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作家徐永红:走亲戚

渭南作家徐永红:走亲戚

年上走亲戚,关中人也叫“出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可以联络亲戚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大家可以互通信息,扩大人脉,增进事业和人生的发展进步。

狭义上的亲戚是指和自己或者配偶有血缘关系的人,诸如舅姨姑表,叔伯侄弟,或是岳父岳母,舅妈舅父等,堂表之说,不尽其然。广义上的亲戚是在狭义的基础上增加而来,涵盖了所有关系,干亲儿女,师徒之间,同事相处等。平衡关系,丈量远近,皆都以心确定,走上一番。

在关中大地,走亲戚这种习俗自古有之。古时候,人们过年甚是讲究,送了年才能出门,故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攀升,人们大年初二就走起了亲戚,顺序也有所改变,“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但是走亲戚的层次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大多都是晚辈多走长辈家,这也是传统文化使然,更是尊老的体现。

渭南作家徐永红:走亲戚

小时候走亲戚的记忆还是很深厚的。

那时人们在腊月二十八九就准备好了走亲戚的“出门馍”。有油角角,大奓馍,老虎鱼,追巴和旋旋馍。角角馍状如梭形,中间装有油面,细心的人还会在油面里加一些花生米或核桃仁、瓜子仁。出锅的角角馍面色雪白,中间油面金黄,吃起来干酥爽口,油香四溢。这种馍一般是敬献给长辈的,寓意金银满堂,万寿无疆,好事成双。大奓馍一般形体较大,底部如盘,顶部多出两个旋状的犄角,模样很是好看。老虎鱼个头一般比较大,状如老虎和鱼,大多会在上边画出文理、点出眼睛,老虎也就虎虎威风,鱼儿也就活灵活现了。追巴馍较小,形似小鱼,常伴老虎鱼左右出现。旋旋馍是回盘馍,状似花卷,有回环顾望的寓意。角角馍、大奓馍、旋旋馍为一组,一组两个为一对,敬献长辈。老虎鱼馍、大奓馍、追巴馍为一组,常伴有大红灯笼,多为舅舅送给外甥,或是干爸送给干儿女,意为活泼如虎,灵动如鱼。若是平辈,就送一对大奓馍,是为经常联系,奓奓如馍,妥妥无间。这些“出门馍”,出则经常伴有旋旋馍,是为回盘,意为回盼,望亲情常在,亲密无间。

村里人大多会拿出最好的白面,请村上最好的巧妇来做“出门馍”。说笑之间,就搭起炉灶,烧起大火,擦亮蒸笼,揉好面团开始蒸馍了。一团团面团在这些巧妇手里翻来覆去的揉搓,捏弄,点化,个把小时,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馍就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村里的妇女们会走东家窜西家的欣赏和评价这些花馍,不一会儿,整个村子里谁家的花馍蒸的好就人尽皆知了。

大年初二的早晨,这些花馍就被盛放在竹篮里、方盘上,盖了红包袱就出门了。那时没有多少交通工具,大多人家会跨提着篮子或竹笼,也有用担子挑的,走在路上,皆面露喜色,说说笑笑,一路而去。也有在路上碰见熟识的,大家会打个招呼,发支香烟,驻足谝上一会儿,或是揭开红包袱夸赞一番,皆和和美美,多新年祝福之词。这时整个塬上,阡陌大道上多是走亲戚的,远远望去,队伍一字相随,也是一道风景。

到了亲戚家,大多会把炕烧的火热,进门上炕是塬上的习俗。大家坐在炕上,先是把给老人的祝福送上,再就是互道新年快乐。尔后就不在拘谨,言词就活泛了开来,言说生计的,讨论工作的,安排学习的,挂念儿女婚事的......无所不谈。整个火炕上的气氛就高涨了起来,爽朗的笑声就会爬出窗格,回响在小山村。

到了饭时,主人家就会和盘端出精心准备的饭菜,多是关中口味,讲究花样和荤素搭配,也会呈上自家酿的稠酒,大碗地喝起来。杯盏之间多现恭敬之词,老人康寿,孩童学业进步,青年早成家室,壮年事业发展,是常有之词。一顿热热闹闹、和和美美的亲情饭就这样的吃完了。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多会在场院置一方桌,主人家摆上核桃、柿饼、花生这些干果,沏上一壶酽茶,大家围桌而坐,吃着干果,喝着酽茶,就谝起了闲传。

这个时候,也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时段,主人家多会拿出一沓提前兑换好的崭新零钱发给孩子们。这些孩子多会推让一番,主人家热情,多会塞入他们的衣兜,他们会在大人们的示意下,默认收下。避开大人,他们会从衣兜里掏出来,重新抹平后,清点清楚,装入里层衣兜,还家后掏出来晒给伙伴们,也可张狂一回。

过去人们日月艰难,粮食短缺,走亲戚多拿大馍,是为补给。亲戚家也多会倾力准备招待的饭菜,总怕慢待了亲友。客人们不会在乎谁家的饭菜丰盛与否,都会吃的津津有味,是为互相尊重。现在回想起来,亲情味还是浓浓的。

渭南作家徐永红:走亲戚

现在走亲戚,多了变化,但味道更浓了。

没有了蒸大馍的乐趣,却多了祝福的话语。人们会在年前提前准备好年节礼,烟酒自不必说,还多了水果和红包。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不缺粮食。人们就用米面和油代替了“出门馍”,这些米面和油是生活必需品,也可以贮放的时间久些。老虎鱼的讲究还在,那是对小孩子的祝福,不可或缺。

三十晚上大年夜的钟声响起,祝福的微信就会铺天盖地的飞向大江南北,皆祝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兴旺,福气多多、学业进步,红榜高中、健康相随,福寿无疆。更亲近的则会视频连线,互道安康。整个神州大地,一片祥泰安康之气。

现在交通发达,出则大道康庄,路平灯亮,村村通达。人们走亲戚不再手提肩挑了,都开着小汽车,拖儿带女,一路欢歌地出发了。到了亲戚家,也不再上炕了,而是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客厅,看着大电视,沐浴着温暖的气息畅聊起来。主人家还是照旧忙于精心准备饭菜,花样和食材也更加丰富起来,讲究起来,要绿色食品的,要健康养生的,要营养搭配合理的,一番忙碌之后就会端上桌来。

人们生活好了,传统文化也回归了。尊老爱幼的风气也更加讲究,老人要坐在正座,依次排来,小孩子常伴老人身边,膝下儿女儿孙多敬重之举。第一口饭菜,第一杯酒往往是敬给老人的,还要口中有词,郑重亲切,温暖有力。老人也会把可口的饭菜夹给孩子,多言孩子正长身体,应多吃一点。大家也会互相敬酒,互道吉祥。

大家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评价着主人家精湛的厨艺,言词间多溢美之词。老人家多会慨叹岁月变化,生活美好。年轻人多赞美党的政策,生活的便利和发达。少年们则会互相询问学习的情况,皆言要上哪个大学。整个席间,多言岁月美好,珍惜机会,赶上好时代好日月,努力发展,多有建树。一顿饭吃的有滋有味,热热火火。

中午若是适逢阳光灿烂,一伙人也会聚在庭院中间,围几而坐,谝了起来。几上自然少不了柿饼核桃之类,但也多了天南海北的各种水果,丰盛起来。大家都会慨叹岁月之美好,日月之红火。多交流来年要大展宏图,再谋发展。这个时候,主人家也会给孩子们发红包,多用制式的红包,小孩子也不推辞,揣衣兜里也不急于看个究竟。

渭南作家徐永红:走亲戚

日暮时分,走亲戚的人们大多会驱车返程。大道两边皆装饰有大红的灯笼,远远望去,如长龙一般,逶迤在整个塬上,点亮了茫茫的原野。穿过街镇的时候,车外传来《好日子》的优美旋律,一群衣着鲜艳的少妇正在跳着广场舞,那轻盈的旋律和优美的舞步无不透出生活的幸福。车行塬边,整个城市就映入眼帘,高楼林立,灯火闪烁,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扑面而来。

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都沐浴在年味中,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温暖。适逢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沐浴着祥和,体验着幸福,岂能不高歌!

走亲戚这个传统习俗还在继续,正在继续。

渭南作家徐永红:走亲戚

徐永红:男,1974年生,西北大学毕业,高级教师,热爱文学,勤于写作。常有作品散见于报刊,多篇文章在省市征文中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