泡妹”等詞彙,無疑是對男女關係的一種貶損。這與“不接地氣”無關,關乎的是導演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微信公眾號“蘿嚴肅”犀利評論道:看起來都是知識分子立場的導演們,一旦談到跟女性就暴露出驚人的價值取向。文藝作品中的女性,大多還是以隱忍、受辱、被迫得體的形象出現,創作者的男性視角高高凌駕之上。

而王小帥的“用力過猛”,背後更映射出對文藝片營銷之路的迷茫。在澎湃新聞評論《王小帥說錯話了,但文藝片宣傳真的是個難題》中提到:“為什麼文藝片營銷總是處於‘迷路’狀態,要麼找不到路,要麼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路?”答案就是,為文藝片做營銷,真的很難。如何在把握宣傳尺度的前提下,儘可能挖掘文藝片的賣點(如果它真的存在)?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個相當艱鉅的任務。批評王小帥並不難,但批評完之後,我們仍需回答,文藝片營銷路在何方?總不能每一次都讓文藝片導演赤膊上陣吧。

一周文娱小报|当“口碑好片”遭遇“泡学营销”

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上映十天票房只有4000多萬,中國文藝片目前依然很難成為影市爆款,即使如此,另一部來頭不小的文藝片卻依然堅持“逆流而上”:婁燁新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官方微博發佈海報稱:“感謝大家,如期上映”,確認這部可以“記錄我們和我們的時代”的影片將在4月4日如期上映。

在影迷看來,婁燁的導演生涯絕不缺讚譽與獎項,缺的從來只是合適的觀眾。在他之前25年的創作生涯中,只有《紫蝴蝶》《浮城謎事》和《推拿》3部在電影院與觀眾見過面,在國外婁燁多次拿下過戛納、柏林等大電影節的提名,可惜在國內的認知度還僅侷限在影迷群體當中。

對於此次公映,有網友笑稱:“婁燁似乎從我的硬盤裡站了起來。”《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上映,不僅是婁燁電影生涯中值得銘記的時刻,對於中國電影亦有著重要意義。

一周文娱小报|当“口碑好片”遭遇“泡学营销”

蘇大強被“洗白”引爭議

熱播了一個月的《都挺好》終於收官了,在最後的大結局中,雖然沒有上映皆大歡喜的結局,蘇明成還是沒有復婚沒有事業興旺,仍然需要啃老,蘇大強還患上了老年痴呆,最後連女兒都不認識了,大年三十都能走丟,讓蘇明玉和小石滿大街找人。但在最後,蘇明玉卻說這是她過得最幸福的一個春節。

《都挺好》在播出時,曾有觀眾呼籲“不要大團圓結局”,但是結尾依然以蘇明玉與家庭的和解告終。在結尾時,蘇大強立遺囑。把情和理都給了多年受委屈的蘇明玉,把錢都給了生存不易的蘇明成,展露一顆慈父之心,讓電視前的觀眾不禁觸景生情。

這樣的劇情,與之前蘇大強的膽小懦弱、貪圖小便宜的人設略有違背,因此被網友稱為“洗白”。但更多的網友還是報以理解,在《新京報》評論《不完美的“蘇大強”也是父母老去的模樣》中寫道:“蘇大強這一角色,之所以一方面讓我們反感,同時又能引起我們的‘理解之同情’。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面對自己的父母時,所抱有的真實情感本就複雜如此。人無完人,父母自然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能夠接受不完美的父母,自然也能包容不完美的蘇大強。不完美的蘇大強,實際上,還是對臉譜化父母形象的一種打破。”

《都挺好》呈現的是真實生活,而不是快意恩仇。親情正是互相的包容和理解,蘇大強正如我們身邊所有不完美的父母,儘管有著種種矛盾、衝突和爭執,大部分人依舊會選擇與家庭和解。正如蘇明玉在劇中所說:“我就長在這樣的家庭裡,逃都逃不掉。”《都挺好》勇敢直面了父母的不完美一面,因此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電視劇大結局了,但生活沒有,能給大家帶來足夠的思考,已經完成了它作為一部影視劇的使命。

一周文娱小报|当“口碑好片”遭遇“泡学营销”

法國導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去世,享年90歲

據法新社報道,曾執導《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天涯淪落女》《拾穗者》《臉龐,村莊》等片的著名導演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已於當地時間3月28日因乳腺癌引發的併發症在家中去世,享年90歲。

阿涅斯·瓦爾達1928年5月30日出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南郊的伊克塞爾市,母親是法國人,當工程師的父親則來自希臘。瓦爾達一家共有五個小孩,她排行第三。1940年,全家人為躲避戰亂,回到了她母親的故鄉——位於法國南部的海港小城塞特生活。晚年時,她在自傳紀錄片《阿涅斯的海灘》(Les plages d'Agnès)中自述“處於中間讓我感覺獨立”,但並不認為童年為她日後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阿涅斯·瓦爾達常以“電影寫作”來形容自己的電影創作。她與同一時期的克里斯·馬凱、阿倫·雷奈、瑪格麗特·杜拉斯、阿蘭·羅伯-格里耶等人通常被歸入“左岸派”。他們大都具有文學背景,從事電影創作的時間則要早於以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埃裡克·侯麥、雅克·裡維特、克洛德·夏布洛爾為代表的“《電影手冊》派”。兩派人馬共同捲起了法國電影“新浪潮”。事實上,1956年上映的《短角情事》,常被視作“新浪潮”的奠基之作(儘管該名詞的正式誕生,要遲至1957年10月),也讓瓦爾達有了“新浪潮祖母”的美譽。

瓦爾達的個人風格鮮明,常以象徵主義與寫實主義相結合,又往往以女性作為主角,所以也很自然地被歸為女性主義導演。瓦爾達在1961年完成的第二部電影長片《五至七時的克萊奧》(Cléo from 5 to 7) 和1985年榮膺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天涯淪落女》(Vagabond),都可謂是此類作品的典型。不過,瓦爾達的女性主義常常引發爭議。在焦雄屏所著的《法國新浪潮》一書中,就以“倒退或激進”為標題,探討她的女性主義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