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洛麗塔》(Lolita),又譯為《洛莉塔》、《洛麗泰》、《羅莉泰》,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說。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該作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箇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準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洛麗塔》已被改編成電影

小說中的女孩原名桃樂莉·海茲(Dolores Haze),西班牙文發音的小名為洛麗塔(Lolita)或羅(Lo),因此作為書名。

禁燬原因:納博科夫的扛鼎之作,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法國、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俄裔美籍小說家、文藝評論家,被世界文學評論界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文體大師。他的作品中影響十分廣泛,最受爭議的並且使其享譽世界的是他的小說《洛麗塔》。

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位女性:《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洛麗塔》,其中洛麗塔的形象給我印象最為深刻。你是我的生命之光,你是我的慾望之火。當初買這本書是因為好多書單推薦這本書,買回來無意間翻看到了序言,從此開啟了閱讀奇書之旅。最初雖然充滿熱情,字裡行間所描繪的故事十分獨特,但這不是一本商業小說,其中大量的對美國實地的描寫,讓人無法一口氣讀完。從最初看到結束斷斷續續花了3個月的時間,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與最初打開這本書的時候的想法不同。我深切的意識到這本小說的價值一定不僅僅是我在小說中所看到的那麼簡單。

翻看歷史,我們就能發現,《洛麗塔》在最初完稿後,從1955年到1982年間,《洛麗塔》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1955年9月,歷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於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於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產生的這種理解。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1958年7月,《洛麗塔》終於在美國由普特南書局出版,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並且在1959年1月爬升至《紐約時報》暢銷數目第一位。但美國人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當時多半的書評都把評論集中在所謂的“洛麗塔事件”上,而不是書本身的文學價值。

關於小說,爭議的焦點竟然是道德倫理問題。《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稱:“《洛麗塔》無疑已是圖書世界的一樁新聞……”許多人的閱讀動機可能只是出於好奇要看一看《洛麗塔》到底有多“不道德”。面對不同的議論,作者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裡,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有的人所看到的是文學與文字,有的人卻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詞。

《洛麗塔》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性不是因為得到和失去,也不是因為忠誠和背叛,更不是因為它是一個涉及生活倫理的家毀人亡的故事和一個關於刑事法律的情殺案件。它的悲劇深淵乃是源於——“慾望”。在小說中很多地方運用了涉及色情的語言,那都是作者的刻意為之。納博科夫在“談《洛麗塔》”一文中,曾指出了歐洲文學史上的一個常見現象,表象看似淫穢,其深層次一定有非常嚴肅的文學意義。的確,在古老的歐洲,一直到18世紀,蓄意淫穢與喜劇片斷、辛辣諷刺與異想天開的傑出詩人的作品,神韻常常一致。但在文體方面頗有建樹的納博科夫,並沒有簡單的摹仿前人作品的表現形式,他仔細分辨了下流小說和嚴肅創作之間的微妙的差異,指出“色情”這個詞意味著平庸,以及故事敘述手法的一些條條框框。淫穢必須與陳腐相結合,因為每一種審美快感,都不得不完全被一些簡單的性刺激所取代”,而《洛麗塔》“使用的是寫作技巧”,追求的是“藝術的獨創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在“色情”這個能指符號之下,包藏著作者探索人類慾望問題的意志和野心。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從《聖經》時代開始,“原欲”就等於“原罪”。在《聖經》故事的“伊甸園事件”中,因為好奇,因為他人慫恿,因為慾望,上帝將苦難施加到人類身上。人類因為羞愧,從此走上了贖罪之路。而在現代的《洛麗塔》中,與“伊甸園事件”不同的是,《洛麗塔》的贖罪之路不是由於羞愧,而是由於智慧所產生的內心自省,這正是《洛麗塔》在看似淫穢的外表下真正的意義所在。

亨伯特對性感少女洛麗塔的慾望追逐,從一開始就深陷在一系列自以為聰明、而實際上是愚蠢的行動之中。因為一旦走上歧途,亨伯特就會變得膽大妄為。為了接近洛麗塔,他與洛麗塔的母親黑茲夫人結婚,實施自己的情慾計劃。在黑茲夫人因車禍死去之後,亨伯特帶著洛麗塔像罪犯一樣,遮遮掩掩地宿棲在美國簡陋的汽車旅館。面對洛麗塔,他已經退化成一隻野獸:“我愛你,我是一隻五足動物,可我愛你。你可鄙、粗魯,壞透了,可我愛你,我愛你!”為了留住這個夢想中的慾念,為了“誘惑,永恆的折磨,癢癢的難熬,瘋狂的希望”,失去理智的亨伯特把他與洛麗塔的關係降低到膘客與妓女的位置,2.5美元進行的一次性交易成了亨伯特的生活目標。所以當奎爾蒂誘拐了洛麗塔,絕望的亨伯特殺死了奎爾蒂,自己也死在獄中。這就不止是慾望的破產,也是喻指迷失於慾望所導致的愚蠢而催生的毀滅悲劇。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在殺死奎爾蒂之前,奎爾蒂驚惶失措的形象,正是亨伯特內心那一面鏡子中的真實自我。亨伯特殺死“自己”,象徵著悔過和救贖。從這個角度看,《洛麗塔》並不缺少道德批判,只是這種道德批判並不是直接了當的說,這種亂倫非常不道德,而是通過亨伯特內心的意識而體現出來的。作為一部舉世公認的奇書,《洛麗塔》雖然借用情色小說的外殼,但卻成功地走進了人們心靈深處,其中蘊涵的悲劇感,正反映了一個嚴肅作家的良心。

在《洛麗塔》中,納博科夫對美國的批評諷刺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揭露得最為徹底的莫過於新興的、蓬勃發展的汽車旅館業。它們既喧鬧,又粗俗。汽車旅館一般建在公路旁,為自駕汽車的旅客提供食宿。附設有停車場。這種新型服務業的興起與汽車工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隨著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它給社會生話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影響。除了更多的生活便利以外,它也使交通日益擁擠,造成更多的環境汙染,交通事故給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極大的威脅。不僅如此,汽車設計、裝備等也變得更加豪華。成為車主們較量財富、地位的地方,其庸俗、浮華的心理昭然若揭。這一切,納博科夫是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的。因此,他選取汽車服務業作為自己的對象,也是刻意而為之,因為汽車服務業正好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態。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在故事情節和結構上,《洛麗塔》也是十分經得起考究的。

全文使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寫,便於情感的抒發,能夠給人以獨特的感受。使讀者感受到他整個心靈上的變化,同時讀者對事物的判斷也會因亨伯特的自白而偏離事實。亨伯特在他的自白中運用了暗指技巧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以博得大家的同情。

在這部小說的第一章中,我們會發現亨伯特在他的自白中通過把自己與洛麗塔的戀情比作埃德加·愛倫·坡與阿娜貝爾·李的愛情故事,從而把自己比作是像但丁、彼特拉克等這些文學巨匠中的一員,暗指讀者相信他的愛情故事的確是有可能發生的。

同時亨伯持也暗指自己的事例正是弗洛伊德理論的體現。

亨伯特的戀女童癖主要是由於其童年時與小阿娜貝爾一次失敗的戀愛經歷造成的.他對小阿娜貝爾的愛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改變,在他的潛意識中,這種戀女童癖一直纏繞著他。直到他發現了洛麗塔,他的這種本我的慾望才得到滿足。

解析最受爭議文學著作《洛麗塔》,曾被列為禁書,我看了不下四遍

一系列的巧合使得亨伯待所講述的故事得以繼續下去,巧妙地構成了故事的情節。在亨伯特每每為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而苦惱的時候,命運之神總會對他伸出援助之手。

除了一系列的巧合之外,在亨伯特的自白中他還使用了戲中戲的手法。亨伯特的整個經歷可以總結為:尋找——抓任——享受——丟失。小說中有一個人物莫爾蒂,他在亨伯特和洛麗塔在橫穿全國的汽車旅途的過程中,寫了一部戲劇《被誘惑的獵人》,該劇實質上是對整個小說發展的一個影射。該劇的劇情是一個農家女兒遇見了一位詩人,這位詩人堅持說這個農家女兒及該劇中的其他人物都是他的創造。在亨伯持的自白中,他本人可以說是一個詩人,不僅一次次地把洛麗塔詩化。

也許在很多人的眼裡,《洛麗塔》僅僅是一部有些色情的奇書,但我認為,其反應的社會現象,內容的悲劇感以及文字的運用和結構的設計等等方面,毋庸置疑,《洛麗塔》是一部一流的小說,納博科夫僅靠這一本書就有資格排在一流作家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