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相比,哪一部历史剧最有深度?

zhangYob


这四部电视剧,我恰巧在上学的时候都曾经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遍。

如果让我给这四部电视剧做一个排序,由高到低大概是:《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和《康熙王朝》。

先来说《走向共和》,我一直认为这部电视剧是迄今为止历史剧里最好的。

第一,它符合历史,串起了从1895年到1916年的屈辱近代史。

虽然现在有人认为,它里面很多细节有所杜撰。比如,将醇亲王之死从1891年挪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胜利之后,日本政府只拿出了战争赔款的30%用于教育经费,但是电视剧里面却说,将教育经费全部拿了出来。

但是,这些情节的虚构和杜撰瑕不掩瑜,前者是为了让电视剧情节更好看,也反映出慈禧这个人的政治手腕(电视剧里说,醇亲王是被慈禧吓死的。在历史上,醇亲王确实也很窝囊,还有人说他最后是被慈禧毒死的)。

后者,则是反映日本人在近代为何能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并成功的学习西方的军事、政治,最终走上扩张之路的。

第二,则是在保证历史真实的情况之下,把故事写得既精彩又好看。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历史剧,被人吐槽胡编乱造?原因就是,真实的历史可能并不精彩,或者因为人数众多,不容易凸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得不进行虚构和杜撰。

像《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符合历史的电视剧,但也被人吐槽拍得无聊,看着像纪录片,远没有完全杜撰的《贞观长歌》受欢迎。

《走向共和》则完全打破了历史真实与故事精彩的矛盾,里面每个人物,比如李鸿章、袁世凯、慈禧、光绪、孙中山等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你看了就不会忘记。

我认为,这得益于导演张黎的拍摄手法。张黎喜欢用特写镜头,展示人物的细节,从而反映出他们内心的变化。

此外,则是编剧通过故事选择,在选择史料方面,非常高明。每一个情节合理的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让这部剧变得高潮迭起。

当然,我要说,这部电视剧的前26集(义和团运动之前),也就是盛和煜的本子要比后来的编剧柳建伟写得好。但是,正是由于盛和煜写得速度太慢,张黎才不得不让张建伟写作后半部分。


张建伟后期的本子,虚构成分就开始变多(比如,虚构了罗文和记者田沫的爱情)。

第三个,我觉得是这部电视剧内涵深刻,为历史人物“翻案”。

我一直觉得,如果这部电视剧放到现在来播,肯定会被各种骂。因为它完全是在长西方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在晚清部分,这部电视剧完全展示了清朝官员的腐败与贪婪,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国家的命运(比如,黄瑞兰贪污海军经费,在炮弹里面装上沙子)。

日本则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天皇甚至还拿出皇宫的预算购买舰船。

电视剧里,展现的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都变得比之前正面。比如李鸿章,一辈子希望国家富强。但是政治腐败,自己无能为力。

袁世凯之所以最后当了皇帝,搞洪宪帝制,完全是被自己的儿子欺骗等等。这些说法,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无法接受。这也是这部电视剧后来被骂的原因。

说完《走向共和》,我们再来说一下《雍正王朝》。

我觉得,《雍正王朝》在反映现实和故事情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雍正王朝》是根据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杜撰的成分较多,因此,我一直说,这部电视剧不能当作历史来看。

但是,它却有着现实的意义。这部电视剧是1999年播放的,当时,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很多国企进行改制,裁人。

因此,很多工人“下岗”失去了工作,开始产生怨言。这部电视剧展示了一个作为改革者的雍正,面对巨大的反对浪潮,初心不改,拼尽全力也要进行改革(摊丁入亩、“乡绅一体纳粮”),就如同主题歌所唱“也难料身后骂名滚滚来”)。

此外,它还是宫斗剧的鼻祖。《雍正王朝》前半部分展现“九王夺嫡”,皇八子胤禩、皇四子胤禛争夺皇位,每个人的手段都极其高明,层层布局。

后来的“宫斗剧”,无不是在这部电视剧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后来的“胤禛热”也完全是这部电视剧引起的。

下面再说一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展示了政治家的手腕,也让剧情不断翻转,超人意料

大明王朝也是由张黎导演的(其实《雍正王朝》也有张黎参与)。

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但是,故事确实非常好看,可以说是把嘉庆皇帝、严嵩、胡宗宪、海瑞、杨金水等人写活了。

这部剧的故事完全是在不停的反转。人们都以为嘉靖皇帝只是一个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但是这部剧却写出了,朝臣之间的争斗完全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

嘉靖对严嵩的处理,不是因为它贪污,而是因为它后来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欺骗自己等等。揭示了皇权的可怕,也揭示了古代王朝的残酷。

最后说一下《康熙王朝》。

这部电视剧我认为,是既歪曲史实(还打着历史剧的旗号),故事又夸张不可信。

这部剧虽然也称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但是除了一些人名之外,并没有借鉴什么。

电视剧里面掺杂了太多的爱情故事(比如苏麻喇姑和伍次友、康熙的感情,康熙和朱三太子的妹妹紫云的感情),历史故事编纂得也不好。如康熙擒鳌拜,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政治智慧,感觉就是一群布库和鳌拜打了一架就结束了(历史上,康熙擒鳌拜,还是用了很多智慧的)。

故事编的很假,人物之间的矛盾似乎也可以让人一眼看清。

这部电视剧当时之所以能火,除了陈道明等演员演得出色之外,就是场景很华丽,战争场面很精彩。

因此,我对这部剧评分最低。


兮兮说事儿


《走向共和》绝对是历史剧中的巅峰造极者,原因就在于跳脱了历史剧的范畴,转而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沉浮,来诉说那个时代的悲哀。

从最深处、最底层,来反应封建统治的黑暗,以及举国面对列强入侵的无奈,一个民族的屈辱,先行者的鲜血和怒吼。

这些杂糅在一起,就是从人性深处剖析了清末那个悲催的年代,而且淡化了对和错,淡化了矛盾的冲突。

使人觉得在那个年代,即便是自己生活在其中,大概也只能做到如此了吧!

依稀记得里面李鸿章说了一句话,那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要做。这句话大抵就能道出李鸿章这一生所为,也能解释李鸿章为什么不能像伊藤博文那样。

相比于《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更加注重对封建制度黑暗的挖掘,以及对于人性的考量。

而《大明王朝1566》则是从权谋的角度出现,上演着宫墙之内的黑暗斗争,揭露了皇权的不易和巨大局限性,以及其冷酷性。

我最喜欢的历史剧,就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这两部巨著,绝对是难以逾越的存在。

这不同于演义式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所以无论怎么看,《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更加具有厚重感。

《走向共和》从洋务运动末期开始叙事,开头就是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一番较量,准确的来说这是慈禧同光绪之间的较量。

当时李鸿章想要朝廷拨款,给北洋水师一定经费,从而可以购买炮弹和更换老旧的炮位。

但是在此之前,慈禧便已经扬言,谁要是让她的六十大寿过的不舒坦,他就让谁过的不舒坦。

如此一来立刻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同时又引出了慈禧权谋的厉害之处,慈禧明明不想给李鸿章钱,但不明说,只是让翁同龢去管户部。

而翁同龢素来与李鸿章不和,同时他也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眼光短浅,直接连六十万两的炮弹钱都没有给李鸿章。

这种权谋博弈之下,李鸿章显得十分的无奈和被动,甚至不惜好言去求翁同龢,但是却被翁同龢一口回绝。

在这种开篇之下,立刻就展开了清朝末年可悲的官场状况,加上后来北洋舰队腐败的体现。

一一不道出清朝末年的那些不堪,同时也反应出来,封建制度之下,处处被掣肘的现象。

正所谓刚有一个想要往前走一步,但是却发现背后有十几个人拉住了他。

而结尾时,清政府也意识到了不立宪不能得民心,然而此时立宪,国民已然麻木。

这意味着非是革命不能改造这个国家,也道出了当时的不易!


小司马迁论史


这四部剧各有千秋,但要说深度,无疑还是《大明王朝1566》。


《康熙王朝》是一部借着历史外衣的传奇剧。按着传统的传奇人物的叙事策略,把康熙一生的大事件串联起来,擒杀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亲征葛尔丹,虚构的人物也是为了让电视剧剧情更加紧凑,塑造了一个传奇的明君。每件事都讲了,但每件事讲的都不深,角度也不新奇,康熙像开了挂一样加持着主角光环无往不利。《汉武大帝》也是这个路子。这样轻松好看的历史剧视是极为优秀的历史敲门砖,还谈不上深度。


《雍正王朝》讲的是反腐,反腐难,反腐是个老大的难题,有借古喻今歌颂改革的味道。这部剧排出了历史剧的水平,雍正直接面临的是和秩序的博弈,与利益集团的博弈,到处都是波诡云谲的潜规则,贪腐、火耗、舞弊、建立军机处,满汉矛盾,这些剧情相比假装历史剧的言情剧就知道有多高明了,敢于直接拍皇帝遇到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手段。


《走向共和》叙述历史的角度让我们耳目一新,站在袁世凯、李鸿章,慈禧这几个在历史上背负骂名的人的角度叙述历史,开阔了人的眼界。如果不喜好历史,看这部剧很没有意思,没有固定的主角,没有完整的事件,叙述角度多变,人物众多,一部晚清群像戏,其史观、史料的把握无愧是优秀的历史剧。


《大明王朝1566》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虚构了“改稻为桑”这一贯穿全剧的国策执行,牵扯出一连串的反腐、治国、驾驭群臣的情节。


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在历经秦汉唐宋,政治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发展极为完备。通过“改稻为桑”这一政策的执行,我们可以看到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全国上下怎么在中央一声令下,像齿轮一样啮合在一起转动起来,他给我们展示了封建王朝治国理政的运作模式。更具有象征意义,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


进一步展开皇权与相权的暗斗,清流与奸臣之间的明争,边防对国家的影响,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对人心的潜移默化,从而看到中央集权的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


奸臣、忠臣也不是简单的一体两面,非黑即白,奸臣何以奸,清流又何以清,不是简单的脸谱化,通过冲突《大明王朝1566》中的人物变的厚重立体起来。严嵩贪污,皇帝不知道吗,为什么不一刀砍了,为什么不用海瑞这样的清官,这本身就是制度上的悖论,这部剧更像个政治预言。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忠臣、奸臣,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商人等,这部剧解释了政治运作的奥秘。


立足于历史,其象征意义和思考的深度远超时代背景。


莫莫莫尔斯


应该是《大明王朝1566》。

这四部剧都是非常经典的国产剧。首先来看一下豆瓣上面这四部剧的评分。

这四部电视剧是非常有渊源的,比如评分最高的《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的导演都是张黎,这两部剧也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编剧又都是刘和平。

只有《康熙王朝》相对来说“另类”一点。我个人看过导演陈家林拍摄的央视版《太平天国》。当然,从这几部剧的风格来看,《康熙王朝》可以说是最没有深度的。

这部剧基本上来说是属于自传性质的,整部剧讲述了康熙的一生。我个人看这部剧的时候年纪还很小,只觉得康熙皇帝非常的厉害。十几年过去了,再回头想想,它是非常不符合历史的。换句话来讲,它根本没有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的问题。

或者说,我更觉得《康熙王朝》有点像武侠小说一样,感情戏非常多,主角光环太强。

不过,这部剧制作还是非常精良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比如陈道明的康熙皇帝、斯琴高娃的孝庄,舒畅的董鄂妃,依然历历在目。

更重要的是,它还留下传播非常广泛的片头曲,“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豆瓣上这部剧短评最热的是:

有比“宝日龙梅,你强暴了朕啊!”更牛逼的台词么?

《雍正王朝》要比《康熙王朝》好很多。无论从剧情的复杂程度,还是内容的深度来看。这部剧中的人物还是拍得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一点,没有那么多的爱情戏。《雍正王朝》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展现了每个人的难处,特别是涉及权力斗争的时候。

比如皇帝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照样要和手底下的官僚做斗争。

邬先生帮着雍正做上了皇帝,到头来没有等到荣华富贵,还得想法设法的活命。

雍正和十三爷去江南筹款,当地的官员依旧不买账,甚至在江夏镇还被人刁难了。

从《雍正王朝》中可以反映很多现实的东西。不过这部剧主要是作者想借着雍正表达悲天怜人的思想。所以里面很多人物总是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样子。

当然,这部剧虽然评分相对来说较低。实际上从评价的人数来看,这部剧是远远强于其它剧的。《雍正王朝》塑造了很多人物,甚至后来还有相关的衍生剧。比如《李卫当官》之类的。

不写了,睡觉了,2018年9月18日1:17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按照我自己的观感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前两个是最有深度的。而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则更多的是一种演义。

历史剧和历史是两回事。甚至历史本身也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种是历史的本真,一种是她愿意被你看到的历史。

所以讨论深度问题,显然《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更具有深度。

在我们国家,有什么比“民主”“共和”这种东西更有深度的。至今也难以理解为什么《走向共和》会被批准上映。这部剧我以为就是禁片,越到后头越是这种感觉。到现在我们谈论政治、谈论共和也不能堂而皇之。。。

仔细看《走向共和》的片头曲甚至是插曲,像不像一种挽歌。这种挽歌可以分为两种理解,一个是以清朝为主体的中国走向没落,一个是“共和”始终夭折,最终被搞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剧本创作上,《走向共和》显然不如剩下的几部出彩。甚至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几乎能做到人人可考,其时间大多不离人物本身,杜撰的很少。在清末发生的这些,到现在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真实,往往是最大的正能量。

这就是我看《走向共和》的最大的感触。我最喜欢的就是李鸿章这个角色。

犹记得,辛弃疾中谈到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几乎是中国所有读书人,武将的最高追求,但是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刹那,我想他也一定是明白的。但是依然还是签了。真正的应了那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这个角色让我对儒的敬仰重新拔高了一个高度。当然,如何评价“合肥天下”的李鸿章,每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就这剧来说,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孙文、甚至李鸿章都刻画的比较丰富,再也不是我们课本上学到的那种民族大义、革命领袖、卖国贼那种脸谱化的标志。这就是一件好事。

我扪心自问,如果把观者和剧中人物对调,在那样的环境下,难以成事。

至于《大明王朝1566》,选取这个节点,在整个明朝中可能也就是多事的一年而已。但是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才把这一年集中展示出来。立意是极好的。我以为剧中最重要的不是海瑞,而是嘉靖皇帝,尤其是嘉靖和裕王以及他孙子和海瑞的那番对话。

“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自己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也要治理,治国用人都是这个道理。”

简简单单的一个比喻使得整个中国的历史,朋党,官宦争斗、驭人之术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前段时间我曾答题说到鲁迅评价中国的历史的根底都在道教,深以为然也。这是什么?这就是王御之术,甚至上升到王御之道了。典型的道家的二元论,懂了这个,就明白很多历史上的平衡,分权的道理。

就因为这个,我把这部剧排在《走向共和》之后。

至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我以为仅仅 小说或者电视剧本身来说依然是出彩的,但深刻还谈不上。其中《雍正王朝》更好的原因在于九龙夺嫡,在于激烈的冲突。尤其是片中一些镜头语言让人细思极恐。完美的诠释了雍正作为千古奇帝的心机,叹为观止。

另外,焦晃的演绎也是让人过目不忘,津津有味。

但《康熙》就稍微差一点,但是依然是出色的历史剧。其出彩不在电视剧,而在人物本身。因为足够耀眼,所以其摄人心魄的魅力也使得历史剧本身不需要太多的点缀。

另,焦晃的康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


一枝研学


这四部历史剧,应该可以代表国产历史剧的最高水准了。

四部都算精品,但各有偏重。如果单纯从深度来说,我认为,最深刻的是《大明王朝1566》。

有最深,就有最浅。最浅的,应该是《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一部爽剧,讲的是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在这部电视剧里,康熙近乎神,一路冲锋,很少遭遇真正的阻碍,直至爬上山顶,傲视苍穹。

爽是爽了,但有点过。感觉这个电视剧的核心目的,就是吹捧康熙。

同样是辫子戏,《雍正王朝》就要深刻一些。因为它表现了皇帝的“难”。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皇帝其实也不例外。只有爽,那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中必然有难处,皇帝也不例外。

这部剧里的康熙,不再是神,而是变成了一个烦恼的老头儿。他为了摆平那群如狼似虎的儿子,大费脑筋。

而雍正皇帝,不仅走上皇位的过程不容易,当了皇帝之后,依然不容易,要面对诸多困难。

有了这些难处,就有了痛感,也就有了深度。

在这方面,《大明王朝1566》走得更远一些,它不但表现了皇帝的难,也表现了大臣的难,表现了太监的难,表现了所有人的难。

《大明王朝1566》深刻地刻画了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所以,嘉靖皇帝不再是简单的昏君,严嵩不再是简单的奸臣。所有人都从脸谱变成了活生生的人。

因此而深刻。

《走向共和》的导演,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导演。要说深度,《走向共和》也很深,但它深在理念。

《走向共和》推翻了诸多已有定论的人物形象。比如慈禧,比如李鸿章,比如袁世凯。

它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原来面目。但具体到刻画人物的复杂性,它明显不如《大明王朝1566》。


趣谈秘史


除了《康熙王朝》,其它三部应当是我国历史剧的巅峰之作。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编剧是刘和平

《走向共和》的编剧是盛和煜

《康熙王朝》的编剧是朱苏进

一部历史剧的好坏,除了导演,最重要的就是编剧了,有时候编剧或许更重要。

不可否认,《康熙王朝》是一部成功的古装剧,但它不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剧。

简单来看,从女性角色的多少可以看出一部历史剧的深度,这不是贬低女性,历史上女性地位本来就低,这是事实,过多的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只会拉低历史剧的层次。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都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剧,优点已经被说的太多……说点小瑕疵:

《大明王朝1566》的服装过于花哨,直接导致我看第一眼的时候判断是一部普通古装剧。

还有就是,这部剧需要沉下心来看,如果只想看热闹怕是会失望。

《雍正王朝》有点矫枉过正,雍正形象过于伟岸,不过这部剧可看性最高,喜欢历史剧的不可错过。

《走向共和》据说有完整版,可惜没看过,这部剧可以说是对重新描述近代历史的一个尝试,颠覆了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实,但提供了看历史的另一个角度,打开了另一扇窗,其严谨的历史态度值得每一个喜欢历史剧的去看。

最后,没有一部历史剧完全符合历史,比如《大明王朝1566》除了名字外,几乎时一部架空剧,但却精准的还原了大明皇帝――太监――内阁之间的关系,这是《康熙王朝》所不能比的。

另外,马跃的《贞观之治》同样值得推荐,这部剧优点是最大程度还原了初唐,只是故事性弱了些。

还有陈宝国的《汉武大帝》也不错。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贞观之治、汉武大帝应当算是最好的历史剧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还是喜欢大明王朝1566。










心向青山


《大明王朝1566》最有深度。

1.首先看一下豆瓣评分,《大明王朝1566》9.7,《走向共和》9.6,《康熙王朝》9.0,《雍正王朝》8.9,不过说实在话,我对《康熙王朝》真的没有感觉,只不过在拍摄时期有它的政治含义在里面,这里就不多说了。说其他三个。

2.《大明王朝1566》,再过80年,明朝就灭亡了,《明史》及《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的很详细,就如同《万历十五年》,虽然截取的是短短的一两年时间,但是对研究明朝灭亡的必然性而言,已经够了,可见编剧及导演对明朝历史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可以说是比肩历史学家,当然陈宝国、倪大红等众多演员的演技在别的电视剧很少出现过,真的很高!剧本好,故事好,演技优,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3.《走向共和》,历史跨度大,人物出现众多,演员表现简直过犹不及,经典台词层出不穷,很多耐人寻味,即使放在现在,也很现实的,在众多表现清末及民国体裁的电视剧中,各个方面几乎无出右者。就如同《西游记》,一说孙悟空,第一想到的就是六小龄童,而一说袁世凯,首先就想到孙淳,说孙中山,就想到马少华一样,演员选的精准,表演无可挑剔。尤其电视剧末尾孙中山的一段话,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4.最后说《雍正王朝》,最大的特点是情节紧凑,故事可看性高,以唐国强、焦晃、王绘春为代表的演员同样演技高超,该剧在电视台重复播出的频率在这四部剧里不说第一,也得第二,主题曲也广为传唱。《雍正王朝》,开辟了正剧里清宫宫斗戏的先河,以后的《甄嬛传》,《如懿传》,今年的《延禧攻略》都是沿着它的套路在开展。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评论。

分享不易,点赞鼓励,码字辛苦,关注鼓舞。


此处峰升


个人见解,《大明王朝1566》排第一,《走向共和》排第二,《康熙王朝》第三,《雍正王朝》第四。

原因:

《大明王朝1566》不论从电视剧的剧情设置,演员演技,现实意义来说都是中国电视剧里顶级的,剧情环环相扣,从改稻为桑等事件出发,讲述了嘉靖时期的一些政治斗争,官场贪腐等,加上陈宝国、黄志忠、倪大红等演员的演绎,此剧堪称完美。

《走向共和》讲述了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史风云,涉及历史人物众多,事件众多,也是国产电视剧的佳品,排第二的原因是个人对明史更感兴趣。

《康熙王朝》此剧讲述了康熙从登基到去世的一生,细腻的讲述了康熙一生的各个历史事件,大部分参照史实,全方位的讲述了千古一帝的文治武功,加上陈道明教科书般的演绎,堪称上品。

《雍正王朝》此剧讲述了雍正帝勤勤恳恳的一生,比较客观的刻画了雍正皇帝,不足之处是前半段涉及康熙时代九子夺嫡的篇幅和政治争斗的篇幅略长。

用的来说,四部电视剧,都是国产电视剧的佳作。






趣简历史


这四部历史剧都是评分很高的历史局,对历史的解读十分深刻对历史的还原都非常高。

若论深度,《走向共和》排在第一位,因为它讲述的是努力选择以及时代的力量,对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有实际意义;演员们高度还原了历史人物。

首先说,历史剧是高度的还原历史,深度在于对历史客观的解读;对历史的解读的水平

《走向共和》中的人物原貌与扮演者,无论是从形象还是神态都高度还原。

《大明王朝1566》以对中国封建王朝的深刻刻画排第二,这是一部对封建王朝的揭示最精确的电视局,阉党、严党、清流们三方的角逐,一群聪明人如何阐释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明王朝如何用潜规则运行的,该岛为桑中老百姓成了博弈的筹码。从皇帝到地方官,从里到外,到处充满了尔虞我诈,到处充满了腥风血雨。忠臣良将和乱臣贼子都粉墨登场,海瑞刺破了这一个腐朽规则的壳子……

《走向共和》会颠覆你的旧有观念,在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过程中,让人们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并非非对即错,非黑即白;一个人的成功,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仅仅靠的是个人或民族的努力,还有时代的潮流,个人/国家的选择。原来李鸿章并不卖国,光绪并不软弱,慈禧并不是贪图安乐的糊涂老太太;翁同和的儒生误国,康有为并不那么光芒。《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不告诉你对错,但是在剧情的发展中,你逐渐发现原来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你会发现原来权力、金钱最害怕的还是正直(海瑞),原来低头并不是懦弱(李鸿章),海瑞审判吓疯了杨金水,《走向共和》更胜在所选的时代背景。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作为帝王的个人传记,他们最大的缺点是把帝王塑造的太完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